朱慈烺早就想对大明官吏的腐败重拳出击了,他向永昌帝提了几次建议,永昌帝都以现在发展经济重要,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现在一个小小的里正贪腐之案竟能牵涉如此重多官员,可见自己即位这二十余年,国家吏治已经败坏,必须整顿吏治了。
永昌帝下决心整顿吏治,需要先将此案审结,然后诏告天下开始整顿吏治。
临清离京师不远,现在又有铁路通达,永昌帝下旨朱慈烺恢复内阁首辅之职,亲自督办此案,责令锦衣卫收集这些官员违法证据,由督察院提起诉讼,由大理寺对其审问与定罪。
此时督察院左都御史是王仪,大理寺卿是顾炎武。
在永昌帝的严令下,朱慈烺迅速着手组建专门的审判团队。督察院左都御史王仪带领手下御史,日夜梳理从锦衣卫处移交的海量证据,将赵记恩等人的罪行分门别类整理成详细卷宗;大理寺卿顾炎武则召集寺中精干官员,反复研讨大明律例,为即将到来的审判寻找最准确的法律依据。整个审判筹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推进,所有人都深知,这不仅是一场普通的案件审判,更是大明整顿吏治的关键一战。
随着案件细节逐渐公开,整个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之中。街头巷尾,百姓们纷纷议论着这起惊天贪腐案,对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官员们的恶行感到愤怒不已。茶楼酒肆里,说书人将此案改编成故事,添油加醋地讲述着赵记恩如何从一个小角色一步步堕落成巨贪,以及那些官员们如何狼狈为奸,引得听众们义愤填膺,不时发出对腐败官员的咒骂声。
而在朝堂之上,气氛更是凝重到了极点。各位重臣们都在密切关注着案件的走向,他们心中都在暗自揣测永昌帝的真实想法,同时也在盘算着这起案件对自己和所属势力的影响。每一次朝会,关于临清贪腐案的讨论都成为了焦点,大臣们各执一词,有的主张从严惩处,以儆效尤;有的则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得罪了某些势力。
赵敏和赵全海兄妹二人的态度,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尽管张凯是赵敏的远房侄儿,但他们却坚决站在了永昌帝这一方。赵敏身为内阁阁老,负责大明经济,她深知吏治清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赵全海作为兵部尚书,也明白只有严肃整顿官场风气,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军队的战斗力。在家族亲情和国家大义面前,他们选择了后者。
然而,赵敏的舅舅舅母却无法理解。他们心疼自己的侄儿,在张凯被逮捕后,多次来到赵敏府中,声泪俱下地为张凯求情。舅舅拉着赵敏的手,苦苦哀求道:“敏儿啊,你可不能眼睁睁看着凯儿受苦啊!他还年轻,犯了错改了就是,你就看在咱们这亲戚情分上,跟陛下求求情,从轻发落吧!”舅母更是哭得梨花带雨,不断地抹着眼泪:“是啊,敏儿,你如今在陛下身边说得上话,只要你肯开口,陛下一定会给你面子的。凯儿要是被判得太重,我们这一家人可怎么活啊!”
赵敏心中虽然也有些不忍,但她态度坚决,不为所动。她神情严肃地对舅舅舅母说道:“舅舅、舅母,我理解你们的心情,可张凯犯下的罪行是事实,他的所作所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如果因为他是我的亲戚就从轻发落,那陛下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我身为内阁阁老,更应该以身作则,维护国法的尊严。这件事,我绝不能插手。”舅舅舅母见赵敏如此坚决,又气又急,最终只能失望地离开了。
审判的日子终于到来,临清城的大理寺分署外人山人海,无数百姓闻讯赶来,都想亲眼见证这些贪官污吏的下场。大理寺公堂内,庄严肃穆,顾炎武正襟危坐在主审官的位置上,两侧是陪审的大理寺官员,王仪带领督察院的御史们坐在一旁,准备随时出示证据。
第一个接受审判的是赵记恩。当他被带上公堂时,往日里在村里作威作福的嚣张气焰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惊恐和绝望。顾炎武威严地问道:“赵记恩,你可知罪?”赵记恩浑身颤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颤抖地说道:“小人知罪,小人知罪!”
王仪随即站起来,开始宣读赵记恩的罪状。从私自截留土地补偿款,到开设妓院拐卖人口,再到为谋取私利犯下的多起命案,每一条罪状都触目惊心。随着王仪的宣读,公堂内不时传来百姓们愤怒的咒骂声。当王仪读完后,顾炎武问道:“赵记恩,这些罪状,你可认罪?”赵记恩连连磕头,哭喊道:“小人认罪,小人认罪!求大人饶命啊!”
顾炎武冷哼一声,说道:“你犯下如此滔天罪行,天理难容!根据大明律例,你拐卖人口、犯下命案,罪大恶极,判处死刑,秋后问斩!”赵记恩一听,顿时瘫倒在地,面如死灰,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完了,完了……”
接下来受审的是滋阳知县郝光辉。他被带上公堂时,虽然强装镇定,但眼神中难掩恐惧。面对王仪出示的他与赵记恩的往来账目、受贿记录以及纵容赵记恩违法犯罪的证据,郝光辉一开始还试图狡辩,声称自己是被赵记恩蒙蔽了。但在铁证面前,他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顾炎武厉声斥责道:“郝光辉,你身为朝廷命官,本应造福一方,却与奸商勾结,贪污受贿,纵容犯罪,致使百姓深受其害。你可知自己的行为有多么恶劣?”郝光辉终于支撑不住,瘫软在地,哭着说道:“大人,小人糊涂啊,小人鬼迷心窍,求大人给小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吧!”顾炎武毫不留情地说道:“国法不容情!你贪污腐败,罪行累累,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最后受审的是临清知府张凯。他被带上公堂时,心中还抱着一丝侥幸,想着自己身为赵敏的远房侄儿,或许永昌帝会看在赵敏的面子上从轻发落。然而,当他看到公堂上严肃的气氛以及众人坚定的眼神时,心中的侥幸渐渐消失。
王仪详细列举了张凯收受贿赂、包庇赵记恩等一系列罪行,每一条都有确凿的证据。张凯还想为自己辩解,称自己只是一时疏忽,没有察觉到赵记恩的恶行。但顾炎武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张凯,你身为知府,掌管一方政务,却玩忽职守,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你以为几句推脱之词就能逃避罪责吗?”
此时,朝堂上也有一些与张凯关系密切的官员,试图为他求情。他们在朝会上纷纷上奏,称张凯平日里工作勤勉,此次可能只是一时糊涂,希望永昌帝能网开一面。但永昌帝态度坚决,他愤怒地说道:“无论何人,只要触犯国法,都必将受到严惩!张凯身为知府,本应以身作则,维护一方清明,却知法犯法,若不重罚,如何能平息民愤,如何能整顿吏治?”
在朝堂的压力和百姓的呼声下,顾炎武最终做出判决:“张凯身为朝廷命官,却贪赃枉法,包庇罪犯,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法度和官场风气,判处无期徒刑,即刻押入大牢!”听到这个判决,张凯绝望地闭上了眼睛,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
随着临清贪腐案的审结,永昌帝迅速下诏,昭告天下,宣布开始全面整顿吏治。诏书详细阐述了吏治腐败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强调了朝廷整顿吏治的决心和力度,并公布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包括加强对官员的考核监督、严惩贪污腐败行为、完善法律法规等。
诏书一经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称赞永昌帝的英明决策,他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而那些平日里行为不端的官员们则惶惶不可终日,生怕下一个被查处的就是自己。
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永昌帝要求各级官员进行自查自纠,如实上报自己的问题。同时,他还鼓励百姓举报贪官污吏,设立了专门的举报渠道,并对举报人进行保护和奖励。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整顿吏治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