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十
以下是张说《唐享太庙乐章·长发舞》的相关介绍:
原文
具礼崇德,备乐承风。
魏推幢主,周赠司空。
不行而至,无成有终。
神兴王业,天归帝功。
译文
具备礼仪崇尚道德,准备音乐承接风化。魏国推举幢主,周朝追赠司空。不必行动就能到达,没有成就却有结果。神灵兴盛帝王之业,上天将功绩归于帝王。
注释
? 具礼:具备礼仪。
? 崇德:崇尚道德。
? 备乐:准备音乐。
? 承风:承接风化。
? 魏推幢主:可能指唐朝祖先在魏国时曾被推举为幢主一类的官职。幢主是古代军队中的武官名。
? 周赠司空:指唐朝祖先在周朝时曾被追赠司空的官职。司空是古代官职,掌管工程等事务。
? 不行而至:有不须行动而自然到达之意,这里可理解为凭借某种力量或福泽自然达成目标。
? 无成有终:可理解为看似没有刻意成就某事,却有好的结果。
生僻字注音
? 幢(chuáng)
《长发舞》作为一首唐代用于祭祀场合的乐章,以其独特的文学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承载着历史厚重感与文化内涵的祭祀图景。在唐代,祭祀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更是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价值的关键纽带。这首诗全方位展示了当时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神圣,从艺术表达的精妙,到文化底蕴的深厚,都值得后人深入探究。
一、逐联解析诗句丰富意涵
开篇“具礼崇德,备乐承风”,点明了祭祀活动的核心宗旨。“具礼崇德”表明人们通过准备完备的礼仪,表达对高尚德行的推崇。在古代,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道德规范的外在体现,通过祭祀礼仪的庄重举行,彰显出对祖先和传统道德的敬重。“备乐承风”则强调了音乐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演奏特定的音乐,传承和弘扬先辈的精神风尚。音乐在祭祀中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将人们的情感与祖先的功绩紧密相连,使祭祀活动更具神圣感。
“魏推幢主,周赠司空”两句,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魏推幢主”讲述了魏国推举幢主的故事,幢主在军队中肩负重要职责,魏国对幢主的推举,象征着对贤能之人的高度认可与重用。“周赠司空”指的是周代对司空这一重要官职的封赠,司空负责管理工程建设等重要事务,周代对司空的封赠,体现了对功臣的褒奖和尊重。这两个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表达了对古代贤能之士和功臣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对祖先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赞美。
“不行而至,无成有终”深入阐述了祖先的伟大功绩与深远影响。“不行而至”表达了祖先凭借卓越的德行和智慧,无需刻意奔走追求,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体现了祖先的超凡能力和高尚品德。“无成有终”则强调祖先开创的事业虽然已经完成,但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却永垂不朽,对后世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祖先的卓越成就,进一步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神兴王业,天归帝功”将对祖先的赞美推向了高潮。“神兴王业”表明祖先的神灵护佑并兴起了帝王的大业,在古代,人们相信祖先的神灵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庇佑子孙后代成就一番伟业。“天归帝功”则强调帝王的功绩顺应了天命,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和眷顾。这两句诗体现了古代的天命观,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先和帝王的双重赞美,将祖先的功绩与帝王的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了祭祀活动对于维护皇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
二、多维度赏析艺术特色
从结构层面来看,《长发舞》布局严谨,对仗工整,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四联诗句两两相对,“具礼崇德”与“备乐承风”,在词性和结构上相互对应,分别从礼仪和音乐两个方面入手,描绘祭祀活动的重要元素。“魏推幢主”与“周赠司空”,通过对两个历史典故的对仗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节奏感。后两联同样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不仅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优美的乐章,更赋予了诗歌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用词艺术上,诗人精心雕琢每一个词语,用词精炼且表意深刻。“崇德”一词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对德行的推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祭祀活动所蕴含的道德追求。“不行而至”中的“至”字,用得恰到好处,生动地表现出祖先的智慧和德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至高境界,无需刻意为之。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诗歌巧妙地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诗中既有对祭祀礼仪和音乐的具体描写,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又融入了对祖先的崇敬、对历史的传承以及对国家繁荣的赞美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历史感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文化和祖先功绩的深入思考。
三、深度挖掘文化价值
在反映古代祭祀文化方面,《长发舞》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活动的场景和程序。从礼仪的筹备到音乐的演奏,从历史典故的运用到对祖先功绩的赞美,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地反映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它为后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仪式规范、精神内涵、社会功能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还原古代祭祀活动的真实面貌,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祭祀乐章,《长发舞》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流传,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承了古代的音乐文化,让后人能够通过文字领略到祭祀音乐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古代音乐与祭祀活动的紧密结合,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古代的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儒家思想强调“礼”和“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道德行为的准则,“乐”则是调和情感、感化人心的重要手段。《长发舞》中对祭祀礼仪的细致描写,从礼仪的准备到仪式的进行,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体现了“礼”的约束作用。对音乐在祭祀中重要作用的强调,通过音乐营造氛围、传递情感,反映了“乐”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功能。这生动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在唐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展示了儒家文化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