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一一
《唐享太庙乐章·大政舞》的相关介绍如下:
原文
於赫元命,权舆帝文。
天齐八柱,地半三分。
宗庙观德,笙镛乐勋。
封唐之兆,成天下君。
译文
显赫的天命,开启了帝王的文德。天空有八柱支撑,大地分为三部分。在宗庙中可以观见君主的品德,用笙和大钟的音乐来歌颂其功勋。封于唐地的吉兆,成就了统御天下的君主。
注释
? 於赫:赞叹词,意为显赫、盛大。
? 元命:天命。
? 权舆:开始。
? 天齐八柱:古代传说中天空有八根柱子支撑。这里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如八柱擎天。
? 地半三分:指大地分为三部分,寓意天地之间的秩序,显示出帝王统治的天下井然有序。
?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可代指朝廷和国家政权。
? 笙镛:笙和大钟,古代的两种乐器,常用来演奏庄重的音乐。
? 封唐之兆:指唐高祖李渊被封于唐地,这是成就帝业的先兆。
生僻字注音
? 於(yu)
? 舆(yu)
? 镛(yong)
《大政舞》作为唐代祭祀乐章的经典之作,犹如一把珍贵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祭祀文化殿堂的大门。在古代社会,祭祀活动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意表达,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彰显皇权正统的重要手段。这首诗以其凝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祭祀场景的庄重与神圣,从多个维度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一、逐联探源,领悟诗句深意
开篇“於赫元命,权舆帝文”,便以磅礴的气势,对天命和帝王的文德展开歌颂。“於赫”一词,饱含赞叹之情,生动地描绘出天命的威严与显赫,在古人观念中,天命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至高无上的意志体现。“权舆帝文”则突出帝王凭借卓越的文德,开启了国家的治理篇章,展现出帝王的非凡智慧与领导才能,为全诗奠定了尊崇、庄重的基调。
“天齐八柱,地半三分”运用宏大的意象,描绘出天地的壮阔格局。“天齐八柱”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传说中天由八根柱子支撑,这里借此象征国家根基的稳固,如同苍天般不可动摇。“地半三分”形象地勾勒出大地的广袤无垠,暗示国家领土辽阔,物产丰富,繁荣昌盛。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寓意着国家在帝王的统治下,拥有稳固的根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宗庙观德,笙镛乐勋”将视角转向宗庙祭祀场景。“宗庙观德”强调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是人们观察和传承祖先德行的重要载体。通过祭祀活动,后人能够铭记祖先的功绩与品德,汲取精神力量,延续家族和国家的优良传统。“笙镛乐勋”突出了音乐在祭祀中的独特作用,笙和镛作为古代重要的乐器,其演奏的音乐庄重肃穆,能够歌颂祖先的功勋,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
“封唐之兆,成天下君”进一步彰显帝王的权威与抱负。“封唐之兆”中的“封唐”典故,象征着帝王获得天命认可,拥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成天下君”则直白地表达了帝王成为天下之主的宏伟愿景,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祈愿,希望在帝王的统治下,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二、多维品鉴,领略艺术匠心
从结构上看,《大政舞》布局精巧,对仗极为工整。四联诗句两两相对,“於赫元命”与“权舆帝文”,前者赞叹天命,后者歌颂帝王文德,词性、结构和平仄相互对应,相得益彰。“天齐八柱”与“地半三分”,从天地两个维度展开描绘,对仗精妙。后两联同样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宛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在诵读过程中,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沉浸在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中。
在用词艺术上,诗人可谓精雕细琢,每个词语都经过反复推敲,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於赫”一词,仅两个字便将天命的威严和神圣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心生敬畏。“天齐八柱”通过巧妙运用神话典故,形象地表现出天地的宏伟格局,极具画面感。这些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作者的情感表达紧密融合。诗中既有对祭祀仪式的庄重描写,如宗庙祭祀、音乐演奏等,又融入了对帝王的崇敬、对国家繁荣的赞美以及对祖先的敬仰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豪情壮志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代的祭祀现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文化和国家兴衰的深入思考。
三、追根溯源,深挖文化价值
在反映古代祭祀文化方面,《大政舞》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活动的场景和程序。从对天命的尊崇到对帝王文德的歌颂,从天地格局的象征描绘到宗庙祭祀仪式的具体呈现,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它为后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仪式规范、精神内涵、社会功能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还原古代祭祀活动的真实面貌。
作为祭祀乐章,《大政舞》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传唱,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承了古代的音乐文化,让后人能够通过文字领略祭祀音乐的庄重与神圣,感受古代音乐与祭祀活动的紧密联系,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儒家思想强调“礼”和“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道德行为的准则,“乐”则是调和情感、感化人心的重要手段。《大政舞》中对祭祀礼仪的细致描写,从祭祀的流程到参与者的行为规范,都严格遵循礼仪制度,体现了“礼”的约束作用。对音乐在祭祀中重要作用的强调,通过音乐营造氛围、歌颂祖先功勋,反映了“乐”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功能。这生动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在唐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展示了儒家文化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