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只要离开自己的军队回到京师,那就形如软禁。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还回去,他就不是谋略过人的宁王朱权了。他仍然带着自己的军队在塞外观望,密切注意形势的变化;当然,他也不起兵造反。
这可是抗旨,大罪一桩啊!
紧接着,圣旨又到,下令撤掉他的私人军队。当然,这也只是一纸空文,但宁王与朝廷的梁子也由此结下了。
故而,两兄弟在此时见面,百感交集,抱头痛哭。
往日,藩王于国举足轻重。尤其像他们这样的握有重兵、封藩于战略要塞的亲王更是前线支柱,自然高人一等。
如今,他们都沦落到如此地步,落差也太大了。平时,一肚子苦水无从倾诉;现在,落难的亲兄弟相见,能不肝肠寸断吗?
七尺男儿,流血不流泪;泪已流下,还怕流血吗?本来观望的宁王决定不再观望!不过,他们对外并不声张,只是暗地里做好准备,因为大宁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几天之后,一切都准备就绪了,朱棣便向弟弟辞行:“为兄在此别过,请多保重!”
宁王故意装着依依不舍的样子说:“兄长此去,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我得为你好好饯行一番!”
于是,宁王点齐军马,护送其兄直到大宁郊外,并在那里大排宴席,举行隆重的饯行仪式。整整一个上午,从上到下都沉浸在这热热闹闹的氛围之中。
突然,包括宁王的所有军队在内,全部都听从燕王的号令。
前来送行的朝廷驻军的首领朱鉴这才从酒浓肉香的醉乡中觉醒过来。
不过,一切都在瞬间发生了改变。他亲眼看到两王的军队合二为一,也看到自己所带领的军队早已被他们所控制。当
然,既然都看到了,他自然活不了。和他一起含冤刀下的还有好几个官军的骨干。
燕王将包括被胁迫的官军在内的所有军队就地整编,一个崭新的集团化部队横空出世!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古籍在记载这一段历史时,认为宁王朱权是因自己的军队受燕王的暗中笼络而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同时这些史籍又在其中留下另外一条与此观点并不完全吻合的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番的。
试想,燕王几个偷偷潜入宁王府的军士在几天内如何能买通素不相识的宁王军队的一些首领?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几个将领都不约而同被说服收买了,同意放着太平日子不过,毅然跟着从未相处过的谋逆藩王将造反进行到底;那他们也得掂量一下,他们自己几斤几两,敢于指挥宁王十数万人马反过来胁迫德高望重、镇抚大宁十几年的宁王本人吗?
在宁王的面前,这支大军会听从区区几个将领的号令?
况且,宁王绝非一般的藩王可比。在诸藩中,他素以谋略着称,史称:“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否则,挑剔的朱元璋也不会这么喜欢他,单单给他这么一个豪华的军团。
朱棣都够狡猾的了,但在计谋上还得逊宁王一筹。那么,前者在这么敏感的时间节点来到大宁,明眼的人都能看出他的意图,宁王朱权会看不出而不作防备?这显然是有悖于常理的。
因此,唯一的解释是,宁王在朝廷和燕王这两者之间做出了选择。可是,为什么古籍记载的是他被燕王所挟持的呢?我想,这就是他工于心计的地方了。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宁王朱权选择站在燕王一边,而且燕王真的取得皇位,那他至少是个有功之人。即使如此,他也不愿背上犯上作乱的骂名。因此,他一直在暗中操纵,不愿抛头露面,甚至不惜自毁形象,示弱世人,扮演了被挟持的角色。
那万一燕王输了这一场皇位之争呢?他于朝廷来讲,只是个在威逼之下无奈就范的受害者,处境也不会比当时抗旨不遵的时候坏太多。
你看,宁王朱权永远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在极端复杂的形势下仍然能做到游刃有余。
朝廷让他回京,他并不轻举妄动,既不交出军队的指挥权而陷于被动,也不像燕王那样公然造反,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当面临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燕王,但又能巧妙地躲开了谋逆的罪名;他选择了燕王,但同时又已为自己准备了万一燕王失败的退路。
可以说,宁王朱权的每一步,都如对弈棋局一般,三思而后行,几乎做到滴水不漏。
所以,《明史·宁王权传》对此留下了看似前后矛盾的记录。
先是记载宁王受挟持至北平,后面接着写“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锻。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这段史料的意思是,宁王朱权后来不断为燕王筹划,故而燕王才表态,事成后各取天下一半。
如果宁王十几万军队被燕王骗走了,自己也被绑在造反的战车上,英名一世反过来却被朱棣玩弄于股掌之间,那他后来还会心甘情愿地为燕王殚精竭力地出谋划策么?
也许,《明史》的作者也明白其中原委,只是苦于没有足够的史料,因此才将相互矛盾的内容都载于其中。
由此不难推测,朱权被燕王朱棣胁迫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宁王自己故意制造出来的一种假象,以掩人耳目。
不管怎么说,大宁一行,燕王可谓满载而归。原本他最大的问题是没兵,现在兵已不再成为问题。难怪史籍评曰,“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解决了兵马问题,得回援北平了。
北平那边的形势怎样了呢?
可以说,万分危急,但有惊无险。
李景隆率着五十万大军一个劲地猛攻仅有一万守卒的北平,却始终无法拿下。一个多月过去了,北平城依然岿然不动。当然,险情也是有的,只是不断被化解了。
不过,曹国公李景隆也不着急,顺势来个“围点打援”。心想,你朱棣总得回来救援北平吧,那正好在附近进行伏击,活捉了朱棣,北平自然不攻而下,大功告成。
但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他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