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林克勤他到底哪来的这么多钱搞洋务?”
袁项城终于问出了他心中最大的疑惑,不是他袁项城不想扩新军和办实业,而是手中的银钱不多。
光是每年投入的军费就已经高达上千万两白银了,北洋水师那里还需要每年拨一部分款项用来为支持最基本的运转。
除此之外,每年还需要投入一部分的钱财来拉拢京中官员和地方实权人物,这又是一大笔银子。
现在的北洋必须依靠外部输血才能完成自身的循环,一旦洋人断了北洋的款项,北洋就要立马宣布破产了。
所以基本上洋务企业都是民间整一些小打小闹,北洋手里唯二拿得出手也就是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械制造局了,这还是为了北洋生产弹药,北洋不得不拨款。
要不然连子弹都需要全部进口的话,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徐世杰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两眼一抹黑。
“谁都不知道他林克勤从哪里搞来的钱进行地第一笔投资,现在有迹可查地就是林克勤已经从欧洲贷款超过一亿马克,真是大手笔啊。
不过这些钱林克勤那边早就和欧洲约定好了,这一大笔钱只能用于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从欧洲采购工业设备、原料和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就是用于他们势力范围内的工业生产。
这就是说每年国防军大量的军费开支基本都是依靠自身造血,或者说有些我们不知道的渠道。”
袁项城摸着他光秃秃的前额,也是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是啊,根据我的情报,汇丰洋行每年会有人定时取走一大笔资金,用途是什么不知道,开户人是谁不能说,据说这涉及到欧洲数家巨无霸公司。
我能知道的也就这些,再多说一句话要是被其他人知道捅了出去,汇丰洋行没人能承担这个后果。”
这一切的一切都十分耐人寻味,大笔资金的频繁调动,现在的华夏除了北洋也就是委员会有这个体量了。
关键是这到底是什么情况,是他林克勤一直在暗中接受欧洲某个国家资助,还是真的是是个商业天才,经营有方呢?
而且汇丰洋行的人绝对嘴不至于这么松,能说到这种地步,要是没有高层授意,他袁项城打死也不信自己有这么大的面子。
徐世杰也忽然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朱典大使特意与自己谈话的内容。
“项城,之前朱典大使曾经找我喝过一次茶,也就是在上个月末,他有意无意地提到欧洲与林克勤达成一项庞大的商贸协定。
涉及的金额非常大,而且有些东西是钱很难买的。”
袁项城现在是彻底有点糊涂了,这英吉利人可真是个地道的商人啊。
一边贷款给自己扩充军备,和林克勤打擂台;一边又跑到林克勤那边做生意,还做得挺大真是有意思啊。
这让袁项城想起来了上次和林克勤会面时林克勤讲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话说得真好啊,现在细细品来真是太应景了。
袁项城思索片刻后,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
“世杰,你一会就去和朱典大使沟通,我们要加购军火,要求直接从东瀛发货,二手的也行。
要加购九门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和五十门七十五毫米山炮,炮弹购买两个基数的,发货时间越快越好。
加购五千支步枪和五十挺马克沁重机枪,子弹购买一百万发。
一次全发来也行,分次发来也行,总之要在七月中旬见到第一批军火。
另外将第十一镇全部合入第十镇,暂时取消第十一镇组建工作,全力确保第十镇在今年十一月组建完毕并形成初步的战斗力。”
徐世杰再次一脸惊愕地看着自己这位老伙计,这是今天第二次看到这么失态的袁项城了。
“项城,咱们今年没有这么多的预算,这么做就只能寅吃卯粮了,我们只能动用明年和后年的预算了。
你可要好好想清楚啊,这么穷兵黩武就相当于饮鸠止渴,我们后年的军费就会入不敷出了。
士兵们发不出军饷,可是会要哗变的。”
袁项城自然知道这件事情,但是还是耐心解释道。
“世杰,别说后年了,我们能挺过今年就不错了。
我了解林克勤,他不会放过今年这个绝佳机会的,你看看这些情报,都是在表明一件事情,林克勤和咱们的一场大决战就在眼前啊。
最早今年秋天,最晚明年春天,他林克勤一定会和咱们碰一碰。
但是我现在不知道的是他准备打多久,打多大,在哪个地方集合主力。
是在两淮附近和北洋主力碰一碰,还是从西北发起进攻,直接攻打京城?”
徐世杰也是读了几年兵书,虽然说对于战场的嗅觉没有袁项城那么敏锐,但是战略视野还是有的。
一听到袁项城的分析,也是倒吸一口凉气。
毕竟前一段日子也大大小小打了数场不大不小地战斗,而且情报上说国防军又在进行新一轮的军事改革。
都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仗打得是仗吗?打得是银子,一百万两可以投资建设一个大型工厂,可是放在大战之中,一百万两也就是打个水花。
徐世杰一直认为国防军会消停一段时间,没想到是在憋一个大招。
要是真的这样,那也不能再管这种寅吃卯粮的情况。
毕竟从战役规模来看,应该是不会太小,这一场仗下来,估计双方都会有一定的损失,那么至少明年的军饷就不会太多了。
毕竟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都到这节骨眼上了,该到了搏一搏的时刻了。
赢了皆大欢喜,英吉利那边肯定会增加新一轮的贷款额度。
输了的话那就万事皆休,自己手下有多少人就发多少人的军饷。
两人统一意见后,都各自忙活去了,徐世杰要去英吉利大使馆继续商讨军火的采购事宜,而袁项城则是要去亲自看一看部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