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台的铜鹤在暮色里泛着冷光,喙尖对着西北方的夜空。澈儿手里捏着钦天监的星图,上面用朱笔圈着颗格外明亮的星——贪狼。“钦天监正说这星主‘财帛异动’,”他指尖划过星图上的赤气,“宇文玄却对外宣称是‘新政触怒天和’,还说要祭天谢罪。”
殷照临的玄色袍角扫过案上的铜屑,那是工匠刚送来的浑仪零件,铜环上刻着北斗的轨迹。“他年轻时在钦天监待过三年,”声音里带着铁锈味,“最会用星象糊弄人。西北贪狼星亮的这五年,正好是宇文家的门生做转运使的五年,巧得很。”
澈儿将星图覆在浑仪图纸上,星象与齿轮的轨迹竟隐隐重合。“西汉的水运浑天仪,用水力转星象,”他想起石渠阁里的古籍记载,“铜勺浮在天池里,勺柄会跟着真星转。若能重造此仪,就能让天下人看看,贪狼指的到底是什么。”
工部的巧匠们犯了难。老匠头摸着铜环上的刻度,“水流快一分,星象就偏一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从怀里掏出个祖传的铜勺,柄上刻着二十八宿,“我爹说这勺能测地下水脉,跟浑仪一个理,都是‘物随天动’。”
澈儿接过铜勺,沉甸甸的,勺柄指向窗外的北斗。“就按这勺的比例造,”他在图纸上画了个巨大的天池,“池里的水用玉泉山的活水,流得稳;铜勺里灌铅,沉得牢。让宇文玄看看,是他的嘴准,还是铜勺准。”
浑仪铸成那日,观星台挤满了人。巨大的铜环嵌套着,像截从天上掉下来的星轨,中心的天池泛着粼粼波光,黄铜勺浮在中央,柄端磨得发亮。宇文玄站在人群前,银须飘得像面旗,“太子殿下这仪造得再巧,能改得了星象?贪狼主兵戈,怕是……”
话没说完,钦天监正扳动机关。活水顺着铜管流入天池,“哗啦啦”的声响里,铜环开始转动,星辰的投影在台面上缓缓移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那铜勺——起初它在水里打晃,渐渐稳住,勺柄一点点转向西北,最终稳稳地停在贪狼星的方位!
“真转了!”人群里响起惊呼。钦天监正捧着星经,高声念道:“《史记·天官书》载,贪狼星‘色赤而明,为奸猾之臣,主贪狼’!与今日铜勺所指,分毫不差!”
澈儿示意户部尚书展开账册。“西北三路,”老尚书的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近五年报灾荒十七次,减免赋税三十万两,可转运使衙门的‘办公银’却多了五十万两,账目上写着‘购粮赈灾’,却查不到粮仓的收条。”他将账册举向铜勺,“这多出来的银子,怕就是贪狼星的‘赤气’吧?”
宇文玄的脸霎时白如宣纸。他侄子正是西北转运使,上个月刚送来一箱“西域珍宝”,开箱时金光晃眼,此刻想来,怕都是民脂民膏。“星象……星象岂能当真?”他强笑道,“不过是巧合罢了。”
“巧合?”澈儿拿起那只老匠头的小铜勺,扔进天池。小勺子打着旋,最终也指向西北,与大铜勺的方向完全一致。“老匠头说,铜勺认地脉,地脉连着人心。西北的百姓在哭,地脉就把怨气传到天上,贪狼星能不应吗?”
三司会审的公文连夜发往西北。玄甲卫带着浑仪的图纸,直奔转运使衙门。库房里搜出的账册上,“火耗”、“折色”的字眼刺得人眼疼,其中一本还夹着张宇文玄的亲笔信,写着“可暂借灾荒之名,缓缴赋税”,墨迹黑得像贪狼的光。
转运使被押回京时,观星台的铜勺还指着西北。他跪在台中央,看着那柄黄铜勺,突然哭喊起来:“是宇文玄逼我的!他说‘贪狼星亮,正好浑水摸鱼’,让我把银子转到他的商号……”
宇文玄被拿下那日,天阴得像块墨。他路过观星台,铜勺的影子投在地上,像把指着他咽喉的剑。“老臣不服!”他挣扎着,“不过是个铜疙瘩,凭什么定我的罪?”
“凭它比你的嘴诚实。”澈儿站在天池边,铜勺在水里轻轻晃动,“你以为星斗无情,却不知它们看着人间的账本呢。贪了多少,占了多少,都记在天上,铜勺不过是照本宣科罢了。”
新转运使到任后,带着百姓修水渠,种新粮。三个月后,观星台的铜勺微微动了,勺柄偏离了贪狼星半寸。钦天监正喜滋滋地报:“西北的地脉活了,怨气散了!”
澈儿常来观星台,看铜勺在水里转。有时是晴天,阳光照在勺柄上,像条金链子;有时是雨天,雨水打在天池里,溅起的水花像星星在跳。他知道,这铜勺测的不是天机,是民心——民心正,星象就正;民心斜,星斗就会歪。
后来,那只小铜勺被送到石渠阁,放在《天官书》旁边。有个寒门学子看着勺柄,突然悟道:“原来星斗也是秤,一头挑着江山,一头挑着民心,哪头重了,秤就会偏。”
观星台的铜鹤依旧望着西北,只是贪狼星的光芒渐渐淡了。有次澈儿夜里路过,见老匠头在给铜勺上油,动作轻得像怕吵醒它。“这勺啊,”老人喃喃道,“比官老爷的嘴准,它永远知道,该指着谁。” 月光洒在天池里,铜勺的影子落在地上,像个醒目的“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