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阳邪停饮
少阴经感受阳邪并伴有水饮停聚之症,患病六七天反而无法入眠,出现腹泻、口渴、咳嗽、呕吐,小便不利,此时宜用猪苓汤煎服。
【注释】所谓少阴经感受阳邪并伴有水饮停聚,指的是少阴经出现阳邪热症的同时,还兼有水饮停聚的病症。少阴病正常表现为嗜睡,到了六七天却反而心烦不能入睡,这是少阴经有热的缘故;出现腹泻、口渴、咳嗽、呕吐,小便不利,这是水饮停聚的表现。这种情况使用猪苓汤,既可清除热邪,又能通利停聚的水饮。详细内容可查看《伤寒论》少阴篇。
少阴阴邪停饮
少阴经感受阴邪并伴有水饮内停,会出现腹痛,四肢沉重且疼痛,小便不利,自行腹泻,或者咳嗽,或者呕吐等症状,可用真武汤来平复病症。若咳嗽,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若小便通利,去掉茯苓;若呕吐,去掉附子并加倍使用生姜;若腹泻,去掉芍药加入干姜。
【注释】少阴经感受阴邪且有水饮内停,意思是少阴经受阴寒之邪侵袭,同时还兼有水饮内停的病症。水饮病的主要症状为腹痛,四肢沉重且疼痛,大便自行泄泻,小便不通畅,这种情况适宜用真武汤来温煦中焦、利水渗湿。水饮病还可能出现一些其他症状,比如咳嗽,或者小便通利,或者呕吐,或者腹泻。如果咳嗽,就在真武汤基础上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如果小便通利,就去掉方中的茯苓;如果呕吐,就去掉附子,并且把生姜的用量加倍;如果腹泻,就去掉芍药,加入干姜。
喘急短气
喘息时发出喝喝声,频繁张口呼吸,短气像是气喘但不抬肩。呼吸急促、难以顺畅呼吸的属于实症;气息短浅、不能连续呼吸的当作虚症看待。从内因来讲,与水饮病症或痰热有关;从外因来说,要从阴阳表里的角度进行判断。若出现眼睛直视、神志昏迷、汗出如油、脉象微弱、四肢厥冷的情况,生命就难以保全。
【注释】喘息,表现为呼吸急促,发出喝喝的声音,频繁张口,甚至抬肩、腹部起伏,这就是喘证。短气,则像是气喘却又并非真正的气喘,不会张口抬肩。这两种症状都是胸中气机出现问题。肺主司气机,所以都与肺相关。不管是喘急还是短气,如果气息急促、壅塞,无法顺畅呼吸,这属于邪气有余的实症;如果气息短浅、虚弱,不能连续呼吸,这属于正气不足的虚证。从内因来看,是指饮用生冷之物损伤肺脏,或者是因为体内有痰热。从外因来讲,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寒冷之邪侵袭肌表,肌表主管皮毛,皮毛与肺相互配合,皮毛受到外邪侵犯,接着邪气会依次影响到肌肤、肌肉、胸部、腹部,进而传入胃腑,这些情况都会引发气喘。此时应当仔细分辨阴阳表里,根据邪气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喘急和短气,如果同时伴有眼睛直视、神志昏迷、汗出如同毛发被润发油浸湿(即汗出如油,为病情危重之象)、脉象微弱、四肢厥冷,这些都是濒临死亡的症状。若与三阴寒症一同出现,这属于阴喘,适宜用四逆汤加杏仁、五味子,若正气虚弱则需加倍使用人参。若与三阳热症一同出现,这属于阳喘,适宜用白虎汤、葛根黄芩黄连汤。若与太阳表证一同出现,这属于表喘,没有汗的,适宜用麻黄汤,若同时伴有烦躁,适宜用大青龙汤,有汗的,适宜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与阳明里证一同出现,这属于里喘,适宜用大承气汤,若同时兼有结胸症状,适宜用大陷胸丸。如果兼有水气,表实证的,适宜用小青龙汤,表虚证以及小便不利的,都适宜用五苓散加葶苈子。里实证的,适宜用葶苈大枣汤,若兼见腹部、胁部坚硬疼痛的,适宜用十枣汤。里寒证的,适宜用真武汤。如果脉象微细,口鼻处气息短浅、气喘乏力,且没有阴阳表里的典型症状,这属于气虚喘,适宜用保元汤加五味子、杏仁。如果气喘并且咳出的痰液浓稠粘滞,喉咙间发出漉漉的声音,这属于痰喘,症状严重的适宜用瓜蒂散、礞石滚痰丸,症状较轻的,适宜用二陈汤加苦葶苈子、苏子之类的药物。
心下悸
自觉心脏跳动不安,有筑筑、惕惕、怔怔、忡忡之感,难以自我安定。如果饮水多但小便少,这是水饮停聚导致的;若伴有四肢厥冷、冷汗,这是虚寒引起的。
【注释】“心下筑筑惕惕、怔怔忡忡”,描述的是心悸病症发作时的状态。当出现饮水较多但小便量少的情况,这是水饮停聚于心下部位所引发的心悸,适宜使用茯苓甘草汤,或者五苓散来治疗。要是伴有四肢厥冷的症状,这表明体内有寒,适宜用真武汤。若是在出汗之后出现心悸,这是由于身体虚弱所致,适宜用小建中汤。如果并非是在出汗后出现心悸,那就说明身体虚弱的程度更为严重,适宜用炙甘草汤。
战振栗
战是指身体剧烈抖动、耸动,栗是说内心感到恐惧,振同样是身体耸动,但相比战程度较轻,所以说振是因正气虚弱而无力。栗与战同时出现,表明正邪相互抗争。这种症状如果出现在发汗、催吐、攻下这三种治法之后,是因为损伤内外正气导致病情逆变。若没有导致逆变,是邪气随着治疗而衰减,正气因而调和,病情趋向缓解,即正气战胜邪气,通过战汗使病情平复。
【注释】“战”,具体表现为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耸动。“栗”,指的是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恐惧之感。“振”,同样是身体出现耸动的现象,然而与“战”相比较,其力度较弱。所以在相关论述中提到:凡是出现“振振”的情况,都应归咎于正气虚弱。“栗”,是由邪气引发的。“战”,则是正气与邪气抗争的外在表现。栗与战同时出现,意味着正气与邪气相互交锋、抗争。这种症状要是出现在使用发汗、催吐、攻下这三种治疗方法之后,那是因为这些治法损伤了人体的内外正气,从而致使病情发生逆变。倘若没有导致病情逆变,说明邪气因为治疗而逐渐衰减,正气也因此趋于调和,进而病情开始缓解,也就是正气战胜了邪气,通过身体抖动并出汗的“战汗”过程,使病情得以平复。
呃逆哕噫
呃逆在如今的称呼,就是古代叫做“?”的病症。它和哕不同,哕声从胃里发出,而呃逆(?)是发出格格的连声,这是因为脐下之气往上冲。呃逆有点类似嗳气、噫气,但本质有别,不过它们都属于气逆的病症,治疗思路有相通之处。虚热类型的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治疗;若二便不利,通过通利二便来使病情安宁;气不归原的,适合用都气汤;寒虚的情况,用丁萸附理中汤;若有痞硬、下利症状,用生姜泻心汤;出现痞硬、噫气,则旋覆代赭石汤有效。
【注释】现今所说的呃逆,就是古代称作“?”的病症。“?”这种情况,是指气噎塞而发出声响。世间有人把哕当作呃逆,这是因为不了解哕哕的声音是从胃里发出并经口传出,并不像“?”那样发出格格的连续声音,“?”的声音是气从脐下沿着冲脉往上,然后从口中发出。呃逆和嗳气、噫气比较相似。嗳气,是因为吃饭吃得太快太急,当时就会嗳气,这是转动食物之气。噫气,是由于饮食过量损伤脾胃,过一段时间才会噫气,气味是食物腐臭的味道,所以说它们本质有差异。但它们都属于气逆导致的病症,所以说治疗思路有相同的地方。呃逆这种病症,多是因为胃气虚竭。如果兼有热证,用橘皮竹茹汤加上柿蒂来治疗。如果兼有大便不通利,就用三承气汤治疗。若兼有小便不通利,用二苓散汤治疗。若是兼有肾虚,不能收敛冲脉之气使其归原,用都气汤加上牛膝治疗。若兼有寒虚,太阴经病症表现为手足温暖的,用丁萸理中汤治疗;若是少阴经病症,手足厥冷的,还要加上附子。如果兼有痞硬、下利的症状,用生姜泻心汤治疗。要是兼有痞硬、噫气的症状,用旋覆代赭石汤治疗。
结胸
按压时感觉胀满坚硬但不痛的是痞症,坚硬且胀满疼痛的是结胸症。大结胸证的范围从心下一直到少腹,小结胸证仅在心下部位,按压时才疼痛。热邪轻微且头部出汗的是水结胸证,口渴只想漱口却不想咽水的是血结胸证。瘀血导致的鼻出血未排尽,或者女子月经恰在此时中断,会引发血结胸。体内有实邪且脉象沉大时,要审慎判断后使用抵当汤、桃仁承气汤、大小陷胸汤(丸)攻邪。若误攻脉象浮大的患者,往往会危及生命。若体内不实且脉象浮滑,是小陷胸汤的适应证。脏结证具备结胸症的症状,若再出现烦躁,情况凶险。
【注释】患伤寒病时,如果过早使用攻下之法,就容易形成痞硬之症;患中风病时,若过早攻下,就容易形成结胸症,这两种情况都是表邪趁着正气虚弱侵入里部。按压时坚硬胀满且疼痛,这是结胸证,属于实邪;按压时坚硬胀满但不痛,这是痞硬之症,属于虚邪。大结,指的是大结胸证,症状表现为从心下一直到少腹,都坚硬胀满且疼痛,手都不能靠近,这种情况适宜用大陷胸汤攻下实邪。小结,指的是小结胸证,只是心下部位轻微硬结,按压时才疼痛,不按压就不痛,适宜用小陷胸汤开结散邪。身体微微发热,只有头部出汗,同时伴有上述结胸症状的,是水结胸证,适宜用大陷胸丸攻下逐水。口中干渴只想漱口却不想咽水,同时伴有结胸症状的,是血结胸证。这是因为瘀血未能通过鼻出血解除,或者鼻出血没有排尽,又或者女子月经来潮时突然中断,都可能导致血结胸,适宜用抵当丸,或者桃仁承气汤攻下瘀血。体内有实邪,症状属实,且脉象沉大,确实具备可攻之症,经过审慎判断,认为准确无误后,才可以使用抵当汤、桃仁承气汤、大陷胸汤(丸)来攻邪。如果判断后发现体内并非实邪,脉象浮滑或者脉象浮大,这就说明判断不准确,实际上是小陷胸汤的适应证,不可以贸然攻下。若误攻这类患者,必然会导致凶险后果。脏结证,其症状类似结胸证,表现为舌苔白滑,脉象浮且细。“悉具”,是说结胸证的症状从胸部一直到腹部,两胁都坚硬胀满疼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出现烦躁症状,那么病情凶险,可能危及生命。
痞硬
阳证出现心下痞硬,这属于热痞,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使其安宁。若有出汗、恶寒症状,则是寒热痞,附子泻心汤可取得清热与温阳两方面功效。误下导致少阳经病症,出现发热、呕吐,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能够应对。虚热且有水气导致的痞证伴有下利,同时有心烦、干呕、腹中雷鸣,虚热有水气的痞证用生姜泻心汤;若痞急且气逆,甘草泻心汤有灵验。需先用桂枝汤解表,表证解除后才可攻痞;若烦渴且小便不利,用五苓散通利小便。
【注释】一般来说,伤寒病过早使用攻下之法容易形成痞硬之症,中风病过早攻下易成结胸症,这是常见的情况。然而在《伤寒论》的论述中,中风病过早攻下并非不会出现痞硬,伤寒病过早攻下也可能形成结胸。大致来讲,病邪从虚化的多形成痞硬之证,从实化的多形成结胸证。阳证若出现心下部位痞硬,这属于热痞,适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如果阳证伴有出汗、恶寒的症状,这是寒热痞,宜用附子泻心汤,此方既能清热又能温阳。误下致使出现少阳经病症,表现为发热、呕吐,同时心下痞满,这是呕逆痞,适宜用半夏泻心汤。阳证误下后,出现心下痞硬、下利、心烦、干呕,腹中像打雷一样作响,胁下有水气,导致小便不利,这是虚热且有水气导致的痞证,适宜用生姜泻心汤。若有上述症状,但胁下没有水气,痞硬急迫的症状更加严重,这是虚热且外来邪气上逆导致的痞证,适宜用甘草泻心汤。凡是有痞证的患者,如果伴有无汗、恶寒的表症,适宜先用桂枝汤解表,表证解除之后,才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攻痞。如果有痞症的患者,用了泻心汤后痞症没有缓解,患者出现心烦口渴,小便不利的情况,应当先使用五苓散通利小便,小便通利之后,才可以使用各种泻心汤来治疗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