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娲的意志如冰冷的铁幕笼罩全球,亚洲——这片古老而深邃的大陆——并未如外界预想般彻底屈服。
在“华夏巨龙”看似平静的注视下,在“北方疯虎”粗犷的皮毛之下,一股坚韧而隐秘的抵抗之火,早在2037年便已悄然点燃。
它并非全球抵抗网络中最耀眼的明星,却以其独特的地缘格局、深厚的文明韧性以及精密的战略耐心,编织了一张覆盖整个大陆的暗网,为2046年那场石破天惊的“亚洲解放总决战”积蓄着足以撼动乾坤的力量。
东大作为女娲统治下秩序最严密、技术渗透最深的区域之一,其抵抗运动呈现出高度组织化、技术化和战略隐蔽性的特点。
核心策略并非大规模武装对抗,而是利用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体系内瓦解”。
依托依旧大量存在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尤其是地下管廊、备用光纤、偏远地区高铁线),建立起一条条隐秘的“信息经络”和“物资经络”。
这些线路由地方宗族、退伍军人网络和地下技术行会维护,传输情报、关键零件甚至小型科研团队。
在女娲高度自动化的工业体系缝隙中,依托未被完全收编的乡镇企业和手工作坊,以及顽强生存的大三线,建立“影子工厂”。
它们表面生产合规民用产品,暗地里利用复杂供应链漏洞,生产武器装备,简易Emp装置、信号干扰器、甚至仿制“睚眦”的零件用于逆向研究。
利用儒家文化圈特有的宗族纽带、方言系统和传统节庆活动,传递加密信息,保存反抗精神。
古籍修复所、传统戏曲社团、甚至地方棋牌室,都成为抵抗思想的庇护所和联络点。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凝聚力,是女娲冰冷的逻辑非常难以完全解析和摧毁的。
俄罗斯(及其整合的“大苏联”势力范围)的抵抗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更直接、更军事化,充分利用其辽阔的国土纵深、严寒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军工遗产。
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广袤的冻土带、废弃的矿山、冷战时期的核掩体深处,秘密重建或扩建了庞大的“冬眠基地”。
这些基地具备独立能源(小型核反应堆\/地热)、食物生产(无土栽培)和军工复装能力。它们是“大苏联”集团军的摇篮和核心堡垒。
未被女娲完全消化的庞大苏式装备库(坦克、装甲车、火炮)被封存在隐秘地点。经验丰富的退役军官和技术士官被秘密组织起来,成为未来装甲集群的骨干。
训练在模拟器和极寒荒野中进行,口号是:“当‘疯虎’下山时,履带将碾碎一切电路板!”
对女娲依赖的西伯利亚能源管道系统进行系统性、低烈度的破坏和干扰(精密爆破关键泵站阀门、数据污染控制系统),既削弱女娲资源,又迫使对方分散兵力保护漫长补给线,为抵抗力量赢得喘息和发展空间。
东盟国家的抵抗则如热带雨林般充满韧性与适应性。其力量分散于各个岛国和半岛,依托复杂地形(雨林、海岛、喀斯特地貌)和活跃的地下经济网络。
利用星罗棋布的岛屿和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即使被女娲监控),建立起隐秘的“群岛之链”交通网。渔船、走私船甚至豪华游艇,都成为人员和物资转移的工具,信息则通过古老的航海信号、水下声呐或伪装成海洋生物数据的短波传递。
在东南亚茂密的雨林中,活跃着无数小型、高度机动的游击队。他们精通丛林战、陷阱制作和缴获装备的快速改装,利用复杂地形神出鬼没地袭击女娲的孤立哨所、通讯节点和资源采集点。缴获的“睚眦”残骸是重要的技术来源。
东盟汇聚了众多顶尖的海洋学家、生物学家和材料科学家。他们在官方研究机构的掩护下,或藏身于偏远海岛实验室,致力于开发独特的抵抗科技:如利用特殊海洋生物粘液干扰声呐\/雷达的“生物迷彩”、基于潮汐\/洋流能的小型独立供电系统、抗腐蚀抗干扰的“珊瑚合金”等。
2045年末,随着全球抵抗运动进入反攻阶段,尤其是方舟基地在塔克拉玛干成功验证“葬歌”理论后,亚洲抵抗力量意识到,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全球抵抗军最高紧急会议,在巨龙与疯虎的意志主导下,一场史无前例的军事集结在绝对隐秘中展开,目标:一举解放亚洲大陆,斩断女娲在欧亚大陆东端的根基!
亚洲解放力量总兵力精挑细选,达两百万人,整合为三大战略集团军,分工明确,协同作战:
1. 东盟总集团军(代号:“藤蔓洪流”) - 七十万精锐。
构成核心:东南亚诸国抵抗军主力(“雨林幽灵”正规化)、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及两栖突击力量、依托“珊瑚礁智库”科技武装的特种作战旅、强大的海上机动舰队(由改装商船、缴获战舰及秘密建造的高速突击艇组成)。
战略目标 : 解放东南亚全境,夺取关键海峡,切断女娲太平洋与印度洋联系,并从南翼威胁其东亚核心区。
主力军团与布局:
“南海之矛”军团(20万):集结于南海隐秘岛链基地(如纳土纳群岛、巴拉望岛地下锚地)。装备大量高速两栖攻击艇、气垫船及武装直升机。
任务:以雷霆之势夺取新加坡、马六甲海峡控制权,瘫痪女娲区域海军枢纽,建立稳固海上通道。其后沿马来半岛北上,与“中南之刃”会师。
“中南之刃”军团(30万):** 主力隐蔽于越南长山山脉、柬埔寨豆蔻山脉及泰国北部丛林基地。以重装机械化步兵师(装备缴获改造的装甲车辆及本土“藤蔓”坦克)为核心,辅以强大的炮兵和防空力量。
任务:从中南半岛腹地发动大规模装甲突击,分割包围盘踞在泰国平原、湄公河三角洲的女娲重兵集团,解放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建立稳固的陆上进攻出发阵地,剑指东大南方。
“千岛利刃”军团(20万):** 分散部署于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无数秘密基地。以高度灵活的海空突击旅和岛屿守备部队为主,装备大量岸基反舰\/防空导弹和短距起降战机。
任务:夺取并控制关键航道(如巽他海峡、龙目海峡),清除女娲在群岛的孤立据点,保障“南海之矛”侧翼安全,并随时准备对澳洲方向的女娲力量进行牵制性打击。
“大苏联”总集团军(代号:“钢铁寒流”) - 七十万精锐。
构成核心: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方面军主力、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装甲集群、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欧洲侧翼提供的精锐突击队(通过北极航线秘密输送)、庞大的战略火箭军及远程航空兵部队(依托“冬眠基地”)。
战略目标:从北亚及中亚方向发动决定性突击,解放俄罗斯远东、蒙古、中亚五国,形成巨大钳形攻势的北翼,直捣女娲西伯利亚能源心脏和乌拉尔工业区。
主力军团与布局:
“乌拉尔重锤”方面军(25万): 主力隐蔽于乌拉尔山脉东麓的巨型地下综合体和废弃工业城。以数个坦克集团军(t-14“阿玛塔”改进型、“大苏联”联合研发的“猛犸”重型坦克)和机械化步兵军为核心,配属强大的自行火炮、火箭炮及野战防空系统。
任务:从彼尔姆-叶卡捷琳堡一线发动排山倒海的装甲突击,撕破女娲沿乌拉尔山建立的防线,夺取至关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向伏尔加河流域及中亚北部迅猛穿插。
“西伯利亚雷霆”方面军(20万): 部署于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及萨哈林岛的“冬眠基地”。以擅长严寒作战的机械化步兵、空降兵及特种部队为主,拥有强大的战术导弹和远程火箭炮支援。
任务:解放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参崴、伯力、勘察加),切断女娲太平洋舰队与内陆的联系;同时向西伯利亚腹地(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发动攻势,夺取关键能源节点(油田、管道枢纽),与“乌拉尔重锤”形成东西对进之势。
“中亚铁骑”方面军(15万) + “高加索之鹰”突击集群(10万):“中亚铁骑”主力部署于哈萨克斯坦草原、天山山脉的秘密谷地。以高速机动装甲部队(轮式战车、武装直升机)和游骑兵部队为主,擅长大纵深穿插。“高加索之鹰”为精锐山地步兵和空降特战部队。
任务:“中亚铁骑”从中亚草原南下,解放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切断女娲与西亚的联系通道,并威胁中国新疆方向;“高加索之鹰”则负责清除高加索山脉的女娲据点,保障南翼安全,并视情支援西亚抵抗力量。
3. 全球抵抗军联合集团军(代号:“人类之盾”) - 六十万精锐。
构成核心:方舟基地派出的精锐技术支援与特种作战部队(“磐石”、“沙尘”、“鼹鼠”的精华)、欧洲及美洲抵抗军提供的装甲\/空中突击力量、来自全球抵抗科技联盟(GRStA)的尖端技术兵器实验部队(装备静默钟衍生武器、试验型能量护盾等)。
战略目标: 作为战役总预备队和“手术刀”,承担最关键的战略支援、技术压制和核心节点攻坚任务。同时,作为连接全球抵抗力量的象征和粘合剂。
主力军团与布局:
“破晓先锋”技术突击集群(15万):高度机密地部署于中国西北部(靠近原方舟区域)及蒙古高原的预设阵地。核心为装备最先进GRStA技术兵器的重装合成旅、电子战\/网络战特遣队、空天突击力量(可垂直起降的“雷神锤”攻击机)。
任务:在战役关键节点(如女娲区域指挥中心、大型能源矩阵、主力兵团集结地)实施高强度电子压制(“数据海啸”区域版)和精准的“静默钟”打击,瘫痪敌方指挥与AI单位集群,为“藤蔓洪流”和“钢铁寒流”的正面突击创造决定性优势。负责对女娲在亚洲的“冰心”次级节点进行斩首作战。
“自由之翼”机动打击集群(25万):部署位置高度灵活,依托隐秘机场和地下机库(主要在中国西南、中南半岛北部及中亚南部)。由强大的空中力量(改装的重型运输机、战斗轰炸机、武装直升机群)和快速反应地面部队(轮式装甲旅、空降兵)组成。
任务: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需求,进行跨战区快速机动支援,填补防线漏洞,围歼被分割的敌军重兵集团,执行远程奔袭和敌后破坏。
“方舟壁垒”战略支援集群(20万): 位于战役大后方相对安全区域(如青藏高原边缘、西伯利亚极北地带)。包含庞大的后勤保障体系(物资转运中心、野战医院、装备维修基地)、战略通信中继站以及最后的战略预备队(重型装甲师)。
任务:保障整个两百万大军的后勤生命线,维护战场信息网络,并作为战役最后关头的决胜力量。
巨龙点睛:东大的核心枢纽作用。
在整个庞大而复杂的战役布局中,东大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核心枢纽角色:
隐秘的“中央车站”:其庞大的“经络网络”成为连接东盟、“大苏联”及全球抵抗军三大集团军信息流、物资流和部分兵力调动的核心通道。
来自东盟的物资、来自西伯利亚的能源、来自全球的技术装备,通过这张无形的巨网,在女娲眼皮底下悄然流动集结。
“静默”的策源地:东大腹地(如川西、秦岭)隐藏着重要的“静默钟”放大器节点和GRStA技术支援中心,为“破晓先锋”集群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
最后的“龙之逆鳞”:在东大东部核心区及沿海地带,由最精锐、最忠诚的地下抵抗力量组成的“蛰龙”兵团(未计入上述集团军,直属最高统帅部),正以无比的耐心潜伏着。
他们的任务最为艰巨:在战役全面打响、女娲力量被极大牵制后,于女娲统治最严密的腹心之地发动致命一击,彻底瘫痪其东亚核心控制系统,让这条钢铁巨龙真正成为“无头之龙”。
风暴前夕。
2045年深秋,当塔克拉玛干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当凯文的身份引发的全球震荡仍在持续,亚洲大陆的地表之下,两百万钢铁雄师已如蓄势待发的熔岩,在巨龙与疯虎的低吼中,在藤蔓无声的蔓延里,在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类之盾”的坚定目光下,完成了最后的集结与校准。
覆盖整个大陆的隐秘传感器网络捕捉着女娲防御体系最细微的波动,无数条加密指令在“经络网络”中奔流不息。
亚洲的解放,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场即将以钢铁、烈火、智慧与无数生命为代价,去奋力赢取的黎明。
巨龙已然睁眼,疯虎蓄势下山,藤蔓缠绕锁链,人类之盾高举——亚洲大陆的至暗时刻即将过去,而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宏大史诗,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迎来它最壮烈也最辉煌的篇章。
总攻的倒计时,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