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橘屋诊所内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匆忙。尾形治院长沉稳地将最后几盒抗生素和绷带塞进一个不起眼的旧式手提医药箱里,动作麻利却带着一种刻意的、不引人注目的节奏。
他穿着惯常的深色和服,略微花白的鬓角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年轻些的小林优子则默不作声地整理着诊疗记录和便携式医疗器械。
小林优子的动作更快,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将东西分门别类地装入几个帆布袋中。
空气里飘散着消毒水和纸张的味道,还有窗外渗进来的,这是将有阴雨天特有的潮湿气息。
他们在为明天一早的巡诊做准备,这个区域的教徒已经收纳完毕了,需要开始转移。
这次的目的地更远,也更安全,因为那里一个对邪教科监控网络相对薄弱的边缘社区。
突然,一阵模糊但极具穿透力的声浪打破了诊所内的寂静,由远及近,如同沉闷的鼓点敲打在玻璃窗上。
“驱逐邪祟!守护家园!”
“政府行动!刻不容缓!”
“还我平安tKo!”
口号声整齐而充满焦虑,透过窗户清晰地传了进来。吴曜正帮忙将一摞资料放入袋子,闻声立刻警惕地抬起头,快步走到临街的窗边,小心地撩开百叶窗的一条缝隙向外望去。
窗外,略带潮湿的街道上,一支规模不小的游行队伍正缓慢经过。
人们撑着雨伞,穿着雨衣,脸上混合着愤怒与恐惧。许多人举着自制的标语牌,上面用醒目的日文写着。
“彻底清查邪教组织!”、“V国的悲剧不能在toK重演!”、“保护我们的孩子!”。
领头的人手持简易扩音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口号,天空中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这应该是第一场春雨。
领头人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有些嘶哑,却充满了煽动力。
雨水打在他们的雨具上,溅起细小的水花,也模糊了标语上的字迹,但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恐慌与不信任感,却无比清晰地透过窗户渗透进来。
一些行色匆匆的路人被这阵势吸引,驻足观望,脸上也或多或少带着忧虑和认同的神色。
吴曜眉头紧锁,眼神中带着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吴曜放下百叶窗,转身看向仍在有条不紊整理医药箱的尾形治,低声问道,“尾形院长,外面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怎么突然这么激烈?”
他的语气里带着真实的不解。生活在教派任务的阴影下,专注于隐藏身份和完成指令,吴曜对世俗社会普通民众的集体情绪波动反而显得有些隔膜。
尾形治他仔细扣上医药箱的锁扣,发出清脆的“咔哒”声。
然后抬起头,直起身子,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吴曜困惑的脸,又仿佛不经意地瞥了一眼窗外仍在持续的口号声。
“啊,吴桑,那个啊,”尾形治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和,带着一种长辈解释社会现象的从容,但仔细听,能品出一丝谨慎的斟酌,“是最近自发组织起来的市民团体,反邪教的。”
他走到吴曜身边,也撩开一点百叶窗,示意吴曜再看。
“看到那些标语了吗?‘驱逐邪祟’、‘守护家园’……”尾形治的语气带着一种客观陈述的味道。
“V国那边的事情,教皇牺牲,还有整个欧洲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宗教袭击’,新闻天天播,恐慌情绪蔓延过来了。”
尾形治放下百叶帘,转身面对吴曜,声音压低了些,更显推心置腹,仿佛在向一个不太关心时事的年轻人解释。
“民众害怕了,吴桑。他们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知道有‘邪教’搞出了大灾难,死了很多人,连教皇都搭进去了。
他们担心东京也会变成那样。这种恐惧……就像传染病一样。所以,他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拿出更强硬的手段,彻底清查、驱逐一切他们眼中‘可疑’的宗教团体。
说白了,就是要对对邪科施压,让他们‘做点成绩’出来,安抚人心。”
尾形治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这种时候,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啊。任何不寻常的举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小林优子这时拎起两个装好的帆布袋,轻声提醒道,“吴桑,尾形院长,东西基本收拾好了。雨好像小了点,但游行一时半会儿散不了,我们最好早点离开,免得被堵在路上或者……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小林优子的目光也飞快地扫了一眼窗外,带着职业性的警觉。
吴曜听着尾形治的解释,看着窗外雨中那些模糊却充满力量的身影,还有标语上那些刺眼的字眼——“邪教”、“驱逐”、“灾难”。
吴曜明白了,这汹涌的民意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目标,而是弥漫在整个社会上空、对未知威胁的巨大恐惧。
这恐惧像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收紧。而他们,创生教派的人,恰恰就是这张网想要捕捉的“鱼”。
吴曜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深处那冰冷的金属碎片,感觉它似乎更沉重了。
民众的恐惧,有时候比真正的敌人更可怕,因为它会催生盲目的行动和过度的反应。
“我明白了,”吴曜的声音有些低沉,他看了一眼尾形治和小林优子,“那……我们尽快走吧。”
窗外的口号声仿佛化作了实质的压力,催促着他们更快地消失在东京的雨幕和人海之中。
诊所内的匆忙收拾接近尾声。尾形治最后检查了一遍医药箱的锁扣,小林优子已将几个鼓鼓囊囊的帆布袋放在门边。
窗外的雨势稍歇,但游行队伍的声浪却愈发清晰,口号声、脚步声、甚至雨伞相互碰撞的窸窣声,形成一股巨大的、带着焦虑的噪音洪流,冲击着小小的诊所。
与此同时,在诊所对面不起眼的公寓楼三层,一个窗帘紧闭的房间内,空气浑浊而凝滞。
这里是日本对邪教科b组的临时监控点。几块高清监视屏占据了大半个墙面,其中一块清晰地显示着橘屋诊所临街的入口和部分窗户,另几块屏幕则分切着游行队伍的不同角度画面。
“目标A(日向葵),目标b(吴曜),目标c(尾形治)均在诊所内。”
一个穿着便服、戴着耳麦的年轻探员对着麦克风低声报告,他的眼睛紧盯着诊所窗户的屏幕。
“目标c(尾形治)和目标d(小林优子)正在整理大量医疗物资,装入多个便携袋中。动作……符合巡诊前准备特征,但数量比以往多约30%。”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着,将观察到的细节输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