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一个天高气爽的清晨,我再次登上了南郑的城楼。
晨曦微露,金色的阳光如同碎金般洒满了这座饱经沧桑的城池,
驱散了清晨的薄雾,也仿佛驱散了笼罩在这片土地上许久的阴霾。
放眼望去,城中的景象与数月前,甚至与叛乱平息之初相比,已然有了显着的不同。
不再是死气沉沉、人心惶惶。
街道上,早起的行人步履匆匆,挑担的小贩开始吆喝,冒着热气的早点摊旁围拢着三三两两的食客。
虽然远未及昔日繁华,甚至比不上江东的许多郡县,
但那份重新燃起的、属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却是实实在在的。
城西的方向,隐约可见新建的医署区域轮廓初显,虽然简陋,但每日里进出的人流不断。
张春华带着她那批速成的医护学徒,正在那里实践着我传授的卫生防疫知识和基础外科处理方法。
得益于及时的隔离、消毒以及相对充足的草药供应(这得感谢徐庶在稳定局面后立刻组织的采集和采购),
战后最令人担忧的疫病并未大规模爆发。
伤兵营的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对于稳定军心、提升士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悬壶济世,不仅仅是口号,它正在变成一项看得见、摸得着,惠及普通军民的实政。
张春华展现出的惊人学习能力和管理天赋,让我对未来大规模推广医疗体系充满了信心,
也更坚定了我将她留在身边委以重任的决心。
城南,格物工坊的方向,传来了隐隐约约的敲打声。
虽然规模尚小,设备简陋,核心工匠更是严重不足,但那炉火已经重新点燃。
改良的农具、修补的兵器、基础的铁器和陶器,正源源不断地产出,满足着战后重建和军队的基本需求。
更重要的是,煤铁资源的初步勘探和开采已经启动。
那乌黑的煤石和蕴藏铁矿的矿石,虽然现在还只是星星点点,但它们代表着工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只要假以时日,待我将江东的工匠骨干和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转移过来,
这星星之火,必将燃起熊熊的工业烈焰,为汉中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
城中各处张贴的《汉中邸报》,虽然纸张粗糙、印刷简陋,
但识字的人们围在告示栏前低声阅读、互相讨论的景象,已经屡见不鲜。
邸报不仅及时传递着政令,澄清着谣言,
普及着农时、卫生等实用知识,更潜移默化地将我的施政理念和对未来的构想,一点点地渗透到民众的心中。
这支“笔杆子”的力量,在稳定人心、凝聚共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而这一切,离不开徐庶的统筹规划,也离不开张春华在文书整理和信息分类上的卓越才能,
当然,更离不开我对这份“喉舌”未来方向的把握
——我深知,思想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考功选才虽然只是初试,规模不大,但“唯才是举”的旗帜已经竖起。
那些通过考核被录用的寒门子弟和有才干的吏员,正被安排到各个新设的曹司部门,
在徐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处理具体的政务。
虽然他们还很稚嫩,经验不足,但他们身上洋溢的朝气和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是我未来行政班底的希望所在。
一个高效、廉洁、忠诚于我的官僚体系,正在艰难地破土而出。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这点生机,还十分脆弱。
汉中的经济基础依然薄弱,物资匮乏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
士族虽然遭到了沉重打击,但其残余势力和盘根错节的影响力,并未完全肃清,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五斗米教虽然暂时蛰伏,但其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和张鲁残余势力在外勾连的潜在威胁,始终是悬在我头顶的利剑。
外部的环境更是险恶,北面的曹操绝不会坐视我在汉中坐大,
东面的刘备对我占据这块战略要地更是如鲠在喉,
南面的孙权虽远,但对我这个“背盟者”恐怕也早已心生警惕。
前路,依旧布满荆棘,挑战无处不在。
但是,看着城下这片经历血火洗礼后,正顽强地焕发出新生机的土地,我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力量。
医、工、文,这三驾马车,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已经开始展现出它们改造社会、凝聚力量的巨大潜力。
我的核心团队,
徐庶的运筹帷幄,孙尚香的武力保障与日渐成熟的协作意识,张春华的惊艳才智,
石秀和玄镜台的无孔不入,老吴和锦帆卫的忠诚勇猛……
他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成为了我推行新政最坚实的依靠。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军心已经初步归附,民心正在逐步凝聚。
新政的根基,经过这场风雨的淬炼,已经比最初强占城池时,牢固了许多。
我深吸一口清晨微凉的空气,胸中充满了激荡的情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人的诗句,此刻在我心中回响。
汉中的局面,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但这一步,我们已经迈出,并且站稳了脚跟。
接下来,便是要让这新生的政权,继续扬帆起航!
我需要更多的技术突破,
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
需要积蓄更强的力量,
才能应对未来的惊涛骇浪,
才能实现那个遥寄相思时在心中描绘的“崇文之梦”,
才能将远方的知己与战友都接来身边,共同建设这片根据地,最终……
去逐鹿那更广阔的雍凉之地,乃至整个天下!
目光越过南郑的城郭,投向那连绵起伏的秦巴山脉,我的眼神锐利如鹰。
生机重现,新政扬帆!
这汉中的故事,才刚刚翻开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