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想的差不多,婪音府不止是一个幌子还是一条暗线。
“你和花清流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我不走心的夸了一句:“好几本折子都提到了耘州的事,为什么只字不提靳惜绪的所作所为?”
黎昱浅浅一笑:“全朝上下都知道所有奏折都要从凤寰宫走一遭,从你这个靳家女眼皮子底下过一遍,哪个不要命的敢将此事奏明?”
“你明知道奏折从我这儿过,会劝退很多说实话的忠臣,为什么还非要我批红?”
“会因此被劝退的,哪里算得上忠臣,顶多算墙头草罢了。”
他的话说到这儿,我瞬间就通透了。
“所以坚持让我批红,即使我一笔都不动,也不停地送奏折来凤寰宫是要拿我当筛子替你筛掉墙头草。”
如果他是假装昏庸,绝不可能因为和臣子赌气就把批红这种天大的事情假手于人,原来他是这个目的。
“猜得不错。”黎昱故作夸张地点点头:“这只其一,其二是让秦素执有机会拉拢你。”
太后都不叫了,直呼其名了还。
“原来如此,陛下还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我皮笑肉不笑地夸赞了一句回身面对铜镜拿起梳子准备梳头发。回想起之前发生的种种,不得不对黎昱手动点赞。
透过镜面我看到黎昱不知道什么时候人已经突然出现在了我身后,接过我手里的木梳,有一下没一下地替我梳起了头发来。
“不是说单独相处的时候,叫我的名字吗,如今便忘了?”
他的动作让我有点头皮发麻,我往一侧躲避:“我……那是擅自替靳若微答应的,陛下也是因为把我当成了靳家大小姐,才会容我一次又一次地放肆胡闹,既然身份已经明了,我怎么好意思再对陛下不敬。”
“身份明了后,竟变得如此生疏了。”
黎昱的语气出现了不合时宜的暧昧,他又在透过我看靳若微了。
“陛下,我不是靳若微,我是沈还寒,如果不是因为靳若微,陛下和我本来就该是陌生人。”
我寻思他再这样拎不清我就准备把花清流搬出来了嗷。
我反手想把梳子拿过来,黎昱却没能让我如愿,总是能在我即将碰到木梳的同时,绕开我的手。
“三番四次提醒我你不是若微,你在怕什么,即使你不是若微,我们也还算朋友,大可不必如此疏离生分,若是被外人看出端倪,岂不功亏一篑。”
朋友吗?我觉得很讽刺。走到互相利用这一步了,还何谈朋友两个字。
什么狗朋友会这样利用我,呸!要不是人在屋檐下,我才不低头,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怎么会,放心吧,我会注意的。”
心里各种吐槽,但表面上还是很顺从。
黎昱怕是自己都有些糊涂了,他偶尔好像把我当成了靳若微,偶尔又清醒得很,知道我是沈还寒。
他轻声笑了出来,手上像有魔法一般,两三下就替我盘好了一个简单的发髻,双手握住我的肩膀,透过镜面看着我。
“明日便是封后大典,小寒可有做好万全准备?”
他的提示让我心头一跳:“这么快。”
“不快了,你可知道封后大典意味着什么?”
“什、什么?”
我的认知里应该和学生会就职任职大会差不多,可看黎昱的表情,好像很严重的样子。
“意味着你我将共享这九龙宫阙,意味着从封后大典开始便要面对朝中风雨,意味着……你我将夫妻同心,鹿车共挽;还意味着你将会成为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口中的祸国妖妃。”
“我知道,以后我还可以改名换姓,改头换面,只要还活着,没什么不能克服的。”
想想也是觉得好笑,我还青春期呢,一脚就跨入了婚姻的殿堂,两个人之间却没有一点感情,全是算计。
黎昱有一刻愣神,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但很快,他又恢复了笑意盈盈的表情:“明日靳若南也该班师回朝了,正好赶上封后大典。”
靳若南,我好像真的好久没看到他了,班师回朝,是完整地回来的吗?这段日子虽然奏折都在我这儿,但军情却是直接呈送到了黎昱手里,我根本无从得知靳若南的情况。
“他……。”
一个字出口后我竟然没敢往下问,怕得到的是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答案。
黎昱又怎么会看不出来我的心思,放下木梳,双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放宽心,军情中并未提到靳若南有何闪失或伤残,他吉人自有天相,定会完完整整地站到你的面前。”
谢谢,并没有被安慰到。
人人都知道报喜不报忧,对于军队来说,缺胳膊少腿恐怕还算不上值得上报的军情吧,所以,靳若南会少胳膊该是少腿?
我没吱声,黎昱没有get到我的情绪,还对我提问:“你视靳家人其他人为仇敌,为何偏偏对靳若南格外关心,他有什么特别的?”
真实原因很简单,只是我认为没有必要事事都对黎昱如实交代。所以敷衍答道:“靳家只有他一个好人,我关心他很正常。”
“在关心靳若南这一点上,你倒是与若微不谋而合。”
那看来靳若南是真好人,不是装的。
可靳惜绪对我不是靳若微这件事一开始就门清,靳若南又清楚真相吗?口口声声要成为姐姐的依靠,他的姐姐,早就没了啊。
黎昱修长的指尖在我的眉眼间游走,我背后的鸡皮疙瘩都起了一层又一层:“在靳若南眼中,你依然是他的小微姐姐,他永远是那个跟在靳若微身后当跟班的弟弟,你的身份,老狐狸是不会透露给段家人亦或是作为半个段家人的靳氏兄妹。”
我强迫自己忽略掉一背的鸡皮疙瘩追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老狐狸自有考量,除非……他想众叛亲离。”
好像问了个寂寞啊……他也回答了个寂寞。
不过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件事:“陛下,竟比老狐狸更会洞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