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部考察组离开之后,柳江河原本预计自己至少还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会离开棉城市。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考察结束后的第二天,他突然接到了李国涛打来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李国涛语气急切地告诉他,要求他下周一立刻前往报到,提前到岗。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柳江河有些措手不及,他并不是什么关键人物,为何会如此匆忙地被要求前往呢?
尽管心中充满疑惑,但李国涛在电话中并未详细说明原因。
不仅如此,当组织部的同志与柳江河联系时,同样也是含糊其辞,没有把事情说清楚。
不过,无论是李国涛还是组织部的同志,都一致强调让他尽早过去,这显然意味着这件事情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周四,距离下周一报到仅剩短短几天时间。
也就是说,柳江河在棉城市最多只能再停留两天,时间紧迫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柳江河意识到自己必须争分夺秒地完成最后的交接工作,所以必须确保所有人和事都能妥善处理好。
因为他这一去京都,路途遥远,事务繁忙,恐怕以后很难再有机会回到棉城市了。
这座曾经熟悉的城市,将会渐渐变成他心中的故乡,一个只能在回忆中触摸的地方。
离别总是让人感到有些伤感,尤其是当这个离别意味着与家乡的渐行渐远。
在这最后的两天里,柳江河大部分时间都在盐都县忙碌着交接工作,这是他对这座城市最后的责任和义务。
半年的时间里,柳江河虽然离开了盐都县,但江涛却将各方面的工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如此,还为他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江涛这个人确实经验老道,他的工作方式不像柳江河那样激进,而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这种稳健的工作风格,使得盐都县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江涛还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在他的领导下,党政班子内部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盐都县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一点让柳江河非常佩服,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他这个时候觉得年龄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年轻人充满朝气和拼劲,但往往缺乏经验。
而年长的人则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却可能缺少一些锐气。
江涛和柳江河,一个年长,一个年轻,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中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盐都县的发展。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他们这么多的时间,倘若能给他们多一些合作共事的时光,盐都县必定会在他们的引领下更上一层楼,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而柳江河之所以能够在江涛身上洞察到这些优点,这无疑表明他已经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以江涛为参照,寻找差距,不断自我提升。
这段时间的培训对他而言意义非凡,有时甚至连夜晚他都在反复思索这些年来工作中所遭遇的人和事。
经过深入分析复盘以后,他恍然大悟,许多事情原本无需如此紧张激烈,完全可以采用更为委婉、巧妙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包括他与侯家之间的恩怨纠葛。
与侯家的矛盾乃是深仇大恨,绝非轻易能够化解,这是一场不死不休的较量,根本不存在丝毫妥协的余地。
至于江涛对柳江河的态度,那更是无可挑剔。
在最终交接之际,江涛更是毫不迟疑地向柳江河表态。
无论将来他是否能够担任县委一把手,都会坚定不移地遵循柳江河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全力以赴推动盐都县的发展。
这些话柳江河当然也不能全信,假如他成为县委一把手,那他肯定也会有自己的发展思路。
柳江河只是希望他不要把盐都县好不容易打好的底子给毁掉就好,为此他还是做了一些布局。
虽说江涛主持了半年县委工作,但是很多事情还是柳江河说了算,很多人也还是只买柳江河的账。
特别是陈晓龙和唐永辉等人,那都是以柳江河马首是瞻的,没有柳江河提前打好招呼,任凭江涛在八面玲珑也不行。
在离开之前柳江河也专门找他们谈了很久,反正他的底线就是盐都县不管如何都不能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