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一部书,真是令人嘘唏不已。
它修得早,却成书晚;成书后正是多事之秋,帝王日理万机,无暇顾及,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倍受关爱。
其后偏偏恰逢动荡的政局,历经磨难,真是怎一个“曲”字了得?让我们来好好看看其始末吧。
这部书确实很早就开始编修了。
永乐元年(1403),朱棣夺位登基不久,他便交给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这个任务。
《明太宗实录》中很明确地记录了永乐皇帝的要求:他要修的是一部类书。什么是类书呢?
所谓类书,就是一种将各种各样的书拆分开来,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且按类别进行编排的书籍,往往都是比较大型的资料性的工具书。
那他要求辑录多少书籍来编成这部书呢?
应该说,其所设想的书籍范围是空前的:从有书面世开始,所能找到的书都应统统囊括进来,不要担心浩繁累赘。显然,朱棣这样做的目的为了在治国理政之时便于查检。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可是个巨大的工程,非解缙这样的大才子莫能为之。
当然,对于他来讲,修书并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这项工作看起来有点儿吓人。
果然,仅仅一年多,也就是永乐二年(1404)年底,这么大的一部书已经编好啦,人才就是人才啊。
书献上来了,永乐皇帝非常开心,对参与这项工作的一百四十多名官员好好赏赐了一番,并赐名《文献大成》。
咦,不是一年就把它编好了吗?成书不能算晚吧。
别急,这事还远远没完呢。
朱棣满心欢喜地翻阅,却慢慢发现不对劲了。怎么收录的大多是与儒经、史籍相关的书?其他方面的收录并不多,这与他原本的想法相差太远了。
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以解缙的才能,怎么就修不好一部书呢?
不过,如果我们细细思量,其实答案并不难找。
不错,解缙确实是一位奇才。
但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的封建时代,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才子,其最精通的基本就是儒家经典。而且,他们在将孔孟之说奉为至圣梵音的同时,往往把诸子百家视为旁门左道而不屑一顾。
既然皇上要修书以作治国的参考,就理应出自正统。
那么,何为正统?
在满朝文武的眼中,儒经就是千年以来一直被奉若神明的正统。
既然这样,如果在这些士大夫当中再找一个人来继续修书,结果自然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怎么办呢?
要编成一部涵盖各个知识领域的大书,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位于三教九流之言皆略知一二的通才,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朱棣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奇人,谁啊?
姚广孝。
也许,对于这个名字,你会觉得陌生;不过,这个人,大家一定很熟悉。
他就是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第一谋臣道衍和尚。今非昔比,当下已是朝中的二品大员,当然得有个俗名了,总不能还让人喊他和尚吧。
现在,相信大家都会认同,他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了,放眼朝廷上下,很难再找得出第二个。
他曾混迹江湖,又深入朝堂;既熟悉江湖规矩,又明了朝廷法度;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而且兼取各家之长,诸如佛教、阴阳学、医学等无不通晓。
这样的人,还能上哪找去?
除了派姚广孝来和解缙共同主持这项文化工程外,永乐皇帝朱棣对此还进行了一个大动作的部署。
翰林院里饱读诗书的学士们固然要继续增派过来,不过单单儒生显然是很难完成的。
可是,官僚系统里哪个不是抱着儒经往死里啃的?其他方面的能人异士得到哪里去找呢?
别慌,帝国之大,何患无才?
需要精通其他学术领域的人才参与编撰对吧,向全国各地征召;还需要擅长书写的抄书人员吧,那也一并征聘。
这个全国总动员令一下发,架势可就不小了,这一次到底要招多少人呢?
三千多,这个编修队伍一下子扩容了近三十倍。
熟悉各家各派的学者来了,可是京城里的书,除了儒家的,其他诸子百家的应该是捉襟见肘吧。
不够,那就买到够为止。皇帝大笔一挥,大把的银两拨了过来,以作购书之资。
对于编书,一位皇帝能做到这个份上,确实是没得说的,真给力。看来,这项文化大工程的完成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是的,而且时间还不短。在这么大的一个编修队伍日以继夜的努力下,又用了三年的时间,直到永乐五年(1407),巨着才终于面世。
朱棣非常高兴,大为赞赏,特赐名《永乐大典》。
它辑录了从先秦到明初七八千种书籍,包括哲学、历史、地理、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内容,共册。在该书的御制序文中,朱棣再次表达了他希望以此借鉴历代治国经验的良好愿望。
可令我们想不到的是,书修五年,国家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这份初心也只能暂时搁一下。这一搁就是十几年,大概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吧。
当然,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并能令他们同样受益良多。在朱棣的后继者当中,最喜欢这部书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然而,熟悉这位皇帝的读者肯定会感到很意外。
我们很难相信,嘉靖皇帝会在夜烛之下批阅奏章时,还一手捧着《永乐大典》,耐心地寻找治理之策。
不过,他的确对这一部书爱不释手。
因为,它里面有他特别钟爱的内容。只是,这不是朝廷上下所期望的为君之道,而是修道之术。
《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的类书,也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关于道教一千多年来的所有内容全部汇集在一起,这查找起来该多方便啊。
试想,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长生不老的朱厚熜会舍得放下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