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是,与湖州的顽强抵抗相比,杭州的献城投降却显得点急不可待。
敌军还在进军途中,杭州守将潘原明便派人急急前来请降。即使是久历战场的李文忠也大感意外,如果不是艺高胆大且兵强马壮,还真不敢轻易进城受降。看来投降也是一门学问,也得看准时机,拿捏恰当的时间节点。
看到大势已去,绍兴、嘉兴等地亦纷纷望风而降。
直到这个时候,张士诚才恍然大悟,原来对方攻打湖州、杭州是真,而自己的平江所遇到的才是疑兵。朱元璋这条老狐狸,虚虚实实,真的是难以捉摸。
问题在于,朱元璋不是已经确定了把平江作为主攻目标吗?
不错,当时他的的确确是在军事会议上当众定调了。不过,会后他又把几个心腹将领留了下来,问道:“你们说说,我们应该怎样部署才能把这场仗打好来?”
常遇春顺着刚才的思路,提出应直捣黄龙:“只要平江一破,其他敌军失去了主心骨,必定斗志全消,不攻自破。”
莫名其妙的是,这时朱元璋的意见却变了。
他向众人分析道:“我们很清楚,张氏他们都是私盐贩子出身,最讲义气。兵至平江,张天骐、潘原明必定力救。坚城之下,难以骤取;而援兵又至,四面合围,我军易处险地。不如先取湖州、杭州,断其臂膀,然后集中兵力直取平江,则稳操胜券。”
看这脸变的,比小孩还快。
不过,常遇春仍然坚持既定计划,坚定地说:“我等誓死荡平平江,请主公不必多虑。”
这时,朱元璋的脸沉了下来,冷冷地说道:“行,按照你的计划进军,打输了你负责;当然,如果按我说的来做,失败了我负全责!”
这天下将来打下来,是姓朱还是姓常,他常遇春当然清楚,这个责任自己扛不起。看到这个架势,他不敢再吭声了。
这下,众人都被弄糊涂了,七嘴八舌地问道:“主公,刚才您不是说要直捣平江的吗?现在怎么又突然变卦了呢?”
是啊,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直到这个时候,朱元璋才哈哈一笑说:“眼下,咱们军中很可能藏着奸细。如果我当众宣布了真实的作战计划,他们泄露出去,于军不利啊。”
厉害了,朱元璋!
在这个接连抢占敌方大片地盘的时期,他的队伍里要被安插个把内奸,简直是易如反掌,来一个城破后随军投降就能做到。
这本是一件令人极为头疼的事情。对于奸细,你是找又找不出,防又确实防不胜防。但他稍露一手,将计就计,张士诚就这样被大大地忽悠了一把。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大家的疑虑可能更深了。东吴有财又有才,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何张士诚现在只剩孤城一座了呢?
其实,我们只要细细查阅史籍,也不难找出个中原由。
诚然,浙西殷富。但其全军上下锦衣玉食,日夜宴饮,歌舞升平,没有了进取之心。
的确,该地人才济济,他也积极延揽。但他用的更多是夸夸其谈之人,而一些拥有真才实学之士往往得不到重用。
更为要命的是,张士诚平时多居深宫,少理政事。他是“及时行乐”信条最坚定的拥护者。在那样一个刀尖上过日子的动荡岁月,他竟日夜沉醉于宫廷宴饮。那下面的文臣武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就可想而知了。上行下效,官员们也皆贪图享乐,养尊处优。
他不管事,那谁管呢?
后期,他主要让自己的弟弟、丞相张士信处理政务。
张士信这位仁兄是个足球迷。足球,古代称之为蹴鞠。他和手下的大将每次出征,蹴鞠是必备品;此外,还要带上歌女乐器。征途之上,足球比赛不断,歌舞宴饮也不断。
这咋看也不像是要去打仗的样子。如果吃了败仗,丧师失地,难道就不担心自己项上的人头不保吗?
他们似乎并没有这种顾虑。是的,他们压根就不必担心。因为,张士诚根本就不追究。即使丢地百里,即使损兵千万,他也同样听之任之。既然这样,这仗打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那么拼干啥?
因此,将无必胜之心,兵无死战之志。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能强到哪去呢?虽然被派出征战,但他们竟能把凶险的沙场变成了无奈之下的娱乐场所,也可算是乱世之下的一种创新喽。
《明史?张士诚传》载,东吴“上下娱兮,以至于亡”,确实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在那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代,良好的经济条件没有成为他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坚强后盾,反而成了滋生享乐主义的温床,可悲可叹!
可见,良好的条件是把双刃剑。
现代社会,咱老百姓生活条件改善了。某些生活宽裕的家庭担心自己的小孩落后于人,费尽心思地给儿女们准备他们所能给的一切。
吃的一定是营养最好的,穿的全身上下一律名牌,从幼儿园开始非名校不上,周末还要到当地名头最响的教育培训机构补课。可以说,他们已经把小孩从头武装到了脚趾尖儿,尽职尽责了。
正当不少家长感到放心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小孩的学习成绩平平,个别人的还倒数。
不应该,实在不应该!全家的心思都在小孩的身上了,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