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的电话像一桶冰水,把微光从庆功宴的热闹里直接拽进冰窖。欧洲评论圈要是集体翻脸,巴黎那点老本分分钟蒸发——这不是小打小闹,是冲着艺术命脉来的精准狙击。
消息传到陆辰逸那边,他正拄着拐杖做复健,听完直接掰折了康复棒——塑料咔嚓一声,像给赵芮提前放的礼炮。当晚,他开了跨洋视频会议,背景是疗养院书房,墙上贴着一张欧洲人脉图,红线蓝线缠得跟蜘蛛网似的。
“信息战,也是钱包战。”他敲着桌面,语气像在K线图上磨刀,“赵芮想拿‘中国资本’这四个字做靶子,咱们就提前拆她的子弹。谁收钱、谁写稿、谁发通稿,一条线都得刨出来。”
说干就干。微光连夜写了十几封邮件,没喊冤,也没哭穷,把“初心·新象”的高清图、策展理念、财务流水打包成附件,标题简单粗暴——《关于星光基金会,您需要知道的一切》。收件人全是欧洲圈里出了名的“硬骨头”:写评论先查三次资料、开会专挑主办方毛病的那种学术老炮儿。
雷诺阿教授那边,电话一接通就喷火:“拿资本当画笔?荒唐!”老头骂完,答应下个月在学术沙龙开炮,主题都拟好了——《艺术家与金主:距离几米才不发臭?》。侧面站台,分量足够。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吃学术良心这一套。一位德国评论家回邮件,措辞暧昧:瀚海那边开了“学术赞助”,价码诱人,如果星光也愿意“深度合作”,他可以考虑“更全面地了解”。末尾还附了银行账号,暗示得相当直白——得加钱。
屏幕亮起那行字,微光差点把咖啡喷键盘上。敢情评论界也兴“付费解锁”?她深吸一口气,手指噼啪敲字:感谢好意,基金会预算只够买颜料,买不通笔杆子。附件附上公益项目介绍,欢迎免费围观。点完发送,胃里一阵恶心,却也莫名痛快——底线守住了,爱谁谁。
几天后的凌晨,事情突然峰回路转。亚历山大·佩特罗夫——那个在国际会议上敢指着策展人鼻子骂的俄国老爷子——不知在哪听到风声,直接在小型沙龙开麦:“听说有人花钱订评论?丢人!艺术不是妓女,更不是皮条客!”他拿《滤境》当例子,猛夸微光在商业洪流里守住创作独立,结尾还甩了句狠的:“谁再拿资本当画笔,我就拿靴子当橡皮!”
老爷子话音落地,欧洲圈瞬间炸锅。原本收了瀚海邀约的几位评论家,悄悄把邮件扔进垃圾箱——谁也不想被贴上“付费枪手”标签,脸还要不要?瀚海那边偷鸡不成,反惹一身骚,公关部连夜加班灭火,堪称大型社死现场。
微光刚缓一口气,陆辰逸又甩来一颗炸弹。周明宇查账发现,赵芮通过七层空壳公司,控股了一家老牌画廊——“秋棠画廊”。这地方曾捧红过一堆本土大腕,学术声誉清白得跟白纸似的,如今却被瀚海悄悄收编,即将破产清算。赵芮的算盘:借“秋棠”的金字招牌,办几场“对照展”,专门挑星光基金会扶持的艺术家开刀,从学术高度直接踩脸——“你们扶持的是商品,我们展出的是真正的艺术”。
这一招,比买通评论家更阴。学术外衣一披,观众先入为主,基金会千辛万苦攒下的口碑,可能被一顿“对照”打得稀烂。
消息传来,微光盯着电脑屏幕发了十秒呆,突然嗤笑:“行,想玩高雅?那就陪到底。”她掏出手机,连发几条语音——
“法务部,查秋棠近五年账目,拖欠艺术家稿费、偷税漏税,一条别放过。”
“项目部,准备‘草根呐喊’公益展,场地定在秋棠对面,免费入场,全程直播。”
“公关部,放消息——谁愿意站出来揭露黑幕,基金会提供法律援助,另送一年的创作基金。”
一口气安排完,她抬头看陆辰逸,对方正端着水杯,笑得一脸宠溺:“动作挺快,要不要给你配个喇叭,满街喊去?”
“用不着。”微光伸个懒腰,骨节咔啦响,“让子弹飞一会儿,飞够了,再一枪爆头。”
窗外,巴黎夜色降临,塞纳河水面映着灯火,像一条流动的金带。风从窗缝钻进来,卷起桌上的文件,哗哗作响,仿佛提前奏响的战鼓。
大洋彼岸,老爷子佩特罗夫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艺术不是妓女,更不是皮条客。”而此刻,微光在心里默默补上一句——
艺术也不是软柿子,谁想捏,就得先做好被刺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