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天气依然闷热。这天晚上,李杏枝没有像往常一样在灯下缝补,而是趴在“财务室”的桌子上,对着摊开的账本和一堆单据,眉头紧锁,手里的铅笔在草稿纸上划了又划,算了又算。
陈山河从车间回来,看到她这副模样,关切地问:“杏枝,咋了?账对不上?”
李杏枝抬起头,脸上带着少有的焦虑和困惑:“山河哥,账……账倒是能对上。就是……就是这钱,不对劲。”
“钱不对劲?”陈山河心里一紧,拉过凳子坐下,“咋回事?慢慢说。”
李杏枝把账本推过来,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你看,这几个月,咱们的生意,看着红火得很。南边的订单,省城的活儿,一个接一个。收入比去年这时候,翻了两倍还多!”
“这是好事啊!”陈山河松了口气。
“可你再看看这儿!”李杏枝翻到支出页,手指点着几个大项,“二期扩建,买新机器,花了一大笔!去广州参展、注册商标,又花了不少!还有,现在用的木料越来越好,价钱也上去了。工钱也涨了,石根他们几个骨干,每个月都比以前多拿不少。”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最要紧的是……南边钱老板那边的货款,回得越来越慢。上上个月那批大货的款子,到现在还没结清。省城那边,也有两笔尾款拖着。咱这头,买料、发工钱、日常开销,都得现钱出去。我算了算,这个月要是那几笔大货款再不到账,下个月……下个月发工钱和买料的钱,就……就有点紧了。”
陈山河听着,脸色渐渐凝重起来。他拿过账本,仔细看着李杏枝用红笔圈出来的几个关键数字:应收账款数额巨大,应付账款和现金支出压力山大。收入和利润的纸面数字虽然好看,但现金流却出现了危险的信号!
这就是所谓的“增产不增收,旺丁不旺财”?生意做得越大,垫付的资金越多,一旦回款跟不上,资金链就可能断裂!
“杏枝,你算得准吗?”陈山河沉声问。
“我算了三遍了。”李杏枝肯定地说,“除非那几笔大货款这几天能到,不然,月底肯定转不动。王叔昨天还说,林业局那边催着结上一批红木的款子,不能再拖了。”
陈山河站起身,在小小的财务室里踱了几步。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光顾着接订单、扩产能、树品牌,却忽略了最要命的现金流管理!南方市场铺得太快,代理商压款成了习惯;省城客户虽然单笔利润高,但结算周期也长。工坊的摊子大了,固定开支猛增,对现金的渴求就像个无底洞。
“杏枝,你这账查得太及时了!”陈山河停下脚步,看着妻子,眼里有后怕,更有赞赏,“要不是你提前发现,等月底发不出工钱,或者买不来料,那可就抓瞎了!要出大乱子的!”
李杏枝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担忧:“那……现在咋办啊?”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陈山河迅速冷静下来,开始部署应对措施:
“第一,立刻催款!我明天就给钱老板和省城那几个客户发电报、打电话,语气要客气但坚决,说明咱们的困难,请他们务必尽快结算。特别是钱老板那边,量大,得作为重点!”
“第二,控制支出!跟王叔说,林业局的红木款,先付一半,剩下的商量延期。非必要的采购,一律暂停。跟大家打个招呼,这个月的工钱,可能稍微晚几天发,但一分不会少,请大家理解。”
“第三,调整生产节奏!石根那边,你跟他说,手头不是特别急的订单,适当放慢点速度,减少原材料和工时的集中占用。重点保证南方那几个能及时回款的单子。”
“第四,开辟短期财源!看看库房里有没有完工的现货,或者接一些工期短、回款快的小批量订单、修理活,快速变现。”
“第五,”陈山河看着李杏枝,语气郑重,“杏枝,从今天起,你每周给我做一份‘现金流水预报’,就像今天这样,提前预测未来一个月的现金进出情况,一有风险苗头,马上告诉我!这事,比记账还重要!”
李杏枝用力点头:“哎!我明白了!以后我天天盯着钱的动向!”
接下来的几天,陈山河和李杏枝像上了发条。陈山河负责对外沟通,软硬兼施地催款;李杏枝则严格把关每一笔支出,精打细算。
钱老板接到电报后,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快协调支付了部分货款,解了燃眉之急。省城那边经过沟通,也承诺尽快结算。加上几笔现货的及时销售,资金紧张的状况终于得到缓解。
月底,工钱按时发放,木料款也如期支付,一场潜在的危机被化解于无形。
经过这次教训,陈山河对财务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仅让李杏枝坚持做现金流预报,还开始建立更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对不同的客户设定不同的账期和信用额度,要求大额订单支付定金,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及时催收。
李杏枝的“财务预警”,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沉醉于业务扩张中的陈山河。逆袭的路上,不仅要会赚钱,更要会管钱!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断裂,再好的前景也是空中楼阁。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北匠工坊”的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为未来的稳健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