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频,开头一句‘向我们走来的是近现代那些女性科学家’。
一句开场白,留住了各朝人士的目光。
科学家,祖辈们都不陌生。
只是视频里说到的,明显没有一个是大家知道的。
比如视频里正在介绍第一位出场的女性科学家,她姓王,是中夏的物理学家。
1956年,在祖国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她和丈夫义无反顾回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
1960年,她留下一封书信给丈夫后,就离开了丈夫和孩子,只说自己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从此杳无音讯。
原来是当时的原子弹工程遇到了难题,组织找到她时,她毫不犹豫中断了原本的研究,从头摸索新领域。
她曾在日记里写道:祖国百废待兴,...我要加入到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
她的一生三次转行,在大西北上,在简陋的工作环境下,她带着团队没有退缩,一头青丝也熬成白发。
终于在一个个漫长的日夜后,她带着团队研制出高浓铀,我国也成了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的国家,她还让原子弹的交付时间提前了113天...
1994年,82岁的她去世了,隐姓埋名三十年,但如今知道她的人却不多。
古人们看着视频里那个笑容灿烂、满头白发的老人,都有些心疼了。
若不是看到这个视频,大家也根本不知道这些事迹。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了,在那样一个年代,肯定不止一个人这样做。
这些都是优秀的华夏后人。
很多姑娘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原本在古代,就少有女子留名千古,更别提是这种科学上的先驱。
虽然她们没有生在新时代,但彷佛已经看到了许多报效祖国的女子,巾帼不让须眉。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武曌发出一声感慨 眼里满是欣赏。
民国
一位留着学生头的女学生,趴在窗边静静的看着视频,眼神还有些不可思议。
她抱着书的双臂微微颤抖,这真的是自己吗?
视频还在继续
接下来登场的是这位核物理学家,她姓何,也被誉为中夏的居里夫人。
她18岁以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大物理系,后来出国留学,成为全球首位女弹道专家。
1948年,回国通道恢复,她和丈夫毅然归国,因为初期条件艰苦,两人一起‘捡破烂’四处筹钱,终于把研究所成立起来。
1956年,她研发出核乳胶;
两年后,她和丈夫一起筹建了两弹一星研究团队。
夫妻二人的所有收入全部投入到研究,日子过得十分拮据,衣服都是缝缝补补。
终于夫妻俩成功了。
可是没多久,1969年,夫妻俩被下放劳动,直到1973年重新被启用。
作为中夏的功臣,给他们分配的房车,夫妻俩都拒绝了,丈夫去世后,何老一人守着五十平的老房子,2011年,她以97岁高龄去世。
而且,何老的大姐,也是金属玻璃研究领域的先驱。
她还有一个小妹,是植物学家。
光幕下
听了一耳朵的各朝人士,眼里的震惊是实打实的。
老祖宗们的时代,也不是没有一家出几个名人的情况,比如三曹、三苏,但这种一门三科学家姐妹,还是让人震惊到了。
“好厉害啊,姐妹三人没一个是差的。”
“她们的父母真会培养孩子,不像我家那不孝子,成天惹祸。”
......
长辈们的语气里,不乏赞叹。
年轻的姑娘们,也满眼崇拜。
也许在她们的时代,没机会达到这种高度,但看到后世有女子这么优秀,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王贞仪目光坚定有神,“我以后,也一定要努力啊。”
她要让自己的名字在史书上大放光彩。
“我家德卿啊,肯定也会成为一个科学家的。”董氏一脸的宠溺。
看光幕越久,她的见识也越多,发自内心的也希望给孙女创造一个条件。
王贞仪听到这番肯定,笑得很灿烂,“祖母,你真这么想。”
“当然,不信你问问你祖父。”
......
民国的时空
有三个年轻姑娘惊喜的看着视频。
其中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开心的说,“大姐、小妹,你们看到了吗?”
年纪最长的姑娘沉着点头,“看到了。”
最小的女孩睁着大眼睛,“哇”了一声,“大姐、二姐,我们以后真的这么厉害吗?”
“会的,我们一定要为祖国做贡献。”
“对,祖国需要我们。”
而在各大根据地,看到这些重要人物的事迹,战士们肯定是要商量着怎么办?
是要先接触,安排人保护,还是按兵不动?
在他们考虑的时候,视频还在继续。
对此,大家也只能等视频播放完再说。
第三位出场的是抗战场上的女科学家。
在抗战时期,战火纷飞的神州大地上,也有不少女性科学家投入到后方战场。
她姓沈,名字很好听,叫骊英,出生在乌镇,是一位婉约的江南姑娘。
她的丈夫是着名的作物遗传学专家,她自己则是农学家。
从1933年开始,她一直在中央农业试验所工作,抗战期间,她一路辗转湘黔川三省,不仅要防空袭、还要带着年幼的孩子。
经过十余年的辛苦努力,她培育出抗倒伏良种,并在川鄂黔陕等地推广,让贫苦的百姓们在战乱年间增加了亩产。
1941年,因为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她突发脑溢血,病逝了。
光幕下
无数人都感觉到无比可惜。
明明再有几年,她就能看到抗战胜利了。
一直以来,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国之根本。
看到这个姑娘让亩产提高,古代的人们纷纷肃然起敬。
虽然在大家眼里,这是个后辈,但不影响百姓们对她的赞誉和感激。
“要像后世人说的劳逸结合才行,长期高强度工作,对身体是吃不消的。”
谢道韫语气里饱含关切,看到一个科学家的病逝,让她心里有些不好受。
“陛下,你也要注意身体啊。”长孙皇后看了看视频,转头又担忧的叮嘱丈夫,她可还记得,丈夫去世的年纪也不大,有没有可能也是操劳过度。
李世民安抚的拍拍长孙皇后的手,“放心吧,朕只是可惜这个姑娘,民国的这一批孩子,多是好样的。”
......
民国时空
一个短发女子正站在地里,她在忙着自己的杂交小麦实验。
听着从视频里传来的好消息,她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切的笑容。
“成功了,这一次我也要努力才行。”
她忽视了自己最终因为脑溢血离世的消息,但在远方的丈夫却急得不行,提起笔连忙给妻子写信。
他只希望妻子看到好消息的时候,能放松下来,不要再那么高强度的拼命。
视频还在继续介绍下一位科学家。
第四位是中科院的李先生。
她出生镇江,是两弹一星郭老的夫人。
在特殊的那十年,她被隔离审查六年之久。
郭老因为飞机失事不幸去世后,他们的女儿才17岁,还没有初中毕业就被安排到内蒙,成为一个下乡知青。
而她自己,也被隔离、监督劳动。
多年后,她终于平反了,筹建了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系,培养了中夏第一批硕士、博士。
当时没有英语教材,她亲自编写,也被誉为中夏的应用语言之母。
1996年,她唯一的女儿因病去世。
她把全部积蓄60万,全部捐给中科院。
晚年的时光,她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里,穿的依旧是几十年前的旧衣服。
2017年,九十九岁的她与世长辞。
光幕下
各朝人士的心里都触动到了。
经历过丈夫、女儿的离世,自己也经历坎坷,但她从未被眼前的困境打败,依旧在为国家发光发热,甚至过着简朴、清贫的日子。
帝王们不由得想到自家的那些大臣,毫无疑问,不少皇帝的表情都有些嫌弃。
大臣们:...
好吧,他们承认,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高风亮节。
毕竟很多人当官,不是为了权,就是为了钱,哪能像这些科学家一样,钱财说捐就捐,甚至‘捡破烂’都要做研究。
民国时空
一个容貌俏丽的少女,正眼神灵动的看着视频。
她有些不确定的问自己,“这真的是我吗?”
得不到答案,她也不泄气,同名同姓,老家都一样,即便不是同一个人,她也要努力学习才是。
如今战火纷飞,她也想早点学成后为国效力。
第五位,谢老,中夏首位大学女校长,同样是中夏半导体之母。
她的父亲是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她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顶级学术世家。
卢沟桥事变,她随家人南下黔省。
此时的她患上了骨关节损坏,不得不卧床四年辍学,但病痛没有阻碍她发光发热,凭着自学,她考入了厦大物理系,随后又出国深造。
1949年,鹰酱禁止所有理工科留学生回来,在无法归国的岁月里,她更加发奋读书,同时寻找归国办法。
终于,她想到了先到欧洲,从欧洲回国。
回来后,她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科研生涯,培养了中夏第一批半导体专业人才。
1983年,她成了复大的校长,当很多人怀疑她的能力时,她用自己的出色折服了所有人。
作为第一位女校长,她对女性的教育、女性发展、女性平等的思考贯穿了一生。
她说,女性同样能成为居里夫人一样的杰出科学家。
2000年,79岁她的病情恶化,但依旧坚持夜以继日做研究,直到呼吸衰竭,再也站不起来...
这一个个直到生命尽头,也在为国发光发热的精神,看得老祖宗们除了佩服以外,找不到别的形容词了。
古代姑娘们默默将这些故事记下,她们的精神世界或许还赶不上后世人,但如今已经渐渐学会了思考。
“阿姊,她们好厉害,科学家啊。”
“所以我们也要好好学习...”
民国时空
谢父满眼骄傲的看着自己的女儿,鼓励的说,“不错,但也不可骄傲自满。”
他也怕女儿年纪太小,提前知道这些事迹后会变得懒惰、不上进。
小姑娘也不骄不躁的抱着一本书,说,“爸爸,我不会的,我还要更厉害,早日为国效力。”
......
第六位、林院士,中夏半导体材料之母。
她1918年出生在闽地。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国的半导体材料,是她带头研发的。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在旧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很重,女子想要念书,十分不易。
为了念书,她不吃不喝抗争家人,最终才有了念书机会。
她念书十分勤奋好学,成了闽地第一个女大学生,还去往国外留学。
1957年,她决定回来建设祖国,投身于半导体事业中。
40年来,她一直为国做贡献,2013年,与世长辞。
各时空,有不少人在讨论该不该让家族中女子念书。
如今虽然历朝历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不少,但稍微好一点的是,一些人的想法在潜移默化的改变。
如果自家的姑娘真的有学习的天赋,有点条件的人家也会给她们学习的机会。
一些人的想法很简单,瞧瞧后世都有女科学家,说不准自家也能出一个,到时候就青史留名了。
穷苦人家就没办法了,连家中男丁都不一定有机会念书。
民国时空
一田地里,有一对在锄地的中年夫妻,不可置信的看着光幕。
男人连锄头倒地了都没反应,只是喃喃道:“孩他娘,咱家兰英啊,真的成科学家了。”
女人也懵了,“是、是的吧。”
这消息就跟突然知道祖坟冒青烟一样。
男人先回过神来,激动的往家跑,“走,回家去,咱去祭拜祖宗...”
在学校的少女,有些不自在的感受着同学们的目光。
老师呢,也欣喜的小跑过来拉着她的手,“你这孩子,出息了知不知道?”
......
第七位、黄老。
1936年她出生在广西。
1962年加入中科院计算所。
1960年,她带领的团队研制出半导体二极管。
1966年,中夏首台空间计算机研制成功。
2001年,她加入龙芯研究团队,带着团队研制成功龙芯一号。
82岁高龄时,研究出龙芯三号国产芯片。
对于这些老一辈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去敬佩。
的确是值得敬佩,民国的先辈们,现在可忙了。
在知道这些未来科学家的情况后,根据地也在紧急商议,是不是该派人去保护。
同样的,各个学校,也迎来一波学习的热潮。
学生们都想好好努力。
父老乡亲们也不阻止孩子读书,其实以前大家阻止,也是因为家里真的穷,没办法,多数父母也希望孩子好。
现在,只要孩子有一点学习的天赋,砸锅卖铁,长辈们也愿意供娃学习。
“学吧,有可能以后也成为一个科学家了。”
......
古代的姑娘们,看到这些女科学家的事迹后,也有不少生出感悟。
闲暇时,她们也会聚在一起,练习写后世的文字,没条件的就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