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的贯通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但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靠近水源的低洼田地尚可引水灌溉,但地势稍高的坡地,依旧只能“望水兴叹”。人力提水效率低下,且极其耗费体力,这严重限制了可开垦土地的范围和未来的种植规模。
苏工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连续几个傍晚,他都在溪流落差最明显的那处弯道徘徊,时而用脚步丈量,时而在随身携带的、用树皮订成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上面是他用木炭绘制的各种结构和计算。
“爹,您是在想……水车?”苏文看着父亲笔记本上那熟悉的轮状结构草图,眼睛一亮。他在现代书籍和纪录片里见过这种古老的灌溉工具。
苏工点点头,目光依旧专注地看着奔流的溪水:“没错。此地水流虽不算湍急,但胜在稳定,且有天然落差。若能造一架水车,借水力自动提水,便可解决高地灌溉的难题,省下大量人力。”
赵梅闻言,一边缝补着衣物,一边笑道:“那可是好东西!有了它,咱们村的那些坡地就都能变成良田了!”
苏锐擦着他的柴刀,抬头问:“爹,需要什么材料?明天我带人去找。”
“主要是木材,要坚韧耐水的。”苏工沉吟道,“结构我大致有数,但尺寸和叶片角度需要精确计算,最好先做个模型试验一下。”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两天,苏工带着苏锐和苏文,利用伐木剩下的边角料,开始在自家窝棚旁的空地上捣鼓起来。苏工负责核心设计和关键部件的制作,苏锐凭借出色的动手能力进行切割和组装,苏文则打下手,并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帮着计算比例和角度。
苏甜也没闲着,她借着去林中“采药”的机会,从空间里找出了几根高强度、轻便的碳纤维细杆和一小卷极细却坚韧的鱼线,悄悄混入了材料中。她还“贡献”出了一小罐防水胶,用于关键节点的加固。
一家五口通力合作,一个微缩版的、结构精巧的水车模型渐渐成型。它有一个直径约一尺的木制转轮,轮缘等距安装着若干片可以调节角度的竹制叶片,轮轴两侧连接着精巧的连杆和汲水筒。
这天下午,苏工觉得模型已经完善,便带着家人和这个新奇玩意来到了溪边那处选定的位置。他们的举动很快引起了正在附近清理水渠的村民的注意。
“苏工,您这做的是个啥?像个小孩玩的轮子?”一个汉子好奇地凑过来。
苏工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小心地将模型安置在溪流中,让水流恰好冲击在叶片上。起初,轮子只是微微晃动,苏工调整了一下叶片的角度。
下一刻,奇迹发生了!
在水流的持续冲击下,木轮开始缓缓转动,并且越来越快!伴随着轮子的旋转,连接在连杆上的小竹筒依次沉入水中,舀起一汪清水,在到达最高点时,筒身倾斜,清水精准地倒入旁边架设好的一个小木槽里,潺潺流下。
整个过程流畅而自动,周而复始!
围观的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动了!自己动了!”
“天爷!它自己把水提上来了!”
“神了!真神了!这是鲁班爷显灵了吧?”
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王老伯激动得胡子直抖,挤到最前面,眼睛死死盯着那不断提水、仿佛拥有生命般的模型,声音颤抖:“苏……苏工!这……这就是您说的,能自动提水的‘水车’?”
“正是。”苏工看着成功运转的模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利用水流的力量,带动轮子旋转,再通过这些连杆和筒斗,就能把低处的水提到高处。若造出实物,架设在此处,便可将溪水提到那边的坡地上。”他指着不远处那片因为缺水而尚未开垦的高地。
“太好了!这可真是宝贝啊!”王老伯一拍大腿,兴奋得满脸通红,“有了这宝贝,咱们桃源村就再也不用怕地高了!”
其他村民也反应过来,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
“苏工,这大家伙能造出来吗?”
“需要啥材料?我们这就去准备!”
“苏工,您可得教教我们啊!”
苏锐护在父亲身边,防止过于激动的人群碰坏模型,沉稳地回答道:“大家别急,模型成功了,造实物就有把握了。需要的好木材已经让苏工标记好了,明天我就带人去伐!”
苏文则在一旁,用通俗的语言向好奇的孩子们解释着水车运作的基本原理:“……看,水流推着叶片,就像我们推磨盘一样,让轮子转起来……”
赵梅看着被众人簇拥、俨然已成为村庄技术核心的丈夫和儿女,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芒。
就连一直躲在人群外围、冷眼旁观的周氏和苏富贵,此刻也看得目瞪口呆。周氏张了张嘴,想习惯性地挑刺,却发现根本无从下口,只能悻悻地低骂了一句:“瞎猫碰上死耗子……”声音却小得连她自己都快听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