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卖牛的人,牵着一头毛色黝黑、体型健壮的水牛。爸爸说,家里要用地太多,靠人力耕种太慢,想买头牛来帮忙。
“爸,咱家不是有拖拉机吗?”我疑惑地问。
“拖拉机是好,但有些地太窄,拖拉机进不去,牛却能灵活地干活。”爸爸蹲下身子,摸了摸小杨的头,“而且,牛粪还能当肥料,种出来的菜更香。”
小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充满了期待:以后是不是也能骑在牛背上,像电视里的小牧童一样神气?
买牛那天,爸爸带着小杨去了村里的集市。卖牛的人牵着好几头牛,有的高大威猛,有的温顺乖巧。爸爸蹲下身,仔细地检查每一头牛的牙齿、腿脚和皮毛。
“这头牛几岁了?”爸爸问。
“五岁,正是壮年。”卖牛的人回答。
爸爸又摸了摸牛的眼睛,说:“眼睛亮,说明健康;腿脚粗,说明有力气。”最后,他选中了一头毛色发亮、眼神温和的水牛。
“这头牛多少钱?”爸爸问。
“三千块。”卖牛的人说。
爸爸皱了皱眉,说:“能不能便宜点?我家孩子还小,买牛是为了种地,不是图热闹。”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两千八百块成交。爸爸从口袋里掏出钱,一张一张地数给卖牛的人,小杨站在一旁,心里既紧张又兴奋:这头牛,以后就是我们家的一员了。
买完牛,爸爸让小杨牵着牛绳,他走在前面,小杨紧紧地跟在后面。牛走得慢,小杨不得不小跑着才能跟上。一路上,村里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有的还夸小杨:“这孩子真能干,都能牵牛了。”
小杨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但很快,我就发现牵牛并不容易。牛有时会突然停下,低头吃路边的草;有时又会突然加快脚步,让小杨差点被绳子绊倒。小杨不得不紧紧握住绳子,生怕牛跑丢了。
“爸,这牛怎么这么不听话?”小杨抱怨道。
爸爸笑了笑,说:“牛和人一样,需要慢慢熟悉。你牵它走,它才会跟你走。”
小杨听了,点了点头,决定耐心一点。
买回牛后,爸爸每天都会去割草喂牛,我也会帮忙。小杨学着爸爸的样子,把草放进牛槽里,看着牛津津有味地吃着,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爸,牛吃饱了,是不是就能干活了?”小杨问。
“是的,但牛和人一样,需要休息。”爸爸说,“你看,它吃完草,就会躺下来睡觉,养足精神,明天才能有力气干活。”
小杨听了,觉得牛和人真像,都需要照顾和关爱。
然而,养牛并不总是轻松愉快的。有一次,牛生病了,不吃不喝,躺在角落里一动不动。小杨急得直哭,爸爸却安慰小杨:“别急,我找兽医来看看。”
兽医来了,给牛打了针,开了药。爸爸每天按时给牛喂药,还特意给牛煮了稀饭。几天后,牛终于好了起来,又能活蹦乱跳地干活了。
小杨高兴得跳了起来,爸爸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我明白了:养牛,不仅是为了干活,更是为了照顾一个生命,承担一份责任。
自从家里有了牛,小杨就一直梦想着能骑在牛背上,像电视里的小牧童一样神气。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对爸爸说:“爸,我想骑牛。”
爸爸看了看小杨,说:“骑牛可以,但你要小心,牛背很高,摔下来会疼的。”
小杨点了点头,说:“我不怕。”
爸爸帮小杨扶住牛,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牛背。牛背很宽,但也很稳,我坐在上面,感觉就像坐在了云端,心里充满了喜悦。
然而,好景不长。牛突然加快了脚步,小杨吓得紧紧抱住牛脖子,生怕被甩下来。爸爸在后面追着,大声喊:“别怕,抓紧!”
终于,牛停了下来,小杨松了一口气,从牛背上跳了下来。虽然这次骑牛的经历有点惊险,但小杨却觉得非常刺激,也更加期待下一次。
有了牛,家里的地种得更快了,收成也好了很多。秋天,我们收获了金黄的稻谷,爸爸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爸,这牛真厉害,帮我们种了这么多地。”我说。
爸爸摸了摸小杨的头,说:“是啊,牛是我们的好帮手,我们要好好照顾它。”
小杨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对牛的感激。同时,我也明白了:土地是农民的根,而牛,则是连接土地与希望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