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理人欲”大辩论以“大欲近乎志”的共识暂告段落,以及东瀛教化实践数年的经验积累,大宋的学术界与文化决策层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总结与前瞻。在徽宗的主持下,刘混康、朱熹、吴用及弘文馆核心学士齐聚一堂,旨在系统梳理最新学术成果,反思东瀛传道得失,并以此为基础,研定向遥远的欧洲系统传播大宋思想文化的方略。
一、 学术成果的总结与升华
会议首先肯定了近期思想争鸣的巨大收获,将其核心成果归纳为“一体两面三原则”:
1. 一体:“理欲同源一体论”。正式确认“天理”与“人欲”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同源于宇宙生命之本然。“天理”是秩序与根本法则,“人欲”是动力与情感表现,二者如水与波,本是一体。个人的“大欲”(崇高志向)即是“天理”在个体身上的发动与彰显。
2. 两面:
向内:强调“心性修养”为根本。无论能量修行还是道德实践,皆需以“诚意正心”为基础,明晰并引导自身的“大欲”,方能与天地能量(无无能量网、深红真罡)良性互动。
向外:倡导“经世致用”为归宿。学问、修行不能空谈,需应用于治国安邦、富民强兵、科技民生,在实事中验证和升华道理。
3. 三原则:
以人为本:一切政策、教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尊重个体在“理欲一体”框架下的合理需求与能动性。
和而不同:承认并尊重文化、族群、个体间的差异性,追求在更高层面的“天理”(如仁爱、秩序、生生不息)下实现和谐共处,而非强行同一。
动态平衡:认识到“理”与“欲”、“文”与“武”、“融合”与“特性”等关系均非静态,需根据时势变化不断调整,寻求最佳平衡点。
二、 东瀛传道的经验与教训
吴用作为海东事务的直接负责人,沉痛而坦诚地总结了东瀛教化的经验教训:
成功经验:
1. 强力震慑与秩序重建是前提:没有初期军事控制和强力推行均田、法制,无法打破旧有顽固结构。
2. 文化融合需找准切入点:燕青的“以武会友”、音乐教化、以及将神道元素融入“天理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抵触情绪。
3. 提供上升通道至关重要:科举、军功等制度,为部分精英提供了融入新秩序的出路,分化了抵抗力量。
4. 基础民生改善赢得民心:推广农业技术、改善医疗、兴修水利等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是争取普通民众认同的基础。
深刻教训:
1. 文化移植不可过于刚性:初期强行推行汉字、贬低一切本土文化,激发了深层文化自尊的强烈反弹,催生了地下抵抗和邪教。
2. 忽视情感与信仰的深层需求:过于理性的“天理”说教,难以完全替代原有信仰的情感慰藉和集体认同功能。
3. “分而治之”策略的双刃剑:虽有效分化,但也固化了部分群体的对立身份,埋下长期隐患。
4. 教化非一代之功:急于求成,试图用几十年完成数百年的文化变迁,导致拔苗助长。
朱熹补充道:“东瀛之失,在于有时重‘术’而轻‘道’,知‘融’而未知‘化’。真正的教化,应是春风化雨,使其自内而外生发认同,而非仅靠外部塑造。”
三、 面向欧洲的传播策略与措施
基于以上总结,会议制定了更为成熟、系统的对欧(以罗马、日耳曼尼亚、法兰西等为主要目标)文化传播策略,核心是 “渐进渗透、高层引领、双轨并行、示之以利”。
1. 学术先行,思想浸润:
组织精通拉丁文或希腊文的学者,系统翻译朱熹、二程等着述以及体现“理欲一体”、“气运”观的新作,同时翻译《道德经》等道家经典,作为“东方智慧”的整体 package 输出。
派遣学术使团,以“探寻智慧”而非“传播真理”的低姿态,参与欧洲大学的学术讨论,与经院哲学家对话,重点展示宋学在调和理性与信仰、解释自然与人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2. 艺术开路,情感共鸣:
精心组织包含绘画、瓷器、丝绸、音乐(如《天人交响》选段)的“大宋艺术展”,赴欧洲主要城市巡展。突出其精致、和谐与内在的哲学意蕴,激发欧洲贵族和知识阶层对宋文明的好奇与向往。
资助或鼓励创作一些以欧洲人能理解的故事背景,体现宋学价值观(如家族伦理、个人责任与天命关系)的戏剧或小说。
3. 技术吸引,示之以实:
有限度、有选择地展示部分民用科技成果,如精良的农具、航海罗盘改良技术、水利模型、医学(如针灸、草药知识)。强调这些技术背后“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邀请欧洲工匠、学者来访学习(在可控范围内),使其亲身感受大宋的文明成就与社会治理水平。
4. 精英导向,自上而下:
重点瞄准欧洲各国的王室、贵族、教会高层及顶尖学者。通过赠送精美礼品、邀请访宋、建立私人学术友谊等方式,培养“亲宋派”。
在罗马、巴黎等中心城市,设立“大宋文化交流苑”,作为常设机构,不仅展示文化,更成为与欧洲精英阶层常年互动、施加影响的桥头堡。
5. 双轨并行,尊重差异:
明确传播的是“思想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而非寻求政治皈依或领土扩张。避免直接挑战基督教的核心教义,而是寻求在哲学层面对话,例如探讨“上帝”与“天理”、“自由意志”与“气运命运”的异同。
允许并鼓励欧洲人按照自身文化背景理解和诠释宋学,追求“和而不同”的效果,避免重蹈东瀛强行统一的覆辙。
徽宗最终裁定:“海外传道,当如大禹治水,疏导而非壅堵,浸润而非灌输。以我文华之盛,学理之精,器物之利,持开放包容之态,则王道之化,无远弗届。” 他要求刘混康关注文化传播对能量网络的潜在影响,朱熹学派负责精炼输出内容,吴用则协调各方资源予以保障。
一场以全新理念为指导、旨在将大宋文明之光远播欧陆的宏大文化工程,就此拉开序幕。这一次,他们携带的不仅是货物与武器,更是经过深刻反思与提炼的思想、艺术与生活方式,试图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实践其“理欲一体、天人合一”的文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