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稚子深宫叹路长,兄亡舅霸两茫茫。

一朝登极承唐祚,半世牵情伴媚娘。

平突厥,拓封疆,永辉盛世有辉光。

莫言帝弱输先父,谁解权谋暗里藏?

从深宫稚子到大唐皇帝,从被权臣架空到掌握实权,从平定四方到开创盛世,他看似软弱,实则藏着大智慧;他看似平凡,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上面这首词可以说是对高宗李治一生最完美的概括。

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抱着这个新出生的第九子,捻着胡子琢磨了半天,给娃起了个名字——李治。

这名字起得实在没什么创意,“治”字往这儿一放,明摆着就是奔着“治国”去的,但那会儿谁也没把这娃当回事。为啥?因为李世民的儿子里,能打的太多了。老大李承乾是太子,腿虽然有点毛病,但架不住是嫡长子,朝堂上一堆老臣捧着;老四李泰更猛,会写文章会笼络人,府里养着一群文人,天天琢磨着怎么把太子哥哥拉下马。

李治呢?论年纪,他排第九;论本事,他那会儿就是个软萌小屁孩,见了父皇就紧张,见了哥哥们就躲。用《旧唐书·高宗纪》里的话说,就是“幼而岐嶷,宽仁孝友”——翻译过来就是“从小看着挺聪明,但性格软,还特孝顺”。这种性格在普通人家是优点,在帝王家那就是“原罪”,谁都觉得这娃撑不起大唐的江山。

李治的童年,基本就是在“看哥哥们打架”中度过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斗得你死我活,今天你参我一本,明天我给你下个套,朝堂上乌烟瘴气。李治缩在一边,要么跟着老师读《孝经》,要么去后宫陪长孙皇后说话。他娘长孙皇后是个好女人,可惜在李治八岁那年就去世了。娘一走,李治更没了靠山,只能更乖、更听话,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李世民一开始也没把李治列入“继承人备选名单”,直到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实在忍不住,居然想谋反,结果被抓了个正着。李世民气得发抖,把李承乾废了,接着就琢磨立谁当新太子。按理说该立李泰,可李泰太急,居然跟李世民说“我要是当了太子,以后把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李治”——这话谁信啊?李世民又不傻,再一看李治,虽然软,但至少没那么多心眼,还孝顺。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世民把李治拉到身边,哭着说“汝舅长孙无忌劝我立汝为太子,汝愿为否?”李治吓得当场就哭了,说不出话,就知道点头。就这么着,李治稀里糊涂地成了太子。可他这太子当得也不安稳,李泰还在旁边虎视眈眈,朝中还有人不服他。李治只能加倍小心,每天早晚都去给李世民请安,李世民生病,他就亲自端药,连胡子上沾了药汁都不在意。李世民一看,这娃是真孝顺,心里才算踏实了点。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驾崩,李治登基,这年他二十二岁。刚坐上龙椅,李治就发现,当皇帝比当太子难多了——因为朝堂上有个“大山”,叫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当年力挺李治当太子,现在是顾命大臣,官拜太尉,手里握着实权。按说舅舅该帮外甥,可长孙无忌不这么想,他觉得李治年轻软嫩,正好可以“帮”他管着朝堂。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还拉了个小团体,成员有褚遂良、于志宁这些老臣,史称“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朝堂上的事基本都是他们说了算。

李治一开始还挺依赖舅舅,毕竟自己没经验。可很快他就发现不对劲了。有一次,李治想提拔一个叫韦弘机的官员,长孙无忌当场就驳回了,说“韦弘机资历不够,陛下还是再等等”;还有一次,李治想修改一下均田制的细则,褚遂良又跳出来说“这是先帝定的制度,不能随便改”。李治心里憋屈,可又不敢发作——毕竟自己刚登基,根基不稳,舅舅手里还握着兵权。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里说,长孙无忌“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皆从之”——翻译过来就是“长孙无忌说啥,李治都得听”。李治表面上听话,心里却在琢磨:这大唐到底是我的,还是舅舅的?

真正让李治忍无可忍的,是“房遗爱谋反案”。房遗爱是房玄龄的儿子,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高阳公主骄横跋扈,居然想帮房遗爱夺爵位,还牵扯出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等人。长孙无忌负责审这个案子,他一看机会来了,不仅要把房遗爱一伙办了,还要趁机清除异己——尤其是吴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长得帅,本事也强,当年李世民还说过“恪类我”。长孙无忌一直怕李恪威胁李治的皇位,这次正好借案子把李恪拉下水。李治知道李恪是被冤枉的,就去找长孙无忌求情:“舅舅,吴王平日里没犯过错,能不能从轻发落?”长孙无忌脸一沉:“陛下,谋反是大罪,岂能轻饶?要是放了他,以后谁还怕律法?”

结果,房遗爱、高阳公主被处死,李元景、李恪也被赐死。《新唐书·恪传》里记载,李恪临死前骂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李治在宫里听到这话,心里又疼又怒——他知道,舅舅这是在“杀鸡儆猴”,而自己就是那个被舅舅攥在手里的“猴”。

从那以后,李治就下定决心:必须把权力从舅舅手里夺回来。可怎么夺?他手里没人,朝堂上都是长孙无忌的人。就在李治愁得睡不着觉的时候,一个女人走进了他的视线——武则天。

武则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当年李世民见她长得漂亮,还聪明,就给她起了个外号叫“武媚”。李治当年还是太子的时候,经常去后宫给李世民请安,一来二去就跟武媚娘认识了。武媚娘比李治大四岁,既温柔又有主见,跟宫里那些只会撒娇的女人不一样,李治早就对她有好感,只是碍于“庶母”的身份,不敢表露。

李世民驾崩后,按照唐朝的规矩,没有生育的妃嫔都要去感业寺当尼姑。武媚娘也去了,李治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永辉元年(650年),李治去感业寺上香,终于又见到了武媚娘。两人一见面就哭了,武媚娘哭得梨花带雨,说“臣妾以为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李治当场就心软了,发誓要把她接回宫里。

可接回宫里哪那么容易?首先得过王皇后这关。王皇后是李治的原配,出身名门望族,是长孙无忌他们选的,目的就是为了“监视”李治。王皇后一直没生孩子,宫里还有个萧淑妃,深得李治宠爱,还生了个儿子。王皇后恨萧淑妃恨得牙痒痒,一听李治想接武媚娘回宫,居然主动说“陛下要是喜欢,就把她接回来吧,正好可以分一分萧淑妃的宠”。

王皇后这招叫“借刀杀人”,可她没想到,自己借的是一把“屠龙刀”。永辉二年(651年),李治把武媚娘接回宫里,封她为昭仪。武媚娘一回来,就展现出了超强的“宫斗天赋”:对李治温柔体贴,对宫女太监和善,对王皇后更是毕恭毕敬。王皇后一开始还挺高兴,觉得武媚娘是自己人,可很快她就发现,李治天天往武媚娘宫里跑,连萧淑妃都被冷落了,自己更是成了摆设。

更让王皇后害怕的是,武媚娘怀孕了,生了个女儿。有一天,王皇后去武媚娘宫里看孩子,刚走,武媚娘就把女儿闷死了,然后用被子盖好。李治一来,武媚娘就哭着说“陛下,臣妾就出去了一会儿,孩子就没气了”,还故意说“刚才王皇后过来过”。李治一看女儿死了,又听武媚娘这么说,当场就火了,骂道“皇后杀我女!”

这件事到底是不是武媚娘干的,《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不一样,《旧唐书》里没提“杀女”,只说“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写得更详细。不管真相如何,这件事之后,李治就有了废后的心思——他不仅想废了王皇后,更想借着“废后”这件事,跟长孙无忌那帮老臣掰掰手腕。

李治想废王皇后,立武媚娘为后,消息一放出去,朝堂上立马炸了锅。长孙无忌、褚遂良带头反对,理由是“王皇后出身名门,没有过错,不能废;武媚娘是先帝的才人,立她为后,于礼不合”。

褚遂良更是激动,在朝堂上跟李治吵了起来,说“陛下要是一定要废后,也得选个名门闺秀,武昭仪曾事先帝,天下人都知道,陛下这么做,以后怎么面对天下人?”说着说着,褚遂良还把笏板往地上一扔,说“这笏板是先帝赐给我的,现在还给陛下,我请求辞官回家!”

李治气得脸都白了,当场就要把褚遂良拉出去斩了,还是武媚娘在帘后喊了一句“何不扑杀此獠!”(怎么不把这老东西打死!),虽然最后没杀,但褚遂良还是被贬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

长孙无忌他们还是不松口,李治就找舅舅私下谈话,想给长孙无忌送点好处。《资治通鉴》里记载,李治和武媚娘亲自去长孙无忌家里,封长孙无忌的儿子为朝散大夫,还送了十车金银珠宝。李治陪着笑脸说“舅舅,皇后一直没孩子,武昭仪有儿子,我想立她为后,您看行不?”长孙无忌要么装没听见,要么就转移话题,反正就是不答应。

李治一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找到了许敬宗、李义府这些人。许敬宗是个老油条,一直被长孙无忌打压,心里早就不满;李义府是个“投机分子”,眼看李治想废后,就主动跳出来支持,说“陛下立谁当皇后,是陛下的家事,跟外人有啥关系?”

李治一听这话,可算找到知音了,立马提拔李义府当宰相。接着,许敬宗也在朝堂上表态:“农夫多收了十斗粮,还想换个老婆,陛下贵为天子,换个皇后有啥不行?”这话虽然粗俗,但说到了李治心坎里。

永辉六年(655年),李治下诏书,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囚禁在别院,然后立武媚娘为皇后。没过多久,李治又听说王皇后和萧淑妃在别院里哭骂,说“要是有来生,我要变成猫,武媚娘变成鼠,我要咬断她的喉咙!”武媚娘一听,又怕又恨,下令把两人各打一百棍,砍去手脚,扔进酒缸里,还说“让这两个女人骨头都醉酥了!”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人彘”之刑,虽然残忍,但也能看出,武媚娘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有多狠。

废后之争,表面上是李治换了个老婆,实际上是李治打赢了一场“权力反击战”。长孙无忌的势力被削弱,许敬宗、李义府这些“新派”官员上台,李治终于把权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旧唐书·高宗纪》里说,从这以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这话有点夸张,因为真正的大权,其实是李治和武媚娘一起掌握的,史称“二圣临朝”。

很多人觉得,李治立了武媚娘为后之后,就成了“傀儡皇帝”,啥都听武则天的。其实不是,李治虽然身体不好(后来得了风疾,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但他脑子很清楚,大唐的核心权力一直握在他手里。

李治在位期间,干了不少大事,比他爹李世民还猛。首先是对外打仗,把大唐的疆域扩到了最大。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合起来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救。李治派苏定方、李积(就是徐茂公)等人出兵。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灭了百济,把百济国王押回长安;总章元年(668年),李积灭了高句丽,在平壤设了安东都护府。至此,高句丽这个困扰了隋朝和唐朝几十年的“钉子户”,终于被李治拔掉了。

《新唐书·地理志》里记载,唐朝最盛的时候,疆域“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比李世民时期大多了。李治能打赢这些仗,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国力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会用人——苏定方、李积、薛仁贵这些名将,都是在李治时期发光发热的。

对内,李治也没闲着。他修订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法典,直到清朝还在沿用。他还重视科举,扩大了录取名额,让更多出身寒门的读书人有机会当官,打破了关陇集团对官场的垄断。许敬宗、李义府虽然人品不咋地,但他们都是通过科举上来的,代表了寒门子弟的利益。

李治和武则天的“二圣临朝”,更像是一种“夫妻搭档”。李治身体不好的时候,就让武则天帮忙处理一些日常政务,但重要的事,比如打仗、立太子、任免宰相,还是李治说了算。有一次,武则天想让她的亲戚当官,李治直接驳回了,说“外戚干政是祸根,不能开这个头”。还有一次,武则天想修改礼仪,李治也没同意,说“礼仪是国家的根本,不能随便改”。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治曾经对大臣说“朕与皇后同体,故令皇后预闻政事”——这话的意思是“我和皇后是一家人,所以让她帮我处理政事”,但“预闻”不等于“做主”,真正的决定权还是在李治手里。

李治对武则天也不是完全信任,他曾经因为武则天权力太大,想废了她,还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后诏书。可武则天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治又心软了,说“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结果上官仪被武则天杀了。这件事看起来是李治“怂”了,其实是他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当时武则天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废了她可能会引起朝堂动荡,而且李治确实需要武则天帮他处理政务,毕竟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从显庆年间(656-661年)开始,李治的风疾就越来越严重了,经常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有时候连朝都上不了。没办法,他只能让武则天帮他处理更多的政务,武则天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武则天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她利用处理政务的机会,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人,比如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还有一些忠于她的大臣。李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身体不好,管不了那么多了。

更让李治头疼的是太子问题。他一开始立的太子是李忠,李忠是宫女所生,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后,李忠就被废了,改立武则天的儿子李弘为太子。李弘是个好孩子,仁厚孝顺,还敢跟武则天顶嘴。有一次,李弘发现王皇后的女儿还被囚禁着,就向李治求情,让她们嫁人。武则天知道后,气得不行,觉得李弘胳膊肘往外拐,没过多久,李弘就“暴毙”了——很多人说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也这么写,但《旧唐书》里只说李弘“薨于合璧宫”,没说被毒死,真相至今是个谜。

李弘死了,李治又立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比李弘更聪明,还写了《后汉书注》,在朝堂上很有威望。武则天怕李贤以后会威胁自己的权力,就找了个理由,说李贤谋反,还在他宫里搜出了几百件兵器。李治知道李贤是被冤枉的,想从轻发落,可武则天不答应,说“太子谋反,罪该万死,陛下不能徇私”。最后,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后来还是被武则天派人杀了。

连续两个儿子出事,李治的身体更差了。弘道元年(683年),李治在洛阳贞观殿病重,他知道自己快撑不住了,就召来宰相裴炎,交代后事:“朕死后,太子李显继位,军国大事要是他处理不了,就由皇后决断。”这道遗诏,既是李治对自己一生权力的最后安排,也为武则天后来的称帝埋下了伏笔。

同年十二月,李治驾崩,享年五十六岁。《旧唐书·高宗纪》里用“永徽之治,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来评价他的统治——这个评价很中肯,李治虽然没他爹李世民那么耀眼,也没他老婆武则天那么狠辣,但他在位三十四年,把大唐的国力推向了顶峰,也给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治临死前,肯定觉得自己的安排很稳妥:太子李显继位,是自己的亲儿子;武则天辅政,是自己的老婆,两人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肯定能守住大唐的江山。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李显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更没算到武则天的野心已经大到想当皇帝。

李显登基后,就是唐中宗。他刚坐上龙椅,就想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当宰相,还说“我就是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裴炎一听,赶紧去告诉武则天。武则天本来就想掌权,一看李显这么荒唐,正好有了理由,当天就把李显废了,贬为庐陵王,发配到房州(今湖北房县)。

接着,武则天又立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帝,就是唐睿宗。李旦比李显聪明,知道自己就是个“傀儡”,干脆什么都不管,把朝政全交给武则天。武则天则借着这个机会,大肆打压反对自己的人,连李治留下的老臣都不放过,裴炎后来也因为反对武则天,被安了个“谋反”的罪名杀了。

李治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气得跳起来——他本来想让武则天帮儿子守江山,结果武则天把儿子们都当成了“跳板”。不过话说回来,武则天能有后来的成就,也离不开李治的“铺垫”:是李治把她从感业寺接回宫,是李治力排众议立她为后,是李治让她参与朝政,甚至是李治的风疾,给了她掌握权力的机会。

有人说李治是“昏君”,因为他纵容武则天,导致后来李唐宗室被杀了不少;也有人说李治是“明君”,因为他在位期间,大唐的疆域最广,百姓最富,还开创了“永徽之治”。其实李治既不是“昏君”,也不是“完美明君”,他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皇帝:他有软弱的一面,比如怕舅舅长孙无忌,比如对武则天心软;但他也有强硬的一面,比如敢跟关陇集团叫板,比如能灭了高句丽;他有私心,比如想把心爱的女人接回宫;但他也有公心,比如修订《唐律疏议》,比如重视科举,比如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新唐书·高宗纪》里说李治“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这个评价有点太苛刻了。如果李治知道武则天后来会称帝,他肯定不会让武则天参与朝政;但如果没有武则天,李治可能也撑不了那么久,大唐的盛世可能也不会那么辉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意外”和“无奈”。

李治这辈子,最出名的标签可能就是“六味帝皇丸”——他爹是皇帝(李世民),他妈是皇后(长孙皇后,后来被追尊为文德顺圣皇后),他自己是皇帝,他老婆是皇帝(武则天),他儿子是皇帝(李显、李旦),他孙子也是皇帝(李隆基)。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有这么“豪华”家族阵容的,也就李治一个人了。

但很多人提到李治,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功绩,而是“武则天的老公”“李世民的儿子”,好像他自己就是个“背景板”。其实这对李治很不公平,因为他在位期间干的事,比很多皇帝都强。

咱们来盘点一下李治的“成绩单”:

一、 搞定权臣,掌握实权:刚登基时被长孙无忌架空,硬是靠着“废后之争”,把权力从关陇集团手里夺了回来,让大唐的皇权重新集中。

二、对外扩张,疆域最大:灭百济、亡高句丽,打败西突厥,把大唐的疆域扩到了“东到朝鲜半岛,西到咸海,北到贝加尔湖,南到越南”,这是唐朝最盛的时候,后来再也没达到过这个规模。

三、对内治理,百姓安康:延续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让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据《通典》记载,永徽年间,唐朝的户口从贞观末年的三百万户,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人口增长了近三分之一,这就是“永徽之治”的最好证明。

四、完善制度,影响深远:修订《唐律疏议》,这部法典不仅唐朝用,后来的宋、元、明、清都在借鉴,甚至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法律制度。

五、 重视人才,打破 垄断 :扩大科举录取名额,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当官,比如后来的姚崇、宋璟(唐玄宗时期的名相),都是在李治时期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

当然,李治也有缺点:他晚年因为风疾,让武则天掌握了太多权力,导致后来李唐宗室遭遇了一场浩劫;他在太子问题上优柔寡断,没能保护好李弘和李贤,让两个儿子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这些缺点,掩盖不了他的功绩。

李治就像一颗“被沙子埋住的珍珠”,因为他爹和他老婆太耀眼,所以他的光芒被遮住了。但只要你仔细看看历史,就会发现:没有李治的“承上启下”,就没有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延续,也没有武则天后来的“武周盛世”,更没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大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李治功不可没。

李治不是“昏君”,也不是“傀儡”,他是一个被低估的好皇帝,一个撑起了大唐盛世的“六味帝皇丸”。如果有机会,你不妨翻开《旧唐书》《新唐书》,看看这位皇帝的真实故事——你会发现,他比你想象中更厉害。

参考《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半壁书屋推荐阅读:神探狄仁杰第四卷快进三国重生元末,朱元璋被我爆锤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通古今:我朱柏养了整个大明朝穿越成废皇子,只想苟活!无敌疯皇子,父皇跪求我登基!大唐逆子:登基就去玄武门!流浪在中世纪做奴隶主大唐超时空:小兕子说我是她哒!我!大梁活阎王,女帝劝我善良猎国:从一介流民开始只想安静当个小地主,结果女帝送娃上门?东方船说不要乱搞啊!我穿越过来是享福的风云1200穿越大清当王爷之香艳与权谋重生:掠夺词条,宋徽宗是我爹征服者在清朝穿越占领突厥抓长孙无垢武英殿三岁无敌小皇孙刘备之子,开局武力值点满生而为王,何必加冕?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隋唐:杨广宠臣,人设莽将弃妃在上:王爷,要听话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逍遥世子爷我在隋唐当暴君谍战风云录:大宋开局领仨老婆,我在大梁搞科技三国之重振大汉带着古人们看华夏历史混在东汉末人在魔教,女帝竟教我造反逼宫?混在皇宫假太监乱世风云之三国召唤醉僧怀素乱世枭皇:柴荣大秦之天柱崛起穿越后我在封地召唤华夏英魂开封奇案之牛周探案历朝皇帝降临从暴揍嘉靖开始摄政王的田园小娇妻穿越大乾当王爷在中世纪当生活玩家鼙鼓揭天破宋来北宋:武大郎变成高富帅!我大方士不欺君误国还能干什么?
半壁书屋搜藏榜:战国野心家吾乃世家子最强绝世兵王晚唐驸马嫡色大明淘宝商三国:为诛董卓,入京以帝为人质水浒之我不做包子大明雍王抗战之超级小兵厦鼓风云地表最强吕布穿越大乾当王爷穷鬼的上下两千年澶渊风云录触摸真相我在三国当谪仙东朝英雄传大唐:开局拐走李世民女儿我的游戏通大明影综:从新川三少主开始揽人肆意称王我在隋唐种田称王靖康之变尊上秦时之七剑传人穿进语文书,从刺猹开始重生之农家小书生大周天子柴荣老子就是要战争天才纨绔我帮秦始皇争天下大唐男保姆开局被拒婚,战斗升级成战神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白衣王侯万界临时工三国之水浒点将我,大奸臣!开局绑定女帝!直播她干得漂亮三国:白粥馒头,我竟黄袍加身本世子摆烂躺平后,竟然天下无敌了!穿越了的学霸混在三国靠命亮剑:从后勤部门开始帝王惑:皇后,再嫁朕一次!军阀:签到万把巴雷特,成奉天王天才弃妃魂穿林冲: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皇明朱慈炲
半壁书屋最新小说:穿越亮剑:重装独立团横扫日寇浅浅刷下短视频,老祖宗们全麻了三国:西凉狼王综武:江湖枭雄的逐鹿之路大秦:系统给的奖励太夸张我,执玺人,横推五千载穿越国公爷,我在古代杀疯了红楼: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铁马冰河肝胆照白话明太祖实录大周皇商三国:玄行天下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水浒新梦神州明夷录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