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墙角的牵牛花早已枯萎,只剩下几根坚韧的藤蔓缠绕在斑驳的砖墙上,守护着来年新生的承诺。青瓦巷的生活似乎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苏家的日子,却因一份来自远方的牵挂,而始终保有着一份特殊的温暖和向上的力量。
张玉芬老师,如同一位播撒下种子后便悄然退场的园丁,虽然身影不再常出现在青瓦巷,但她的关怀却从未间断。由于工作调动,她去了邻市的一所中心小学任教,距离远了,沟通不再像以前那样便利。然而,书信,这种古老而真挚的方式,成了她连接苏家、持续浇灌那株名为“希望”的幼苗的桥梁。
第一封信是在她调动后一个月左右寄到的。那是一个普通的牛皮纸信封,上面用清秀而有力的字迹写着“苏晓光同学收”,落款是“张老师”。这封信的到来,在苏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晓光拿着那封信,小手微微颤抖,像是捧着什么稀世珍宝。她舍不得立刻拆开,反复摩挲着信封,眼睛里闪烁着激动和期待的光芒。
最后,还是在晚饭后,就着那盏昏黄却温暖的油灯,由识字最多的苏建国,用他那沙哑而缓慢的嗓音,一字一句地读给全家人听。
“晓光同学,展信佳。老师已经到了新的学校,这里环境很好,同学们也很可爱,但老师常常会想起你,想起你们班的同学们……”
张老师的声音仿佛透过信纸传来,温和而亲切。她询问晓光的耳朵是否完全康复,学习上有没有遇到困难,和赵小娟等同学相处得是否愉快。她叮嘱晓光要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更要好好保护刚刚痊愈的耳朵。
接着,信的内容转向了卫民。“……告诉卫民舅舅,老师很想念他画的画,特别是那只‘独眼龙小老虎’,非常神气!老师在新学校跟其他老师提起卫民舅舅的‘魔术’,大家都觉得很了不起。随信寄来一盒新的水彩笔和几张大大的白纸,希望卫民舅舅能画出更多有趣的东西……”
信的末尾,她鼓励晓光:“生活或许会有困难,但知识和善良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晓光是个坚强又懂得感恩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像彩虹一样美丽。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给老师写信。”
一封信读完,屋子里静悄悄的。晓光早已泪光盈盈,她紧紧抱着自己的胳膊,仿佛这样就能拥抱到远方的张老师。卫民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信的内容,但听到“画”、“水彩笔”、“白纸”这些词,又看到大哥读完信后看向他的温和目光,他似乎明白了什么,高兴地“嗬嗬”笑起来,手舞足蹈。
苏建国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放回信封,他的手指微微颤抖,深陷的眼窝里情绪复杂。李春燕则别过脸去,悄悄用围裙角擦了擦眼角。他们都知道,张老师这份持续的关怀,早已超越了普通师生之情,它是一种毫无功利心的、纯粹的精神支撑。
随信寄来的,除了那盒二十四色的、崭新得令人惊叹的水彩笔和厚厚一叠白纸,还有两本适合晓光阅读的课外书——《小英雄雨来》和《寄小读者》。这两本书,对于晓光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此后,几乎每隔一两个月,苏家都会收到张老师的来信。信的内容有时长有时短,有时是分享她在新学校的趣事,有时是推荐一本好书,有时只是简单的问候和鼓励。每一封信,都成了苏家的一场精神盛宴。读信的时刻,是这个清贫之家最安静、最庄重也最温暖的时刻。它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暂时驱散生活的疲惫和琐碎,将一家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望向同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
晓光开始尝试着给张老师回信。她用的作业本的背面,字迹稚嫩,偶尔还有拼音和错别字。她告诉张老师自己的耳朵已经好了,学习有进步,上次数学考了九十分;她写赵小娟成了她最好的朋友,她们一起跳皮筋;她写墙角又新长出了什么野花,三舅又用新画笔画了什么“大作”;她写大舅二舅工作很辛苦,但她会好好学习……她的信,像一幅幅朴素的素描,勾勒出这个家庭渐渐好转的日常和点滴的快乐。
而卫民,则用张老师寄来的画材,尽情挥洒着他的“魔法”。他的画风更加大胆,色彩更加绚烂。他画晓光背着书包上学,画大哥弯腰工作的背影,画二哥蹬三轮车的侧影,画李春燕在灶台前忙碌的样子,当然,还有更多奇思妙想的、谁也看不懂却充满生命力的图案。这些画贴满了斑驳的墙面,让简陋的屋子变得五彩斑斓,充满了童真和暖意。李春燕会小心地将一些特别好看的画收藏起来,她觉得,这是卫民对这个世界最独特的表达。
张玉芬老师,就像一盏虽然遥远却始终亮着的灯。她的信件、书籍和画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和价值上的肯定。她让晓光相信,努力学习是有意义的;她让卫民感受到,他的“胡涂乱画”是被欣赏的;她让苏建国和李春燕看到,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正在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份跨越距离的关怀,是苏家无形的财富,是他们在瓦砾与阳光间艰难生长时,最重要的精神支撑之一。它默默地告诉这个家庭:你们并不孤单,你们值得被看见,被关爱,你们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