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方洗得发白的手帕,静静躺在苏建国粗糙的掌心,仿佛有千斤重。里面包裹的,不仅仅是三十七元八角五分钱,更是街坊邻里沉甸甸的心意,是晓光继续读书的希望,是这个家绝处逢生的一缕微光。他佝偻着背,低着头,久久凝视着,深陷的眼窝热得发烫,喉咙里堵着一团硬块,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
李春燕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剧烈颤抖却强行压抑的肩膀,轻声将阿芳婆、桂珍婶、王家嫂子,还有那些她叫不全名字却伸出了援手的女人们的心意,一一道来。每说一个名字,苏建国的头就垂得更低一分。这些平日里可能为几分菜钱计较、家长里短拌嘴的妇女,在苏家天塌地陷的时候,竟毫不犹豫地掏出了可能是攒了许久的私房钱,省下的粮票,甚至只是几个热乎乎的鸡蛋。
“春燕……”苏建国终于开口,声音嘶哑干涩,像砂纸摩擦过喉咙,“难为你了……也,谢谢大家。”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化作这最简单、却也最沉重的几个字。他这辈子,苦熬硬撑,最怕的就是欠人情。可这一次,欠下的是一笔他无法独自偿还、情义远重于金钱的“债”。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陷入沉默或叹息,而是猛地站起身,动作因为急促而有些踉跄。他翻箱倒柜,找出一个半旧的、卷了边的笔记本和那支几乎快捏不住的铅笔头。就着昏黄的油灯,他郑重地翻开本子,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用那双布满老茧和裂口、抡惯了大锤此刻却微微颤抖的手,一笔一画,极其缓慢而认真地开始记录:
“庚申年冬月廿八,收阿芳婆助学费,伍元整。”
“收桂珍婶助学费,叁元整,另粮票拾斤。”
“收王家嫂子助学费,贰元整,同事凑红糖一包。”
“收街道临时补助,拾元整。”
……
他一笔一笔地记着,不仅记下金额,也尽可能记下那些实物和背后的名字。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这不是在记账,而是在镌刻一份恩情簿,更是在立下一份无字的誓言。他知道,眼下倾其所有也无力立即回报,但他必须记下,让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成为鞭策自己前行的动力,也让后辈知道,在苏家最艰难的时候,是谁伸出了援手。
“这钱,是大家给晓光读书的,一分也不能动 在别的地方。”苏建国合上本子,小心翼翼地将它和那包“百家钱”一起,收进那个曾经存放他给晓光攒的“救命钱”、如今已空空如也的旧木箱底层。那里,现在存放着这个家最后的希望和尊严。
这一夜,苏建国彻夜未眠。并非以往的愁绪难解,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在他胸中激荡——有绝处逢生的感激,有深不见底的愧疚,更有一种破土而出的、名为“责任”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和强烈。他不能再仅仅是被动地承受、麻木地硬撑了。这个家,需要他真正地“建”起来,带领大家走出去。
天刚蒙蒙亮,他就出了门。身影依旧消瘦佝偻,但脚步却踏出了一股狠劲。他不再满足于厂里那点固定收入和偶尔的私活。他找到工头,主动要求承接更苦更累、但报酬也稍高一些的活计,哪怕是别人不愿去的偏远工地、危险的高空作业。工头看着他布满血丝却异常坚定的眼睛,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头。
下班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拖着疲惫的身子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码头、货场转悠,打听有没有需要夜间装卸的零活。寒风凛冽,吹得他单薄的旧工装猎猎作响,他却仿佛感觉不到冷,只是用目光搜寻着任何可能的机会。找到活计,他就默默地加入进去,和其他苦力一样,扛起沉重的麻袋、箱子,一步一步,踩在冰冷潮湿的地面上,任由汗水浸透内衣,又被寒风吹成冰碴。
深夜归来,他常常累得连话都说不出,只是将一天挣来的、带着体温和汗水的毛票分文不留地交给李春燕。然后,他会就着那盏摇曳的油灯,再次翻开那个笔记本,用僵硬的手指,记下当天微薄的收入,同时再看一眼那些给予他们帮助的名字。这成了他每日必做的功课,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力量的汲取。
除了拼命工作,他做出了一个更艰难的决定——重新拾起那些被他搁置已久的技术书籍。他知道,单靠出卖体力,永远无法真正摆脱困境,更别提偿还那份沉重的情义和给晓光治病了。他必须提升自己。
于是,在一天超负荷的劳作之后,当卫东早已鼾声如雷,卫民和晓光也沉沉入睡,李春燕还在就着灯光缝补衣物时,苏建国会洗一把冷水脸,强打起精神,摊开那些布满灰尘、写满密密麻麻公式和图纸的旧书。那些曾经熟悉如今却有些陌生的符号,像天书一样挑战着他早已疲惫不堪的神经和视力。
灯光昏暗,他的眼睛又酸又胀,常常看了不到一刻钟就模糊一片。年纪大了,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一个简单的原理可能要反复琢磨很久才能理解。但他没有放弃。他找来一块小小的石板,用石笔在上面写写画画,节省纸张。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记下来,第二天利用工歇的短暂时间,厚着脸皮去请教厂里那些有文化的技术员。起初,有人笑话他“搬砖的还想当工程师”,但他只是憨厚地笑笑,依旧虚心求教。久而久之,一些人被他的执着打动,也愿意给他指点一二。
李春燕看着丈夫深陷的眼窝里重新闪烁起那种久违的、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求光芒,看着他伏案学习时那虽然疲惫却挺直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当家的那股子心气儿,又回来了。这比多挣几块钱,更让她感到安心和希望。
苏建国将“百家钱”的情义,化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是对家庭生存的责任,更是对家庭未来发展的责任。他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拉着这个深陷泥潭的家,一步一步,极其艰难却无比坚定地,向前挪动。每一步,都踏着汗水和决心;每一次喘息,都带着对恩情的铭记和对明天的期盼。
他知道,走出困境的道路漫长而崎岖,但他心中有了光,那光来自邻里温暖的援手,来自妻子坚韧的支持,也来自他自身被激发的、永不屈服的责任感。他,苏建国,必须挺直脊梁,带领这个家,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