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板房区西头,由一间废弃仓库改建的“青瓦巷幼儿互助点”,是这片灰白世界里难得带点色彩的地方。脱落的墙皮被刷上了勉强算得上明快的淡黄色,几扇破窗户糊着新纸,门口歪歪扭扭地挂着一块刷了白漆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互助点”三个字,笔画稚嫩,透着一股子勉强支撑的寒酸。这里没有正经的幼儿园设施,只有几张用旧木板钉成的矮桌和小板凳,角落里堆放着一些缺胳膊少腿、勉强修过的破旧玩具。几个同样面黄肌瘦的孩子在有限的空间里追逐,声音尖利而短暂。
空气里弥漫着劣质粉笔灰、陈旧木头和孩子们身上散发的、淡淡的奶腥与汗味混合的气息。此刻,矮桌旁稀稀拉拉地坐着七八个人,清一色都是穿着洗得发白、打着补丁旧棉袄的妇女。她们脸上带着常年操劳的疲惫,彼此低声交谈着,交流着孩子吃饭、睡觉、哪里又长疹子之类的琐碎话题。她们是这片废墟之上,艰难支撑着下一代微末温情的母亲。
门口的光线被一个佝偻的身影挡住了一瞬。
苏建国来了。
他穿着一身沾满泥点和油污的深蓝色旧工装,那是他清理废墟时的工作服,还没来得及换下。裤腿上打着厚厚的补丁,边缘已经磨得起了毛。脚上的黄胶鞋沾满了干涸的泥块,鞋头开了口,露出里面同样沾着泥污的破袜子。他布满风霜的脸上沟壑纵横,深陷的眼窝里盛满了与这环境格格不入的疲惫和沉重。一双布满冻疮、裂口和老茧的大手,指缝里嵌着洗不掉的黑色油污和泥垢,此刻正无意识地、用力地互相搓揉着,似乎想搓掉那层象征着他与这“母亲世界”壁垒的粗粝。
他站在门口,像一截被强行移栽到花圃里的老树桩,局促得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浑浊的目光扫过屋内清一色的女性面孔,那些目光或好奇、或同情、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扫向他时,他下意识地微微弓起了背,仿佛想把自己缩得更小一点,避开那些视线。一股强烈的、混合着自卑和无所适从的燥热感猛地涌上他的耳根和脖颈。他是这里唯一的男人,一个浑身脏污、粗手大脚的“舅舅”,站在一群讨论着孩子屎尿屁的母亲中间。这感觉比在废墟上扛一天的水泥板还要沉重难熬。
互助点那位负责的、姓李的年轻女老师(其实也就是个略识几个字、有耐心的街道临时工)看到了门口的苏建国,连忙招呼道:“苏家舅舅,快进来坐!就等您了!晓光舅舅是吧?” 她的声音带着刻意放大的热情,试图缓解这尴尬。
“嗯…嗯…” 苏建国从喉咙深处挤出两个含糊的音节,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佝偻着背,脚步沉重地挪进屋内。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沾满泥的鞋底踩脏了那相对干净的地面。他避开了那些矮小的板凳(他怕自己坐下去会压塌,也怕那高度让他更显局促),最终默默地、极其小心地蹲在了离人群稍远、靠近门框的墙角。高大的身躯蜷缩成一团,背靠着冰冷的、刷了淡黄涂料的墙壁,努力降低着自己的存在感。他低着头,布满血丝的目光死死盯着自己那双沾满泥污、粗糙不堪的大手,仿佛那是他此刻唯一的锚点。
李老师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内容无非是注意孩子卫生、天气变化容易着凉、最近安置点有孩子闹肚子要小心饮食之类的老生常谈。其他母亲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小声附和几句。
苏建国蜷缩在墙角,耳朵却像雷达一样竖着。每一个字,他都用力地捕捉着,试图塞进自己那被沉重生活塞满、几乎要爆炸的脑袋里。当李老师提到“最近闹肚子”时,他佝偻的背脊猛地一僵!深陷的眼窝里瞬间翻涌起巨大的恐惧和焦虑!晓光那场差点要了她小命的腹泻,那蜡黄凹陷的小脸,那轻得像片羽毛的体重,那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的呼吸……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他的记忆里!
一股强烈的冲动驱使他抬起了头。他布满风霜的脸上带着急切,嘴唇嚅动着,似乎想立刻问点什么。但看着周围那些母亲们平静交流的样子,看着李老师还在继续讲话,他那点微弱的勇气又像被戳破的气球,迅速瘪了下去。他重新低下头,布满冻疮的手指更加用力地互相搓揉着,指关节发出轻微的“咔吧”声,指甲缝里的黑泥簌簌落下。
李老师讲完了,开始让家长们自由交流,或者单独问她问题。其他母亲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或者围到李老师身边询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
苏建国依旧蜷缩在墙角,像一块沉默的石头。他看着别人自然交流的样子,再看看自己这双粗糙肮脏的手,巨大的局促感像冰冷的藤蔓缠绕着他,几乎让他窒息。他几次想站起来,走向李老师,但身体却像被钉在了地上,沉重得无法动弹。额角渗出了细密的冷汗,混合着脸上的尘土,留下几道泥痕。
终于,他看到李老师身边暂时没人了。一股为晓光负责的巨大决心,压倒了所有的自卑和不适。他猛地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带着浓重的土腥味和铁锈味。他挣扎着从墙角站起来,佝偻的背脊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他一步一步,脚步沉重得像拖着千斤重担,挪到李老师面前。
他低着头,不敢直视李老师的眼睛,布满血丝的目光死死盯着自己那双沾满泥污的鞋尖。喉咙像是被砂纸磨过,嘶哑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卑微的恳切和巨大的不安,艰难地挤出来:
“李…李老师…” 他顿了顿,仿佛在积蓄勇气,声音干涩,“晓光…她…拉肚子…那次…差点…” 他无法说出那个“死”字,只是用那只布满厚茧和老茧的大手,无意识地、极其用力地按了按自己的胸口,仿佛那里还残留着当时的剧痛和恐惧,“…现在…还…虚…吃啥…能…补…壮实点?”
他问得极其笨拙,用词粗糙,甚至有些词不达意。但那双深陷的眼窝里翻涌的焦虑和近乎绝望的担忧,却像实质般沉重地压了过来。
李老师看着眼前这个佝偻着背、浑身脏污、连说话都带着巨大局促和痛苦的男人,看着他眼中那浓得化不开的、对晓光安危的恐惧,心头微微一震。她收起了职业性的笑容,声音放得更柔和了些:“苏家舅舅,您别急。晓光现在看着精神头还行,就是瘦弱了点。拉肚子刚好,肠胃弱,不能乱补。熬点小米粥油最养人,米汤要稠一点。要是能想法子弄点胡萝卜,蒸熟了捣成泥,拌在粥里喂她,那个最养脾胃……”
苏建国听得极其专注!他布满风霜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深陷的眼窝里却爆发出一种近乎饥渴的光芒!他努力地、一字一句地记着,布满冻疮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着,仿佛要把每一个字都刻进骨头里。小米粥油…米汤要稠…胡萝卜…蒸熟捣泥…养脾胃…
当李老师提到“胡萝卜”时,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掠过一丝极其清晰的茫然和为难。胡萝卜?那东西金贵,粮站供应点偶尔有,也要用稀罕的副食券换,他们哪来的券?但他没有打断,只是把这巨大的困难也默默记在心里。
“还有,”李老师继续耐心地说,“孩子小,肠胃嫩,东西一定要弄熟了,弄烂糊了再喂。手要洗干净……” 她看了一眼苏建国那双布满油泥和裂口、指甲缝里全是黑垢的大手,后面的话顿了顿,没有直接说下去。
苏建国顺着李老师的目光,也看向自己的手。他像是被烫到一样,猛地将那双粗糙肮脏的大手缩回身后,紧紧攥成了拳头!指关节捏得发白,一股强烈的羞耻感瞬间涌遍全身!他佝偻的背弓得更深了,头也埋得更低,几乎要缩进那件沾满泥污的工装领子里。
“……嗯…晓…晓光…睡觉…老…惊醒…” 他几乎是埋着头,从喉咙深处又挤出另一个问题,声音嘶哑而微弱,带着一种难以启齿的窘迫,“…咋…能…睡安稳点?”
李老师看着这个努力想做好“家长”、却笨拙得令人心酸的男人,心头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她尽量用最简单易懂的话解释着安全感、环境安静、睡前别太兴奋之类的常识。苏建国依旧埋着头,像接受审判一样,认真地听着,偶尔从喉咙里挤出一个沉重的“嗯”表示明白。
交流结束了。其他家长带着孩子陆续离开。苏建国依旧佝偻着背,默默地蹲在刚才那个墙角,没有立刻走。他布满血丝的眼睛,近乎贪婪地扫视着这简陋的互助点——墙上贴着几张歪歪扭扭的、孩子们画的涂鸦(远不如卫民画得浓烈鲜艳);角落里那堆破旧玩具里,一个用碎布缝制的、掉了眼睛的布娃娃吸引了他的目光;还有一个小木车,虽然轮子都掉了两个……
他的目光在那个缺眼睛的布娃娃和小破木车上停留了很久。深陷的眼窝里翻涌着极其复杂的光芒——有对晓光可能拥有“玩具”的微弱渴望,有看到别人孩子能在这里玩耍的羡慕,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自责和无力感。他给不了光光这些。他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弄到一个布娃娃或者一辆小木车。
最终,他布满冻疮和老茧的手指,无意识地伸进自己破工装的口袋里。里面空空如也,只有几颗冰冷的、在工地上捡到的、形状还算圆润的小石子。他粗糙的指尖用力地捻着那几颗小石子,仿佛想从里面榨出一点能给晓光当玩具的“价值”。
他默默地看着,直到最后一个孩子被母亲牵着手离开。小小的身影蹦跳着,手里攥着一个用纸折的、粗糙的“飞机”。
苏建国布满风霜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深陷的眼窝里,那片沉沉的、化不开的疲惫和局促,似乎被一种更深沉、更复杂的情绪所取代。他极其缓慢地、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从墙角站起身。佝偻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拖得老长。
他走到门口,脚步顿了顿。布满血丝的目光最后扫了一眼那个缺眼睛的布娃娃和小破木车,仿佛要将它们的样子刻进心里。
然后,他佝偻着背,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重新踏入板房区清冷的风里。那身沾满泥污的工装背影,在灰白色的板房间缓慢移动,沉重得如同背负着一座无形的大山。
怀里揣着几条用命记下的“育儿经”。
心里装着那个缺眼睛的布娃娃和小破木车的模糊轮廓。
还有那双在背后紧攥的、沾满泥污和油垢、却渴望能洗得更干净些的、属于“舅舅”的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