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怕忙中出错,因而外头的队伍进入铺中以后会分散成两个队伍。
而伙计除了两个数钱、一个递书。
两边还有两个伙计帮忙盯着或是帮忙数钱,若有碎银,还能多个人手拿来小秤,或是需要找零时也有人帮忙盯着。
每到这种日子,就有这么大阵仗,谁让墨香书局的话本子好看的多呢,常来买书的人也习惯了,不会生事儿。
至于不是买话本的那些客人?
要么在外头见这阵仗就不进来了,要么就是进来后也有其他伙计照常接待,结账就去杜掌柜那边柜台。
而这时候,守后门的伙计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就怕有人趁机溜进书局后院去,后院有各个小院和厢房,都各司其职忙着呢,可别出了岔子。
叶青萝也明白这种时候经营铺面需要更加谨慎,因此姐弟四个来到后门却没有直接走进铺中,而是站在后门口先看情况。
一听伙计说帮他们拿,叶青萝没有拒绝,浅笑道:
“二十文的小毫笔要十支、三十文的中毫笔要五支、十五文的描花笔要两支,十文的墨条要十块。”
“小毫笔是二百文、中毫笔是一百五十文、描花笔是三十文、墨条是一百文,一共是……”
叶青萝声音清脆、不紧不慢地报了清单,怕伙计太忙又报了每样所需价钱,还没说出总价时,伙计这时熟练地开口了。
“一共四百八十文。”伙计在铺中是习惯一边听客人报物品或是打包物品时,就一边自动换算成价钱的。
平时习惯了就下意识地算好了价钱。
叶青萝笑着点头,递出一两银子给他,想了想又道:“多拿一支小毫笔,这样就是五百文钱了,找回五百文即可。”
那伙计明白叶青萝的意思,自然没意见只低声道:“烦请帮忙守着这里别让不认识的人过去了,我去拿货。”
叶青萝说了一声“好”就示意叶青宣将小竹篮递给伙计。
那伙计匆匆过去与守柜台的伙计报了叶青萝需要的东西,之后就帮着打包。
这时候铺中都是买话本子的,最多的都是一吊一吊的铜钱,没有其他客人买笔墨什么的。
如果叶青萝没有追加一支笔凑出整数,伙计还得找零五百二十文钱。
现在则是只需要让杜掌柜拿出五吊钱即可,交易上简单多了。
剩下就是那些笔墨是小物品,笔需要成捆用丝带绑住、墨条则用绵纸打包,而后都放进小竹篮里。
伙计提着小竹篮又快步去柜台那边。
一直盯着铺中情况的杜掌柜这才发现叶青萝来了,扭头朝后门看过来,叶青萝连忙微笑着福了福。
杜掌柜拿出五吊钱也装进那竹篮里,和伙计说了几句话。
那伙计提着小竹篮回来,递给叶青萝道:“叶姑娘,掌柜的问你来是只买这些东西还是有交书稿?”
叶青萝道:“都有,书稿给林先生在点数,一会我们就从侧门离开。”
叶青萝解释完说一声他们回林先生那边厢房了,就领着弟弟们转身走了。
那伙计又去和杜掌柜说了几句话再继续守着后门,同时也帮忙盯着铺中其他地方的情况。
而书局的热闹和忙碌,也让姐弟四个长了一场见识。
没有立刻回到厢房去,而是去了以常和顾子熙见面常去的那座小小角亭。
没有糕点、没有小炉煮茶,当然也没有顾子熙笑吟吟的目光。
“你们把笔墨拿出来点一下数,是不是我要的数量。”叶青萝将小竹篮放到长桌上,打开盖子,让三兄弟上手。
叶青宇拿了小毫笔给小弟数着,又把另两种笔给二弟来数,他自己则是打开棉纸包装,小心地清点起那十块墨条。
叶青萝只看了一眼竹篮里的五吊钱,并没有去数,也不让弟弟们上手。
都是铺中收钱时就数过的,不会有错。
再说她这时候数钱反而显得太过精明,有不信任铺中伙计的意思。
三兄弟分工很快就清点完了,叶青安还认真地道:“姐姐,是十一支!”
那边叶青宇含蓄多了,只道:“没错。”
叶青宣也点点头,道:“五支!”
叶青萝笑着示意他们原样打包好,再放回篮子里。
只有叶青安小手有些着急,丝带绑得松松垮垮,他无措地看向姐姐,叶青宣在一旁连忙接了过去重新给他绑。
叶青萝也安排道:“没关系的,这些笔已经买下来了,是咱们自家的了。”
所以,就算没绑好又有什么要紧呢?
叶青宣疑惑地问出口:“姐姐,为何要一次买这么多笔呀?要用很久了呢。”
叶青萝笑道:“哪是咱们自家要用这么多呢。”
“我是想着过年走亲戚,给表弟们总不好给压岁钱吧?到时就送一支笔或是一块墨不是挺好?”
叶青宣歪了歪头,有些不太理解。
叶青宇已经将棉纸包好了,将墨条放回竹篮里这才看着姐姐,说起以前的事。
“以前过年我们除了在村里给叶家长辈们拜年,正月初二去外婆家,小姑家来爷奶家,也没去其他亲戚家呀。”
“爷奶都是年前去祖外婆家,正月里不去的,娘说过,祖外婆家几代同堂都有自家亲戚要走,我们过去是给长辈们添麻烦。”
“到时祖外公祖外婆还有舅爷爷他们要给压岁钱时,我们要还是不要呢?方家村的地还没有我们仙桂村的多呢。”
“往年我们都是中秋节后爷奶送粮时,有时会跟着去,还能在舅爷爷家摘些红枣桔子吃。”
农家人都不容易,正月里走亲戚一般只走娘家,到了老太太这个年纪的都只去辞年而少在正月回去了。
一个是自己也有外嫁的闺女要回来,一个也是有意避开特别的日子,这样双方都不用给彼此的孙辈压岁钱。
家境拮据的人家也能松一口气,而外嫁的闺女也不用回娘家打秋风,可能还引起嫂子弟媳的不高兴。
叶青宇知道这是姐姐回家后的第一个过年,对农家人过年的情况还不了解,便小声说了一些家中往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