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呸呸呸!”叶刘氏被当家的揭短也罢了,竟然还说她下次就找不着顿时急了,朝着当家的就呸了几口。
气道:“别瞎说!这种话可不兴瞎说!”
叶青萝见娘跟爹急上了,却明白爹说的是真的。
因为她初回家时也给过娘钱,娘却慌得不行,最后还是交给她收着才安心。
后来绿豆糕每天的收入都交给娘,从几十文到一百多文、两百多文地给娘每天一点一点涨起来,才让她心境安稳了些。
毕竟数的是娘最熟悉的铜钱,装在瓦罐里可以藏在炕灶洞里,可以用油纸包着分开藏在各种角落、地坑、墙洞里……
娘都跟她说过了,她也很想让娘别这么患得患失的,一边怕人知道屋里有钱,一边又忍不住告诉闺女都在哪儿藏过钱……
就很矛盾,很无奈。
但娘一个农家妇人,怕是从小到大都没接触到过十两以上的家当,等她接触到时,却是大欠亲戚们钱债时。
二十余两就足以压垮一家子生计了,如今却能从闺女手中随便接过十两的银票,叫她如何缓得过这劲儿?
叶长贵虽然是在笑话媳妇,但也清楚媳妇心里的酸楚,而他若非闺女本事,现在最多还瘫在炕上,清醒的时候不如昏睡的时候多。
俩口子都对闺女刚买的那二十亩地没啥想法,只觉得闺女本事!他们沾光了!
叶青萝倒是无所谓,二十亩地连个小庄子都算不上,跟从林家和周家买的宅地算起来更是便宜之极。
记在爹名下当然也是因为那只作种植之用的地,她是要留给叶家的,过几年她总要嫁人的,难道还要将那块仙桂村的地带走?
干货作坊和成衣作坊虽然是她的赚钱产业,但她将来生意做大还会惦记这点儿?
将来外嫁后,仙桂村的产业当然都是留在叶家的,她拿着钱去外头继续建作坊。
当然,将来这些产业都会留给爹娘,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大弟青宇会娶到什么样的媳妇。
若像王珍珍那样的,可不是兴家之妇。
青宣和青安还小呢,产业捏在爹娘手中,才是对三兄弟最好的选择。
只不过这些打算她现在也不会说出来,见爹娘不敢收着地契就顺势自己收了起来。
奇怪的是,以前买梨子、黄豆、绿豆这些只要经过空间都能触发空间升级,增加相应的数量。
首饰和钱也会触发空间升级,随机增加粮食和果树数量,银票也会,但地契不会。
上回一次买了林家和周家的地,虽然周家那边的地是以二堂哥的名义买下的,但地契都交给了她。
她放在空间里并未改变空间变化,这次二十亩山(贫)地也没有变化。
是价值不够?还是地契不会?
暂时想不到原因只能先不想了,叶青萝也看过作坊开工第一天的情况,这会儿大伯还没回来接他们,便又回屋打算做点什么。
只不过写字要先研墨,她便拿起《溪山集》第二册继续看了起来。
写字画图的空档,她的休息不是去院子里走走就是去厨房里帮忙,再就是看书。
第一、二册《溪山集》是苏云臻送的,第三、四册《溪山集》是顾子熙送的。
她决定第五、六册《溪山集》一定要自己买!
这书越看越喜欢,溪照先生的文笔和学识没得说,博学还不学究,阐述观点却不拘于说教。
每次看到心喜时,她都想抄些知名散文赶紧出几册《云间花影集》了。
就在她刚看到第三篇文章时,外头传来说话声,大伯赶着驴车回来了。
她没有立刻出去而是继续看着文章。
外头,叶长富将驴车掉头之后牵在篱笆桩子上,之后回了趟家,叶刘氏也去作坊喊叶青枫。
叶青枫过来先将二叔背进屋去,叶刘氏跟进去照顾叶长贵如厕、将一身新衣裳换上,还打水洗了手脸,才算收拾好。
叶青枫在等着的时候还过来提醒叶青萝要去方家村了。
见叶青萝在看书不由诧异地挑了下眉,叶青枫由衷道:“萝儿做什么都很专注淡然呢。”
今天要去做客,一大早梨儿就在收拾都顾不上绣花,莲儿更是咋乎些,早早收拾好就牵着铭儿等在院子外头了。
只是那时爹去镇上送绿豆糕了还没回来,姑侄俩就眼巴巴地去田畈边上张望,后来作坊开工又赶紧回来瞧热闹……
总之都忙得很。
哪里像堂妹这般,在厨房里做了许多红豆糕出来,之后还去作坊里看开工的情况,出来和村长大伯说话,现在竟然又在屋里看书了……
叶青萝笑了笑,这才将书本合了起来。
顺手塞进炕柜底下其实进了空间里,而后想到什么又朝炕柜底下的棉被里摸了摸,摸出第一册《溪山集》。
“不知道明辉表哥喜欢看这类文章不,我把书借给他看看,也能省些买书钱了。”叶青萝嘀咕。
方明辉十五岁了,也有志于科举的,只不过还没去考童生而已。
对于想走科举路的读书人,要求当然要高于寻常读书识字明礼学手艺的那类读书人,就应该多读些大儒小儒的文章,学学锦绣文章怎么写。
所谓腹有读书气自华。
二堂哥就是这样的人。
不过二堂哥在塾里同窗那儿借阅过第一册了,最近忙于读书还有意写文章,反而没时间从她这儿拿另几册《溪山集》。
二堂哥说,读书全靠平时积累,不可匆忙,更不可填塞式读书,等他过些日子再将这几册书拿过去通读一遍。
也就是说,他是准备从第一册重新开始读一遍的,以前可能因为借阅别人的书时间上有些仓促,读得不够。
这时候她将第一册借给明辉表哥读一读也好,等她第二册读完,再去将第一册换回来。
见她百忙之中还惦记方家表哥读书的事情,叶青枫不禁莞尔,没看出来这妹妹还是个操心命。
不过也对,家里三个弟弟不就是她这个长姐在操心读书的事么。
送他们回村塾,每天下学还要过问课业,还挨个提点她的读书心得。
莲儿每天都要学几个字,积累起来也不逊于塾里读书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