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老屋钥匙后,林心大一家并没有陷入离别的伤感太久。现实的问题迫在眉睫——他们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临时住所,度过新房建成前的过渡期。
在天赐姑姑们和热心邻居的帮忙打听下,他们很快在离原社区不远的一个建成没几年的小区里,租下了一套两居室的二手房。房子不算新,但干净整洁,有电梯,这对于需要坐轮椅的尹母和心脏不好的天赐来说,是首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这里离医院不算太远,方便天赐定期复查。
搬家那天,没有请搬家公司,天赐的姑姑有芳、有慧、有娟全家出动,苏父苏母也从省城赶来帮忙。大家像蚂蚁搬家一样,将打包好的、需要带到过渡房的物品,一趟趟地用几辆车运了过去。过程有些杂乱和疲惫,但人多力量大,充满了互助的温情。
安置下来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简版的生活重建。过渡房面积不大,他们只带了最必需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林心大带来的,是尹母用惯的那张舒适的床垫、几盆她精心养护的花草、还有那张挂在老屋客厅的婚纱照。照片被挂在了新家客厅的墙上,立刻为这个临时的住所增添了几分熟悉的家的味道。
新的环境,意味着新的生活节奏需要重新适应。
林心大最先熟悉的是菜市场和社区医院。她需要找到卖新鲜食材的地方,继续为天赐准备健康的饮食。她也需要摸清附近药房和社区医院的位置,为天赐和尹母的日常用药和健康监测做好准备。
天赐则需要适应新的散步路线。小区里有小花园和健身路径,环境比老社区要好,但他需要重新计算步行的距离和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活动量。起初他有些小心翼翼,怕遇到陌生的邻居,但很快发现,这个小区里也有不少老人和孩子,氛围友善。偶尔有人看他走路慢,还会友善地让路或问候一句,让他渐渐放松下来。
念晴的工作模式也做了微调。她将更多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安排在玥玥午睡时或晚上,白天则更多地陪伴孩子,协助婆婆照料家人。小小的两居室,虽然拥挤,却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
最让人惊喜的是小玥玥。孩子对环境的变化适应得最快。她很快就爱上了小区花园里的滑梯和沙坑,每天都要拉着大人去玩。她也交到了新朋友——隔壁单元一个比她大几个月的小姐姐。两个小家伙虽然话都说不利索,却能咿咿呀呀地玩到一起。玥玥的笑声,成了这个临时家庭里最动听的音乐。
这个过渡房,虽然只是临时的驿站,却依然被林心大和念晴用爱经营得温暖而充满生机。 她们没有因为“临时”而将就,一日三餐依旧用心,家居环境依旧整洁,对家人的关爱依旧无微不至。
晚上,一家人挤在小小的客厅里,看着电视,或者逗弄着玥玥。窗外是别家窗户透出的灯火,窗内是他们相依相偎的身影。林心大有时会恍惚,觉得这和住在老屋时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家,真的不在于房子的大小和新旧,而在于里面住着谁,弥漫着怎样的气息。
过渡房里的灯光,或许不如老屋的明亮,却同样温暖。 它照亮着一家人相互扶持的身影,也照亮着他们对未来新家的共同期盼。这段看似漂泊的时光,反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彼此才是生活中最恒定的坐标。 他们安稳地住在这片暖光里,耐心地等待着,那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崭新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