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战碑立道,薪火相传
神秘老兵以神乎其技的战斗方式击溃霜狼族游骑的事迹,在北凛城乃至后方有熊城都引发了巨大轰动。将士们津津乐道的不再仅仅是力量的强弱,更开始琢磨“如何更省力地破甲”、“如何更灵巧地闪避”、“如何在生死一线间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一种专注于提升战斗技艺与效率的风气,悄然在军中蔓延。
王苟华感受到这股蓬勃向上的求索之心,知道时机成熟。他需要为人族这股新生的、对战斗“道”的追求,建立一个具象化的、可传承的载体。他决定,不再仅仅依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要立下一个实实在在的“标杆”。
他选择了北凛城内校场边一块天然形成的、质地坚硬如铁的玄黑色巨岩。此石高约一丈,表面粗糙,却自带一股沉凝之气。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王苟华现身于巨石之前。
他没有动用任何工具,只是并指如笔,罡劲凝聚于指尖,那指尖顿时泛起暗金色的微光(高度凝练的武装色霸气)。他以指代笔,开始在巨岩上刻画。
他刻下的,并非具体的招式图谱或文字口诀——那对现阶段的人族而言太过深奥,容易陷入僵化。他刻下的,是一组组极其抽象、却蕴含着他毕生武道感悟的意象图纹:
* 有流水般的曲线,象征着力量的连绵与身法的柔韧;
* 有闪电般的折线,象征着爆发的速度与攻击的凌厉;
* 有山岳般的厚重笔触,象征着根基的沉稳与防御的坚固;
* 有漩涡般的螺旋纹路,象征着卸力导引与节奏的控制;
* 更有几道深深刻入石心、仿佛能吸引目光的笔痕,象征着精神集中、预判先机的“直觉”。
每一笔落下,都石屑纷飞,深入石髓。王苟华不仅仅是在雕刻,更是将自身对国术“劲、形、意、神”的理解,以及对武装色、见闻色霸气的运用感悟,化作无形的“武道真意”,灌注于这些图纹之中。
当最后一笔完成,整块巨岩仿佛活了过来!那些图纹在月光下隐隐流动着暗金色的光泽,散发出一股无形的力场。靠近它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心神宁静,却又感到气血微微加速,脑海中会自然浮现出与自身战斗方式相关的模糊感悟。有人会觉得出拳时应更注重腰腹发力(看到流水曲线),有人会觉得闪避时应更果断迅捷(看到闪电折线),有人则会更加注重下盘的稳定(看到山岳笔触)。
翌日清晨,当守军将士们发现校场边这块焕然一新的巨岩时,无不震惊。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岩石散发出的奇异气息,以及注视图纹时心中产生的种种明悟。
“是神迹!是启慧者赐下的战斗圣石!”
“看着这些纹路,我好像明白昨天那一枪该怎么刺更好了!”
消息迅速传开,这块巨石被尊称为“战道碑”。
人皇坚爪闻讯亲临,他站立碑前,凝视那些图纹,体内霸王色霸气隐隐与之共鸣,只觉得以往许多关于力量运用的困惑豁然开朗。他当即下令,此碑为军中圣地,命将士轮番前来观摩感悟,并将自身心得体会相互交流。
渐渐地,围绕“战道碑”,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战士们不仅在碑前静坐感悟,更会在碑前切磋较量,将感悟付诸实践,验证并完善。一些百战老兵的经验,也通过这种交流,得以传承给新兵。一种超越个人经验、趋向系统化的战斗技艺传承体系,开始萌芽。
王苟华偶尔会化身不同身份,混在人群中,聆听将士们的讨论,或在切磋时稍作点拨。他欣慰地看到,人族的战斗方式正在悄然蜕变,从依靠蛮勇,开始向追求技巧、效率与智慧的方向发展。
“战道碑”的树立,如同为人族的武力成长点亮了一盏引路明灯。它不仅提升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它为人族注入了一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技艺极致的“武道精神”。这股精神,与崆峒印代表的秩序、轩辕剑象征的圣道、神农鼎蕴含的生机一样,将成为人族文明不可或缺的支柱。
而王苟华也感觉到,随着“战道碑”的意念不断吸收将士们的战斗信念与智慧火花,这块巨岩本身,似乎也在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仿佛在孕育着一种与“战斗”相关的灵性。或许有一天,它能成为一件真正的神器雏形。
(第五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