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号车间内。
那架代号“威龙”的歼-20战机如同蛰伏的黑色巨龙,在强光灯下散发着无声的威严与压迫感。
它所带来的震撼,让几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军方和科技委最高层领导,都陷入了长久的失语。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敬畏与难以置信的狂喜。
然而,最初的震撼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如同潮水般汹涌、且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直指国家安全的命脉,资源的分配以及李小川这个“奇迹创造者”本身。
它们不再是官场老油子们虚与委蛇的试探,而是承载着国家重托的领导者们,必须立刻弄清的沉甸甸的现实。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主管国防科技的赵老。
这位头发花白,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的老科学家,是龙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拄着手杖,步履有些蹒跚地绕着歼-20走了一圈,布满老年斑的手颤抖着,几次想触碰那冰冷的黑色蒙皮,又强忍着收回。
最终,他停在李小川面前,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严厉:
“小川同志!”
赵老的声音不高,却在寂静的车间里异常清晰:
“这……这架飞机,了不起!老头子我……做梦都不敢想,有生之年能在咱们自己的土地上看到领先于世界的战机。!”
他深吸一口气。
眼神陡然变得无比严肃,“但是,你告诉我!这是你依靠307厂自身的资金和力量搞出来的?”
“没有动用任何国家立项的绝密经费?”
“没有借助任何外部……渠道?”
这个问题,如同第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所有人的目光,如同聚光灯般,“唰”地一下全部聚焦在李小川身上。
张卫国站在一旁,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深知这个问题的分量——这直接关系到技术的来源是否纯粹、是否安全、是否涉及泄密!
这是原则问题,是红线!
李小川迎着赵老穿透性极强的目光,没有丝毫躲闪。
他站得笔直,如同车间里另一根沉默的钢柱。
他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正面回答,且不容有丝毫含糊。
“报告赵老,报告各位首长。”
他的声音平稳而有力,带着金属般的质感:
“‘威龙’项目,核心技术研发与原型机制造,主体依托于307厂自有资金池和技术储备。”
他顿了顿,语速不快,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可闻。
“项目启动于我到307厂的初期,以‘新型气动布局与隐身材料预研’为名立项,资金来源于厂内‘技术革新与风险储备基金’。”
“该基金由历年厂利润留存、部分特殊型号生产补贴以及……我个人部分技术转让收益构成。所有资金流转,均有严格账目可查。”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
“核心技术攻关,由厂内‘零号’技术团队独立完成。”
“团队成员背景经过最高级别政审,全程处于保密隔离状态。研发过程中,未调用任何国家专项绝密项目经费,未涉及任何外部技术引进或合作。所有关键技术,均为自主突破。”
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这是事实,也是他重生以来精心布局、步步为营的结果。
利用307厂相对独立的财务权限和他个人“点石成金”般的技术转化能力(如早期一些“不起眼”但极具市场价值的小发明专利转让),秘密哺育着这个国之重器。
赵老紧盯着李小川的眼睛,仿佛要从中分辨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虚假。
良久,他紧绷的面容微微松弛,缓缓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那是震撼、欣慰,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
他不再追问细节,但显然,后续必然会有最严苛的审计和复查。
赵老的问题刚落地,一位身材微胖,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却透着精明的领导(主管财政和装备采购的刘副部长)立刻接过了话头。
他的语气温和,但问题却像精准的手术刀:
“小川同志,技术来源清白,这是大好事!”
“国家和人民感谢你和307厂的付出!”
他先定了调子,随即话锋一转,“不过,咱们也得面对现实。如此国之重器,研发投入想必是天文数字。”
“方便透露一下,这架原型机,以及后续量产,大概需要多少经费?目前……厂里的‘基金’,还能支撑多久?”
他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眼神却锐利地捕捉着李小川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
钱,永远是绕不开的核心问题。
歼-20再好,没有钱,也只是镜花水月。
这个问题让张卫国等军方将领的心又提了起来。
他们太清楚国家财政的紧张,也知道先进装备的烧钱速度。
李小川微微吸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也无法打马虎眼。
“刘部长,”他语气依旧平静,但透着一丝凝重,“‘威龙’项目,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极高,涉及大量基础研究和前沿材料探索。”
“原型机从立项到总装下线,累计投入……”
他报出了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
这个数字,足以让在场的几位文职领导眼角都忍不住跳了一下。
虽然比他们预想的“天文数字”要少得多(得益于李小川精准的技术路线把控和极高的研发效率),但依旧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至于量产成本,”李小川继续道,声音沉稳,“受制于材料工艺、精密加工难度以及部分关键进口元器件(他刻意点出,为后续要求国产化替代埋下伏笔),初步估算单机成本约为F-22量产型的60%-70%。
但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工艺成熟和关键部件国产化推进,成本有望持续下降。”
他没有报出具体数字,但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区间和预期。
“60%-70%……”
刘副部长推了推眼镜,心中飞速计算着。
这依然是个巨大的数字,尤其是在需要大规模列装的前提下。
他的眉头微微蹙起。
这时,主管空军装备的张卫国上将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踏前一步,洪亮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
“钱!钱!钱!老刘,你们整天就知道钱!看看这飞机!看看它!这是能改变国运的东西!是能让我们空军挺直腰杆子、让那些鹰崽子不敢再放肆的镇国神器!”
“勒紧裤腰带也得搞!砸锅卖铁也得搞!老子的空军伙食费可以减!训练经费可以砍!但这‘威龙’,一架都不能少!必须尽快形成战斗力!”
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唾沫星子都快喷到刘副部长脸上。
刘副部长苦笑着躲了躲:“老张!你冷静点!没人说不搞!问题是盘子就这么大,陆军的99A要升级,海军的‘大驱’要下饺子,哪个不要钱?”
“开源节流,总得有个章程!”
“开源?”另一位一直沉默观察、气质沉稳的科技委副主任(王主任)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词,他看向李小川,目光深邃,“小川同志,刚才刘部长提到经费不足。而你在介绍‘威龙’时,提到它的性能目标是全面抗衡F-22。”
“那么,基于这个前提……”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也极为敏感的问题:
“我们有了‘威龙’作为绝对核心力量,那么,我们刚刚在南海立下大功、性能卓越的歼-10……它的出口可能性,你怎么看?”
“现在,国际上对我们的歼-10,可是兴趣浓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