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民心所向,王旗初立
张谦被革职后,京城消停了半年,却在秋收前夕,传来一道更离谱的旨意——皇帝要将北疆的超级稻种全部收缴,由朝廷统一分配,违者以“抗旨”论处。
旨意传到朔州那日,李阳正在主持秋收大典。金灿灿的稻穗堆成小山,百姓们载歌载舞,草原部落的牧民也赶着牛羊来道贺。当驿卒念出“收缴稻种”四个字时,现场瞬间死寂,随即爆发出滔天的愤怒。
“凭什么收我们的稻种?这是李司马带我们种出来的!”老农捧着稻穗,气得浑身发抖。
“没了稻种,明年吃什么?朝廷是想饿死我们吗?”商队的头领握紧了腰间的刀柄。
药罗葛更是拔出弯刀,对着驿卒怒吼:“我们回纥部只认李司马!谁敢抢稻种,先过我这关!”
李阳站在高台上,看着群情激愤的百姓,看着他们眼中对自己的信任,心中最后一丝犹豫烟消云散。这些年,他忍过构陷,抗过施压,为的就是守住北疆的安稳。可朝廷的贪婪永无止境,他们要的不是治理,是掠夺——掠夺百姓的口粮,掠夺北疆的根基,掠夺所有人用血汗换来的希望。
“乡亲们,”李阳的声音透过扩音喇叭(系统遗留的最后一件道具)传遍广场,清晰而坚定,“这稻种,是我们一起培育的;这土地,是我们一起耕种的;这北疆,是我们一起守护的。谁也别想抢走它!”
“对!谁也别想抢!”百姓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远处的旗帜猎猎作响。
【系统最终提示:民心归位,时机成熟。奖励:“北疆国法典”(规范新政权制度)、“全民拥戴光环”(提升军民凝聚力)、“开国神器”(象征王权的玉玺,由超级稻穗与铁矿融合而成)。】
当晚,李阳召集核心成员议事。
- 周校尉一拍桌子:“司马,反了吧!咱们有粮有兵,百姓拥护,怕他们个鸟!”
- 刘承拿出早已备好的舆图:“我早算过了,北疆五州物产丰饶,足以自给自足;商路掌握在咱们手里,不怕朝廷封锁;边境防线坚固,他们打不进来。”
- 阿依莎握住李阳的手:“我支持你。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和孩子们都陪着你。”
李阳看着众人眼中的决心,又看了看窗外——百姓们自发举着火把,聚集在州府外,高喊“李司马当王”,火把的光芒连成一片,比星星还亮。
他站起身,声音沉稳:“明日,在朔州广场,祭天立国。”
次日清晨,朔州广场人山人海。李阳身着新制的王袍,接过苏清月捧来的“开国神器”——那枚玉玺上,稻穗缠绕着铁环,象征着“农为基,兵为盾”。
祭天仪式上,李阳对着天地和百姓起誓:“今日,北疆立国,国号‘华’。立国之后,仍行旧制:轻徭薄赋,各族平等,农商并举,永不扩张。凡我华国百姓,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永无饥寒!”
“吾王万岁!万万岁!”百姓们跪拜在地,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传遍北疆。
消息传到京城,皇帝震怒,下令出兵征讨。可当十万禁军抵达北疆边境时,却发现这里的防线比想象中坚固百倍——城墙高耸,壕沟纵横,百姓们拿着农具、弓箭,与士兵一起守城,眼神里满是决绝。
禁军将领攻城三日,损兵折将,却连第一道防线都没突破。更让他绝望的是,军中粮草告急——北疆早已切断了通往中原的粮道,而他们带来的粮草,根本不够支撑长期作战。
与此同时,北疆的“华国”却一派安稳。李阳亲自带着农技师指导冬小麦种植,阿依莎的医馆免费为守城百姓诊治,念安跟着先生读书,课间还会给守城的士兵送水。
【系统提示:新政权稳固,民心凝聚力达到顶峰。奖励:“华国法典全卷”、“全民皆兵训练法”、“超级稻种改良版”(亩产突破一千五百斤)。】
一个月后,禁军无奈退兵。皇帝看着败报,又听闻北疆百姓安居乐业、粮产再创新高,终于无力回天,默认了“华国”的存在。
这日,李阳站在新建的王宫城楼上(原州府改建),看着阿依莎教女儿(念安的妹妹)认草药,看着念安和小伙伴们在广场上放风筝,风筝上画着华国的旗帜——稻穗与铁环交相辉映。
“你看,”阿依莎走到他身边,指着远方的田野,“这里的天空,比以前更蓝了。”
李阳点头,握紧了手中的玉玺。他知道,立国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无数挑战——朝廷的威胁、邻国的试探、内部的治理……但只要守住“为民”二字,只要百姓的心还在一起,这华国,定能在这片土地上,开出最灿烂的花。
风拂过城楼,带来超级稻的清香,也带来了孩子们的笑声,悠长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