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暗流再起,旧识新敌
北疆的安稳日子过了五年,李念安已经长成了活泼好动的孩童,跟着先生读书之余,最爱缠着周校尉学骑马,或是蹲在阿依莎的医馆里摆弄草药。李阳则将更多精力放在推广新作物和完善商路上,五州的粮仓一年比一年满,连西域的城邦都派使者来,想引种超级稻。
就在所有人以为太平会一直持续下去时,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打破了这份宁静。
送信的是个面生的驿卒,见到李阳,递上一个火漆封口的信封,只说“京城来的大人特意嘱咐,务必亲手交到司马手上”,便匆匆离去。
李阳拆开信封,里面的字迹潦草急促,竟是许久未联系的李靖亲笔:“京中有人构陷北疆,称你私通漠北,囤积粮草意图不轨,已派御史前来查案。此御史姓王,乃前朝余孽,与颉利旧部有勾结,善用阴招,务必小心。”
信末还有一行小字:“我已被调离兵权,恐难相助。”
李阳捏紧信纸,眉头紧锁。构陷他事小,借机扰乱北疆才是真。他立刻让人去查这个王御史的底细,自己则来到粮仓,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这些本是为防备灾年和支援西域储备的,此刻却成了“囤积粮草”的罪证。
“爹,你怎么了?”念安不知何时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支刚折的柳枝,“娘说你收到信后就皱着眉,是不是有人惹你生气了?”
李阳蹲下身,摸了摸儿子的头,勉强笑了笑:“没什么,一点小事。”他不想让孩子过早接触这些阴私。
阿依莎随后赶来,显然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周校尉说你让他去查一个京城来的御史?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李阳将信递给她,沉声道:“有人想借查案之名,毁了北疆的根基。这王御史若真是颉利旧部的人,怕是会在粮草、商路上动手脚,甚至可能……伤害百姓。”
阿依莎看完信,脸色也凝重起来:“医馆里最近来了几个自称‘京城商人’的人,问东问西,尤其关注药材储备和瘟疫防治的法子,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来,怕是冲着你来的。”
两人正说着,周校尉急匆匆跑进来,脸色难看:“李司马,查到了!这王御史原名王承业,其父曾是颉利的谋士,当年黑石沟叛乱,他就藏在阿史那思的商队里,是漏网之鱼!现在他带了五百禁军,已经到西州了,扬言要‘清查北疆所有粮仓和工坊’!”
【检测到政治危机,系统临时激活!当前威胁等级:高。奖励:“证据搜集器”(可提取隐秘信息)、“人心稳固符”(短期提升百姓信任度)。】
系统的提示让李阳精神一振。他立刻部署:
- 刘承带着账册和“证据搜集器”,去西州“配合”查案,暗中记录王承业的言行,尤其是他与旧部的接触;
- 周校尉加强粮仓、工坊的守卫,对外只说是“防止意外失火”,实则严防有人暗中动手脚;
- 阿依莎在医馆和学堂张贴告示,说明“朝廷查案是例行公事,北疆粮草充足、百姓安康,无需恐慌”,用“人心稳固符”稳定民心。
三日后,王承业抵达朔州,排场极大,五百禁军沿街而立,气势汹汹。他见到李阳,皮笑肉不笑地拱手:“李司马治理北疆有功,陛下甚是欣慰,特命下官前来查验,也好让天下人都学学北疆的‘好经验’。”
李阳淡淡回应:“北疆一切按律行事,大人尽管查。只是百姓们胆小,若禁军惊扰了他们,怕是会影响查案进度。”
王承业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却假笑道:“司马放心,下官自有分寸。”
接下来的几日,王承业果然处处找茬。查粮仓时,他让人故意打翻粮袋,说“粮食受潮,恐是囤积太久”;查工坊时,他指着新造的农具说“铁器过多,怕是私造兵器”;甚至跑到学堂,质问先生“为何教草原孩童读汉文,是不是想同化他们”。
百姓们虽有不安,但因阿依莎的告示和周校尉的安抚,并未大乱,只是私下里议论:“这御史看着就不像好人,怕是来捣乱的。”
李阳冷眼旁观,知道王承业的真正目的还没暴露。他让刘承盯紧王承业的亲信,果然发现其中几人深夜悄悄出城,与漠北方向来的人接头。
【证据搜集器提取到关键信息:三日后,王承业将伪造“私通漠北”的书信,嫁祸李阳,并趁机焚烧西州粮仓,嫁祸“北疆百姓因缺粮叛乱”。】
李阳看着系统提示,眼神冷了下来。想毁了北疆的粮仓,毁了百姓的希望?绝不可能。
他召来周校尉和刘承,低声吩咐:“三日后,咱们就给这位王御史,演一出‘请君入瓮’。”
窗外,夜色渐深,朔州城的灯火却依旧明亮。李阳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而这一次,他要守护的,不仅是自己的清白,更是北疆五州百姓用血汗换来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