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薪火相传,岁月如歌
又一个十年过去,村子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农技学堂扩建成了青砖瓦房,门口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树下常坐着几个白发老人,听孩子们讲外面的新鲜事。李阳的背有些驼了,却仍习惯每天清晨去田里转一圈,手里的拐杖敲在田埂上,笃笃的声响像在和土地对话。
苏清月的眼角也添了细纹,但眼睛依旧明亮。她不再亲自动手做农具,而是把图纸交给学堂里的年轻人,自己则带着几个女学生,研究如何让棉花在北方也能丰收。
这天,学堂里来了个特殊的学生——是当年被他们从火山里救出来的安抚使。如今他已是户部尚书,却特意辞官,回到这里拜师。
“李公,苏公,”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我在京城总想着,若不是当年你们教会百姓种粮,哪有如今的太平?我想把你们的法子传到更远的地方,哪怕只是去蛮荒之地,也心甘情愿。”
李阳笑着指了指墙角的木箱:“那箱《农桑要术》的修订稿,你带去吧。里面添了这些年各地的土壤数据,或许能帮上忙。”
苏清月则递给她一个布包:“这是新培育的耐寒稻种,你试试在蛮荒之地能不能种活。记住,别硬来,多听当地人的意见,土地的脾气,得慢慢摸。”
安抚使接过东西,眼眶红了:“学生记下了。”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周校尉拄着拐杖走了进来。他几年前就从南境卸任,回村养老,如今每天的乐趣就是和李阳下棋,输了就耍赖要再下一盘。
“又送走一个。”周校尉笑着说,“咱们这学堂,快成‘天下粮仓’的摇篮了。”
李阳点头,看向窗外。田里的稻子又快熟了,金灿灿的一片,像当年他们种下的第一茬庄稼。只是如今,这样的田地早已遍布大江南北,饥荒成了老人们口中的传说。
傍晚,村里突然来了一队人马,为首的是个年轻的皇子,他是当今皇帝的侄子,特意来拜访李阳和苏清月。
“两位前辈,”皇子躬身行礼,“陛下说,若不是你们当年推广粮种,平定乱象,就没有如今的盛世。他特意让我来请二位进京,住进皇家别院,安享晚年。”
李阳和苏清月对视一眼,都笑了。
“替我们谢过陛下。”李阳说,“但我们年纪大了,离不开这片土地。你看这田,这屋,这学堂——我们的家就在这儿,哪儿也不去。”
皇子没有强求,只是留下了许多赏赐,又在田里转了一圈,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感慨道:“难怪父皇常说,天下最可敬的人,是种出粮食的人。”
送走皇子后,三人坐在老槐树下,看着夕阳染红天际。周校尉突然想起什么,问:“那时空仪器,还在吗?”
李阳点头:“在密室里,每年晒一次太阳,还好好的。”
“没想过再看看?”周校尉笑问,“比如看看我们年轻时候的样子。”
苏清月摇摇头:“有什么好看的?年轻时候的苦,现在想起来都是甜的。再说,现在的日子,不是挺好吗?”
是啊,挺好的。
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村民们扛着锄头回家,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这些平凡的景象,比任何穿越时空的奇迹都更动人。
夜深了,李阳打开密室,看着木盒里的时空仪器。幽蓝的光芒依旧柔和,只是不再让人好奇,反而像一个老朋友,安静地见证着这一切。
他轻轻合上木盒,转身离开。密室的门关上,隔绝了光芒,也隔绝了过去与未来。
重要的不是来自哪里,也不是去往何方,而是活在当下,守住眼前的美好。
第二天清晨,李阳又出现在田里,苏清月跟在他身后,手里拿着记录用的本子。周校尉则坐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跑来,笑着挥手:“慢点跑,别摔着!”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岁月流转,薪火相传。
他们的故事,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变成了风,变成了雨,变成了田埂上永远生长的希望。
而这,就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