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流风余韵,薪火相传
大夏国建立百年后,洛阳城的农展馆早已扩建为“天下农桑博物院”。
馆内最热闹的展区,永远是“土豆起源”厅。一幅巨大的壁画前,讲解员正对着一群金发碧眼的异域学子介绍:“诸位请看,这便是我大夏的‘立国之根’——土豆。百年前,李阳共主将它从遥远的异域带回,手把手教百姓种植,才让我大夏从乱世中崛起……”
壁画上,年轻的李阳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土豆,身边围着满脸好奇的村民,苏婉儿端着水壶站在一旁,笑容温暖。画的角落,还藏着个偷偷张望的孩童,正是当年的赵三。
“请问,”一个蓝眼睛的学子举手,“李阳共主为何能凭一种作物改变天下?我们国家也有高产作物,却从未有过这般奇迹。”
讲解员微微一笑,指向展厅中央的青铜鼎——鼎内没有祭祀的牛羊,而是盛满了土豆、玉米、番薯。“因为他不仅带来了种子,更带来了‘敬土爱人’的精神。”
她拿起一枚复刻的“土豆券”:“看,这是当年的货币,以粮食为锚,百姓持券可随时兑换土豆。他说,‘钱是死的,粮食是活的,让活的东西撑死,也不能让死的东西饿死’。”
学子们听得入迷,纷纷在笔记上写下“敬土爱人”四个字。
此时的皇宫里,大夏的第七代君主李桢,正对着祖父李稷留下的《农桑要录》沉思。书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李阳的笔迹:“治世如种地,深耕、除草、施肥,缺一不可。急不得,懒不得。”
“陛下,”内侍进来禀报,“江南巡抚上奏,说新培育的‘耐涝土豆’试种成功,亩产比普通品种还高两成。”
李桢眼睛一亮,起身走向御花园——那里有片皇家试验田,从李阳时代延续至今,历代君主都要亲手耕种。他接过内侍递来的锄头,学着先祖的样子,在松软的土地上种下一颗新培育的土豆种。
泥土的芬芳让他想起幼时祖母(苏婉儿的孙媳)讲的故事:“太爷爷说,种地和做人一样,得把根扎深了,才能经得住风雨。”
试验田旁,立着块石碑,刻着李阳的名言:“别总想着改变世界,先让身边的人吃饱饭。”
这日,漠北的“李公庙”迎来了特殊的香客——一群穿着铠甲的女兵。为首的女将军抚摸着庙里的青铜土豆,轻声道:“先祖,您当年说‘女子也能顶半边天’,如今漠北的女子不仅能种地,还能守城了。”
她身后的女兵们纷纷献上亲手种的土豆:“请先祖放心,我们定会守住这片土地,让土豆年年丰收。”
庙祝是个白发老者,见状笑道:“女将军们有心了。李公在天有灵,定会保佑你们。”他指着庙外的田地,“你们看,今年的土豆花开得多好,这都是托李公的福。”
夕阳下,女兵们的铠甲映着金光,与无边的土豆花田交相辉映,像一幅流动的画。
数千里外的西域商栈里,掌柜正用大夏的“土豆银币”与波斯商人交易。银币上,李阳的侧面像与土豆图案相互依偎。
“这银币在我们那儿,比黄金还受欢迎。”波斯商人掂着银币,“李阳共主的故事,连我们的苏丹都知道。他说,‘若早有土豆,波斯不会有饥荒’。”
掌柜哈哈大笑:“那是自然。我们李公说了,‘好东西要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下次给您带些新培育的‘蜜薯’,比糖还甜!”
夜深人静时,商栈的账房先生在灯下记账,算到兴起,哼起了流传百年的歌谣:
“李公阳,种土豆,
救万民,定九州。
土生金,地长油,
吃饱饭,乐悠悠……”
歌声穿过商栈的窗棂,飘向遥远的星空。那里,或许有双含笑的眼睛,正注视着这片因他而改变的土地。
从一颗土豆种,到一个强盛的王朝;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个民族的信仰。李阳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时代,化作流淌在大夏人血脉里的基因——敬土、爱人、务实、创新。
正如博物院最后展柜里的那句话:“种子会发芽,精神会传承。只要还有人记得‘吃饱饭’的珍贵,李阳的传奇,就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