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下同享,传奇永继
大夏国一百五十年,一支庞大的船队从泉州港出发,扬起写着“夏”字的风帆,驶向未知的远洋。
船头上,带队的航海家郑和抚摸着舱内的土豆种,对身边的学子们说:“李阳共主曾言,‘好东西要让天下人共享’。咱们这趟出海,不仅要通商,更要把土豆、玉米的种子带到那些饥饿的土地上。”
学子们齐声应和,眼里闪烁着憧憬的光。他们行囊里,除了航海图和罗盘,还有一本翻烂的《李阳农书》,扉页上印着那句影响了无数人的话:“土地不分国界,饥饿却是人类共同的敌人。”
船队驶过马六甲,在印度半岛靠岸时,正遇上当地遭遇旱灾,饿殍遍野。郑和让人卸下土豆种,带着随船的农匠手把手教当地人种植:“挖个坑,埋进去,浇水,等上三个月,就能收获填饱肚子的粮食。”
起初,当地人半信半疑,认为这种“埋在土里的疙瘩”不可能顶用。直到三个月后,沉甸甸的土豆从地里刨出,饥肠辘辘的孩子们捧着烤熟的土豆狼吞虎咽,他们才对着郑和一行跪地叩拜,称土豆为“东方神粮”。
郑和在日记里写道:“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忽然懂了李公为何执着于推广新粮——让一个人吃饱,是善;让一群人吃饱,是功;让天下人吃饱,是德。”
消息传回洛阳,大夏第十四代君主李曜龙特意下旨,嘉奖郑和船队:“尔等携种远航,播撒的不仅是粮食,更是我大夏‘天下同享’之愿。特赐‘通洋伯’爵位,世代承袭。”
此时的皇宫里,李曜龙正和辅政大臣们商议在全国推广“新稻种”——这是农学家们根据李阳留下的水稻种子改良而成,能在盐碱地生长,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五成。
“父皇留下的《农桑要录》里说,‘粮食的事,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李曜龙指着地图上的盐碱地,“这片土地若能种出新稻,可多养活千万百姓。”
辅政大臣们纷纷赞同,有人提议:“陛下,不如效仿李阳共主,亲自去试验田耕种?”
李曜龙笑着点头:“正有此意。明日起,朕每日去试验田劳作两个时辰,让百姓们知道,皇室与他们同耕同作。”
消息传出,百姓们深受鼓舞,各地的农学家、农夫纷纷涌向盐碱地,自发参与新稻种的试种。有个老农说:“当年李公能让荒地长出土豆,如今陛下要让盐碱地长出稻谷,这都是天大的好事啊!”
数年后,新稻种在盐碱地试种成功,海边的滩涂变成了金色的稻田。李曜龙特意在那里立了块碑,碑上刻着两行字:
“前有李公引薯救民,
今有万众拓荒兴邦。”
而远在欧洲的英格兰,一场饥荒正席卷大地。一个曾随郑和船队游历过的商人,带着土豆种回到家乡,却被当地人视为“魔鬼的果实”,不敢种植。
商人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郑和教他的办法——他故意在田边竖起篱笆,派人“严加看守”,却在夜里“不小心”让几株土豆苗露出篱笆外。
好奇的村民们趁看守不注意,偷偷挖走土豆苗种在自家地里。等到收获时,看着沉甸甸的土豆,他们才恍然大悟,纷纷向商人请教种植方法。
土豆在欧洲的推广,虽历经波折,却最终养活了数千万人,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有位法国学者在着作中写道:“来自东方大夏的土豆,不仅填饱了人们的肚子,更让底层百姓有了反抗饥饿的力量,这或许是那位李阳共主未曾想到的远方回响。”
大夏国二百年庆典时,“天下农桑博物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来自世界各地的“李阳印记”。
有印度农民送来的土豆雕刻,有欧洲工匠打造的土豆花纹银盘,有非洲部落绘制的“土豆丰收舞”壁画,还有美洲印第安人用玉米须编织的“友谊结”。
展览的最后,是一面巨大的“感恩墙”,上面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纸条:
“感谢李阳共主,让我们不再挨饿。”
“土豆让我的孩子活了下来。”
“大夏的种子,是和平的使者。”
李阳的画像悬挂在展厅中央,依旧是那个穿着粗布衫、捧着土豆的青年模样,眼神温和而坚定,仿佛在说:“看,这就是我当年埋下的那颗种子,它长大了。”
庆典当晚,洛阳城燃放起盛大的烟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烟火组成的土豆图案,在夜空中绽放出金色的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的笑脸。
皇宫的角楼上,李曜龙和家人一起看着烟火,年幼的太子指着空中的土豆图案问:“祖父,那是什么?”
李曜龙抱起他,指着远方的田野:“那是希望的种子,是我们大夏的根,也是天下人共同的福泽。”
他想起李阳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点普通事。若说有什么心愿,便是希望这世上,再也没有人饿肚子。”
这个心愿,正在被一代又一代人实现。
从李家村的第一颗土豆种,到遍布世界的金色田野;从一个人的坚守,到全人类的共享。李阳的传奇,早已超越了时空和国界,化作一种追求温饱、向往和平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而那颗最初的种子,早已在时光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结出了泽被万代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