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种钢技术被移交,困扰国防军火炮生产的最后瓶颈被攻克,国防军的各大炮厂也都依托来自日耳曼的工程师的指导,进行设备升级,开足马力生产各类火炮。
仅仅五月份一个月,位于武昌市和天府市的炮厂就为国防军提供了一百门七十五毫米步兵炮和四百门七十五毫米山炮。
位于湘沙市的迫击炮工厂五月一共生产了六百门八十二毫米迫击炮,一百三十一门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
这还是因为湘沙市的工厂刚刚投入生产,生产工人不太熟练导致的。
同时,位于武昌市的重炮生产工厂为国防军提供了三十九门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和十二门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炮弹更是生产了近十万发。
有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林克勤也特意召开了华夏军事委员会常委会议。
华夏军事委员会鉴于第七师在长安的战斗中未发挥应有的优势和安庆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军事委员会的委员们再度聚集在一起,进行大战前的最后一次调整。
徐虎全程观看了第一师的安庆攻城战,最先发表意见。
“我先讲一下第一师在安庆攻城战中暴露的问题,那就是一线的步兵太少。
第一军是作为甲种军来创建的,那么其编制就必然要是适应甲种军的任务需求。
接下来甲种军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大兵团决战和攻取大型城市或者军事要塞,那么现有的一线步兵规模是有一些捉襟见肘的。
我的意见是合理扩大一下甲种军的一线步兵数量,增加一线步兵编制。”
廖冠华也赞同道:“虽然说第一军正在进行摩托化试点改革,汽车和摩托车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但是非一线作战人员的比例还是比较高。
每个团都必须配备一定的汽车兵,第一军的直属军医院等等,这些非战斗人员隐藏在第一军的庞大编制之中,是第一军战斗力的保证。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线作战士兵的数量问题,第一军只是看似强壮,我们要为第一军补足养分,我觉得徐虎说得很有道理。”
紧接着,第三军军长张牧之做了关于在长安战斗中的总结。
“在开战初期,我们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编,火炮数量尤其是重型火炮数量上,我们对于北洋军是呈现完全的压制态势的。
武胜关的第四镇歼灭战就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前期一百零五毫米的炮火覆盖让北洋感受到了这个时代之外的火力密度。
但是在最近的长安战斗中,我们作战呈现一定的均衡态势,尤其是在炮战方面,我们经常和北洋军的炮火互相压制,师级部队作战有时需要军直属炮兵部队的支援。
前线的伤亡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所以我提议增强各级部队的火力配置。”
战后的总结是林克勤从前身那个时代直接拿来用的必胜法宝,每次战斗结束后,必须由各级政治主官负责进行展开战斗总结会。
从连一级开始,每名战士都必须发言,每次战斗总结大会都要进行记录存档,上报上一级留档。
而现在,军事委员会级别的战斗总结大会正在召开,只不过这种级别的战斗总结大会都是涉及到很大的调整,很多都是从战略级别进行总结。
林克勤也是知道这其中的一些问题,有一些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之前的大口径火炮一直受制于生产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产量难以突破,成品率较低。
一些是因为林克勤有些过于拿来主义,没有注意到客观现实,没有从国防军目前的实际出发看待问题。
林克勤听完大家的讨论后,定下了接下来调整的基调。
“关于火炮问题,之前一直受制于兵工厂的产量和对外采购的依赖问题,委员会对于各级部队的炮兵编制采用了较为保守的编制。
现在我们的火炮生产已经突破了技术难题,下一步就是要加强各部队的炮火配置,咱们不用再小家子气了。
同时,关于甲种军的扩编问题,我表示支持态度,今天我们人都齐了,大家共同商议一下。”
经过军事委员会的集体讨论后,最终新的整军方案出炉了。
第一军作为甲种军编制模板,进行了全方位的扩编。
从步兵编制上来看,一个军依然是三个师,但是每个步兵师都进行了扩编。
每个步兵师下辖四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下辖四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下辖四个步兵连,每个步兵连下辖四个步兵排,每个步兵排下辖三个步兵班,一个军总人数来到了六万人左右。
在武器配置方面,第一军直辖一个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团,配备三十六门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
每个步兵师的直属炮兵团配备一个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营和两个七十五毫米步炮营,而且都是十二门满编配置。
每个步兵团直属炮营配备两个七十五毫米步炮连和两个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连,装备二十四门步炮和三十六门迫击炮。
每个营配备一个重火力连,下辖六挺重机枪、六门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和六门三十七毫米平射炮。
其余各军依旧采用传统的三三制,但是加强了各级炮兵力量,对于各级直属炮兵部队进行了升级。
每个军直辖一个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团,配备三十六门一百零五榴弹炮。
每个步兵师的直属炮兵团配备一个七十五毫米步兵炮营和两个七十五毫米山炮营,配备十二门步炮和二十四门山炮。
每个团的直属炮兵炮兵营配备两个七十五毫米山炮连和两个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连,配备二十四门山炮和二十四门迫击炮,在数量上比甲种军要少一些。
每个营的配备火力和甲种军相同。
所有的步兵连都配备了九挺轻机枪和九支冲锋枪,用来加强一线作战士兵的火力。
这次的编制调整受制于新兵的数量,只对甲种军进行了扩编,毕竟新兵六个月就能出炉,但是合格的军官培养周期可是要按年培养的。
通过这次编制调整,国防军的每个军的作战实力可以说得到了质的提升,为下一次大战的到来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