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玉门关外,驼铃再响
在玉门关那如轻纱般的晨雾中,班超的玄甲军与大宛商队的驼铃同时奏响,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交响乐。他潇洒地翻身下马,腰间的“民心牌”与大宛王庭的“星砂钟”相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共鸣,犹如天籁之音——那是“民心界”与西域文明互通的信物。
“班将军!”大宛王子从王帐中快步走出,手中捧着一个镶嵌着宝石的木盒,宛如捧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康居王送来的‘星髓’,据说能让‘民心牌’照见千里之外的善意。”
班超接过木盒,用指腹轻轻摩挲着盒盖上的大宛纹章,那是一匹奔腾的天马,栩栩如生,与汉军的“奔马旗”简直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告诉康居王,”他将木盒递给身后的韩信,语气坚定地说,“等我们平定了安息的粮荒,这星髓便会如飞鸟归巢般送到‘民心界’。”
韩信点头应是,目光如炬,扫过队伍末尾的项羽。这位楚霸王正牵着一匹枣红色的骏马,马背上驮着一个巨大的陶瓮,瓮口飘出的甜丝丝的粥香,仿佛是春天的使者,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那是他用“民心牌”从龟兹换来的稻种熬成的糖粥。
“阿籍,”项羽突然回头,他那如鹰般锐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前方的迷雾,“前面有座烽燧,像是被烈火焚烧过一般。”
众人闻听此言,纷纷策马向前。烽燧的断墙上,那如墨般漆黑的涂鸦,仿佛是暗渊余孽留下的耻辱印记:“汉狗滚出西域!”
第二章:大宛王庭,星髓映心
大宛王庭的穹顶闪耀着无数星髓,在阳光下散发着七彩光芒。大宛王抚摸着班超送来的“民心牌”,牌面上的“善”字在光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汉将啊,”他的声音好似驼铃一般清脆,“我听闻你要前往康居?那里的贵族们囤着粮食,百姓们却饿得只能啃树皮咯。”
班超解下腰间的稻种囊,笑着说道:“我带了陈塘关的稻种,这可是能在沙地里生长的哦。不过呢,还需要您的帮忙——得让那些贵族们明白,粮食可是命根子,可不是权力的象征哟。”他突然想起项羽说过的“糖粥学堂”,心里便有了主意。
---
第三章:康居粮荒,背水为桥
康居的都城正面临着饥荒的困境。街道上,小孩子们紧紧扒着粮车,哭得那叫一个凄惨,而贵族们的马车却无情地从满地的饿殍上碾压而过。班超的玄甲军在城门外整齐地列队,韩信的玄甲军已经在城楼上高高地插上了旗帜——“汉”字被擦拭得闪闪发光,旁边还贴着一张告示:“用粮换盐,童叟无欺哟!”
““汉狗使诈!”城楼上跃下一位身着锦袍的贵族,腰间悬着镶有宝石的匕首,“尔等之盐乃假物!”
韩信扯开盐袋,雪白的盐粒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与贵族腰间的宝石相互映衬。“此乃龟兹之盐,”他言道,“汝若不信,吾可当面尝之。”
贵族的匕首“当啷”坠地。他战栗着摸了一把盐,忽地跪地:“恳请将军救吾百姓!吾有粮仓,然……然暗渊之巫师言,开仓必遭天谴……”
班超轻拍其肩:“真正之天谴,乃视百姓饿死而不顾。”他手指城外——彼处,项羽正率“民心使者”之队,以“糖粥学堂”之陶瓮煮粥。“速告汝之百姓,汉军不开仓,唯教其种粮耳。”
第四章:章邯归降,秦将醒梦
“民心界”的星雾中,章邯的身影突然出现。他的铠甲还带着血锈,眼神却不再凶戾。“我……我能进来吗?”
项羽点头。章邯走进“糖粥学堂”,盯着陶瓮里的粥,喉结动了动:“我杀了三百个罗马人,他们也有娘……”
“所以,”项羽指了指粥,“你也可以给他们煮糖粥。”
章邯的手颤抖着伸向粥碗。他的指尖触到粥的瞬间,识海中浮现出画面:一个穿粗布衫的女人,正把最后半块糖塞进他手心,说:“孩子,活着比恨重要。”
“我……”他的声音哽咽,“我想学煮糖粥。”
与此同时,赵高的身影出现在星桥尽头。他的面容依旧阴鸷,却少了当年的狠厉。“章邯,”他的声音像夜枭,“你可知暗渊的余孽在找你?”
章邯转身。他的铠甲上,刻着“秦”字——那是他当年的封号。“赵高,”他的声音平静,“我曾为你杀人,为你篡权,可你从未问过我,我娘临死前说什么。”
赵高的瞳孔骤缩。他想起那个暴雨夜,章邯跪在破庙前,怀里抱着具尸体——那是他娘。“她……她说,‘邯儿,别活成我的仇人’。”章邯的眼泪滴在粥里,“我活成了你的刀,却忘了她要我活成个人。”
赵高的铠甲突然裂开。他的识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章邯为他挡箭时的血,章邯替他顶罪时的笑,章邯在刑场上的泪……“你……”他的声音发颤,“你早该杀了我。”
“不。”章邯摇头,“我要你看着,我活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