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着母子俩这场闹剧,张振邦问了夏沫这个苦主的意思,夏沫道:
“不管我的兔子最后还能不能活,这两人都不能再留在村里,他们就是个祸患,留着他们在村里,迟早要坏事,还是送公安局吧。”
几人听到后,都觉得夏沫说的对,有这样的搅屎棍在,他们大柳树村就捞不着好。连夜,几人被张振邦安排人扭送到了公安局。
了解了情况后,公安人员第二天也到王大花家里取到了老鼠药,人证、物证都有了。由于夏沫的不原谅,以及两人罪行的恶劣性,公安很快就对两人做了判决,两人都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到偏远地区接受劳动改造。
两人在大西北开荒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相继离世了,这都是后话,反正大柳树沟村再也没有人听到过他俩的消息。
说来气人,即使夏沫每天都给兔子喂灵泉水,第一天的效果很明显,但后面的效果真的不明显,后来几天兔子们也喝水吃草,就是没有多少精气神儿。好在就在王大花母子俩被判决的那天开始,兔子们就明显的好转起来。
对此,村里人还有传言:
“连兔子都知道要惩罚那对母子,他们俩实在太过分了,活该他们有这样的下场!”
夏沫在兔子好转后,找了一天把所有的兔子转移到了新家里,看着朝气蓬勃的兔子们无忧无虑的样子,夏沫的心总算彻底放了下来。
去了一趟京城,除了拯救吕梁之外,夏沫也不是没有收获。说来还有些惭愧,算不上什么好的收获,那就是想要去尝试一下高端的饭菜连酒店的大门都没能进得去。
那一刻夏沫就觉得加快赚钱的速度,争取尽快实现财务自由。
还没等夏沫下一步动作,吕梁那边传来消息,中央文物局下来人了,他们很看重这次的古墓事件,希望夏沫能够带路尽快实施文物的抢救发掘工作。
夏沫还是之前的要求,她要一起下墓,这个很快得到了对方的同意。
于是,夏沫在亲自教会二妞肉夹馍的制作方法后,便跟着考古队一起探寻古墓。
1977年9月1号,夏沫跟着考古队正式开始了探墓工作。考古队是临时组建的,有当地的文物局的人,有中央文物局派来的人,整个文物发掘过程都是在媒体的监督下进行。
所以,夏沫在里面还有好几个熟悉的人。顾长风,镇文物局的年轻一辈的代表,因为熟悉当地的地理地貌被选入考古队。媒体这边,人民日报派的是周怀谨,因为他之前跟夏沫的关系,他也有幸参与这次的行动。
刚开始,大家只是以为夏沫只是一个领路人,在夏沫把大家带到古墓的入口后,大家就以为夏沫的工作到此为止了,接下来她就是闲人一个,只是想要见证文物的出土而已。
但是,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深入,很多东西因为时间太久远的原因,即使是有经验的老教授都没有办法的时候,夏沫总能够在关键时候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让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夏沫的考古方面的专业能力之强。
夏沫每次都只能把功劳归咎为父母的笔记本:
“我父母留下的笔记本里面记载的,我都看了成千上万次了,只要我想念他们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来看看,久而久之就把里面的内容给记住了。我也没有想到,这时候还能派上用场,呵呵,有用就好。”
老教授都想着要问夏沫借笔记本一看了,但想到那是人家父母的心血,再怎么眼馋,他也开不了口。
考古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期间大家带的水和食物都差不多消耗殆尽了,只有夏沫的背包里面有取之不竭的东西,大家调侃夏沫:
“夏知青,你准备得真够齐全的,咱们专业的考古人员都没有你想得周到。”
夏沫嘴里嚼着牛肉干,随口回道:
“这也是我父母的笔记本里记载的,他们说,下墓的时候要准备齐全,特别是水和食物,这是根本,在保证了个人的温饱后才能有力气干活儿。”
众人再次对夏沫的笔记本垂涎三尺,但想到他们来的时候已经带了不少吃食了,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也就只是想想作罢,有心无力啊,再多的东西自己背不上山又有什么用呢。
夏沫有空间的作弊,在山上一个月的时间,愣是没有让自己有一点儿憔悴的样子,为了不被大家怀疑,她还不时往自己白嫩的脸上抹点儿泥土来掩盖自己的好气色。
在看看队里几个女同志,都是干枯蜡黄的厉害,哪有一点儿女同志该有的柔美娇嫩。连几个男同志都忍不住叫苦喊累,愣是没有听到夏沫的一点儿抱怨声。
夏沫的坚韧、专业能力的出众、以及各方面表现的从容等,都让原本对夏沫有爱慕之心的顾长风更是对她有了进一步的感情。这段时间顾长风越来越频繁的眼神让夏沫有些不舒服,但人家没做过分的事情,夏沫也不好明说。
周怀谨因为跟夏沫之前认识的缘故,尽管也想要尽力给夏沫提供帮助,可惜他们都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夏沫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能搞定,不管是个人生活中的事情,还是文物挖掘工作,她都游刃有余。
有认可、欣慰,甚至是爱慕的人存在,那就少不了一些小人的嫉妒作祟。
团队里面从京城来的一个小姑娘,叫做刘翠兰,她对夏沫嫉妒非常,恨不得夏沫原地消失。她是通过关系被选进了考古队的,本身经验不足,根本就没有长时间古墓生存的经验,各种矫情和不适应让她倍感难受。
在看到夏沫各方面都做得游刃有余,受到众人的一致肯定,她扭曲的心越来越不平衡,甚至在夏沫每次说话的时候本能的提出反对意见,这让众人很是恼火,但因为其背后有关系在,众人只能隐忍。
主墓室众,棺椁打开的第一时间,夏沫提醒众人:
“先不要动,虽然很少见,但是古代帝王贵胄有可能享用金缕衣作为殓服。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咱们也要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