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七年的春天,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比往年更多了几分喧闹。不是因为科举放榜,也不是因为边军凯旋,而是因为一支来自东海万里之外的使团——倭奴国的遣唐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这座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大唐帝都。而更令人瞩目的是,这支使团的首领,并非寻常的贵族或官员,而是倭奴国的公主,藤原纪香。
长安气象:盛世风华引远客
此时的大唐,在年轻的皇帝秦武治理下,正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秦武虽年仅十九,却继承了孝文皇帝的仁厚与太宗皇帝的睿智,他延续“百姓共天下”的国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兴修水利,疏通漕运;他完善科举制度,广纳寒门英才,朝堂之上,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臣,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他重视边防,却不轻易动武,与周边部族互通有无,茶马古道上的商旅,比往日多了三成。
长安城作为大唐的心脏,更是繁华得令人惊叹。东市的胡商、西市的丝绸、南市的果蔬、北市的铁器,汇聚成一片流动的锦绣;国子监里,不仅有大唐的学子,还有来自吐蕃、回鹘、波斯的留学生,朗朗书声穿透晨雾;曲江池畔,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仕女们踏青赏春,一派太平景象。
这样的盛世气象,早已通过过往的商队和零星的使者,传到了东海之外的倭奴国。彼时的倭奴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国内贵族纷争不断,制度落后,文化蒙昧。听闻大唐的繁华与先进,倭奴国的统治者下定决心,派遣一支规模空前的遣唐使团,全方位学习大唐的制度、文化、技术,以期推动本国的革新。
而这次,为了显示诚意与决心,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由公主藤原纪香亲自带队。
使团抵京:万里渡海叩天阙
倭奴国使团抵达长安的消息,早已通过沿海州县的奏报,传到了大明宫。秦武在早朝上,与群臣商议接待事宜。
“倭奴国远在东海,此前虽有使者往来,却从未有公主亲至。” 丞相魏大人奏道,“足见其仰慕大唐之心。陛下应以礼相待,彰显我大唐天朝上国的气度。”
“魏相所言极是。” 秦武点头,年轻的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朕不仅要善待使团,还要让他们亲眼看看,大唐的繁华并非虚言。安排他们参观国子监、太学、作坊、农庄,让他们学有所成,满载而归。”
他看向负责外事的鸿胪寺卿:“藤原纪香公主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按宾妃之礼接待,安置在鸿胪寺的迎宾馆驿,选派懂倭语的官员和宫女,妥善照料。”
“臣遵旨。”
三日后,倭奴国使团的船队,终于驶入了长安城外的漕运码头。
为首的船头上,站着一位身着倭奴国贵族服饰的年轻女子。她约莫十六七岁,身形纤细,皮肤白皙,眉眼间带着东瀛女子特有的温婉,却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毅。她便是藤原纪香公主。
她穿着一身改良的和服,外罩一件唐式的薄纱披帛,显然是为了入乡随俗。海风拂动她的长发,她望着远处巍峨的长安城郭,眼中充满了震撼与向往。
这一路,她历经艰险——横渡波涛汹涌的东海,遭遇过风暴,见识过海盗的威胁,船上的淡水和粮食也曾一度告急。但每当想到此行的使命,想到能亲眼目睹传说中的大唐,她便充满了力量。
“公主,那便是长安!” 身边的副使,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激动地指着远方。
藤原纪香深吸一口气,用略显生硬的汉语说道:“大唐……我来了。”
使团登陆时,鸿胪寺卿已带着官员等候在码头。看到藤原纪香公主,他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大唐鸿胪寺卿,奉陛下旨意,恭迎藤原公主及诸位使者。”
藤原纪香按照事先学习的大唐礼仪,微微屈膝回礼,声音清脆:“有劳大人。小女藤原纪香,奉我国王之命,前来大唐学习,望大人多多指教。”
她的汉语虽不流利,却吐字清晰,态度谦逊,让在场的大唐官员暗暗点头。
初见长安:东瀛公主叹观止
进入长安城的那一刻,藤原纪香和使团成员,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宽阔的朱雀大街,青石板铺就,平整如镜,足以容纳十马并行;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高楼叠榭,招牌幌子琳琅满目,丝绸、瓷器、茶叶、香料……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往来的行人,穿着各色服饰,有穿圆领袍的官员,有戴幞头的文人,有穿胡服的商旅,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西域人,大家摩肩接踵,却井然有序,脸上都带着安乐的笑容。
“这……这便是长安吗?” 一位年轻的留学生喃喃自语,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藤原纪香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宏伟繁华的都城。在倭奴国,即便是最大的奈良城,也不及长安的十分之一。她仔细观察着街上的一切,看到孩子们在嬉戏,看到工匠在街边制作精美的工艺品,看到书铺里陈列着密密麻麻的书籍,心中对大唐的仰慕,又深了几分。
“公主请看,那是国子监的方向。” 鸿胪寺卿指着远处一片宏伟的建筑群,“里面有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学习大唐的经史子集。”
藤原纪香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隐约能听到传来的读书声,心中充满了期待。
迎宾馆驿早已收拾妥当,虽不如皇宫奢华,却也雅致舒适,处处体现着大唐的建筑风格与生活品味。房间里的桌椅、床榻、瓷器、丝绸,都让使团成员感到新奇。
当晚,秦武在大明宫设宴,款待倭奴国使团。
宫宴之上,丝竹悦耳,歌舞升平。大唐的美食,如胡饼、酪樱桃、驼峰炙、葡萄美酒,让使团成员大快朵颐;宫女们表演的《霓裳羽衣舞》,舞姿曼妙,服饰华丽,看得藤原纪香目不暇接。
秦武举杯,对藤原纪香笑道:“藤原公主,一路辛苦了。这杯酒,为你接风洗尘。”
藤原纪香起身,举杯回敬,用更流利了些的汉语说道:“谢陛下。大唐的繁华,远超小女想象。小女此次前来,是为学习大唐的制度与文化,恳请陛下成全。”
“朕说过,会让你们学有所成。” 秦武朗声笑道,“明日起,朕会安排老师,教授你们大唐的律法、礼制、历法、农技、工艺。你们有任何疑问,都可向老师请教,向朝廷奏请。”
藤原纪香深深一拜:“谢陛下隆恩!”
求学之路:异域公主的新视野
接下来的日子,藤原纪香和使团成员,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之旅。
藤原纪香公主的学习,由秦武亲自安排。他选派了国子博士,教授她《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选派了女官,向她介绍大唐的宫廷礼仪和女子教育;甚至邀请了玉倾城(龙天策之妻,此时常居长安)等几位有学识的命妇,与她交流女红、茶艺、书画等。
起初,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让学习充满了困难。但藤原纪香异常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诵汉字,练习汉语对话,常常学习到深夜。她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注重实地考察。
她去国子监旁听,看到大唐的学子们为了一个经义争论不休,感受到了学术的自由与活力;她去长安的纺织作坊,看到工匠们用先进的织布机,织出比倭奴国精美百倍的丝绸,便让随行的工匠仔细记录下织布机的构造和工艺;她去城外的农庄,看到大唐推广的曲辕犁和新的耕作技术,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便亲自向老农请教,并让农学家详细绘制图谱。
玉倾城对这位勤奋好学的东瀛公主,颇为欣赏。一次,两人在大明宫的御花园品茶,玉倾城笑道:“公主如此好学,将来回到倭奴国,定能大有作为。”
藤原纪香捧着茶盏,眼中闪烁着光芒:“大唐的一切,都让小女大开眼界。尤其是女子也能读书识字,参与讨论国事(指玉倾城等命妇参与一些皇家事务的讨论),这在倭奴国是难以想象的。小女回去后,也要在国内推广女子教育。”
“女子同样能撑起半边天。” 玉倾城赞许道,“知识不分男女,能为国家和百姓做事,便是有用之才。”
藤原纪香深深点头,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使团的其他成员,也各有收获。留学生们在国子监系统学习经史;僧人在各大寺庙学习佛法,并抄写了大量佛经;工匠们则深入各行各业的作坊,学习冶炼、锻造、制瓷、造船等技术;农学家们则走遍长安周边的农庄,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
他们的到来,也给长安城带来了新的气息。东瀛的折扇、漆器、和歌,开始在长安的贵族圈流传;倭奴国的舞蹈,也偶尔出现在宫廷的宴会上,与大唐的歌舞交相辉映。
文化交融:新篇章的序章
一年后,倭奴国使团准备启程回国。
这一年,他们收获满满——带回了大量的书籍、佛经、技术图谱、种子;带回了对大唐制度、文化、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更带回了一颗渴望变革、向往进步的心。
临行前,秦武再次召见了藤原纪香。
“公主,准备回去了?”
“是,陛下。” 藤原纪香穿着一身大唐的襦裙,汉语已经说得极为流利,“多谢陛下一年来的教诲与款待。小女受益匪浅。”
“学有所成便好。” 秦武递给她一份国书和一份厚礼,“国书里,朕写明了愿意与倭奴国世代友好,互通有无。这份礼物,有一些先进的农具、纺织机、书籍和种子,希望能对倭奴国有所帮助。”
“小女代倭奴国,谢陛下!” 藤原纪香深深一拜,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小女回去后,定会将大唐的先进文化和陛下的善意,带回倭奴国,努力推动两国的友好往来。”
她顿了顿,鼓起勇气说道:“小女斗胆,请陛下派遣一些学者、工匠、农学家,随使团一同前往倭奴国,帮助我们推广新技术、新制度。倭奴国愿以珍珠、硫磺、木材等特产相赠,绝不亏待。”
秦武笑道:“朕正有此意。已挑选了五十名各领域的专家,随你们一同前往。他们会在倭奴国停留三年,协助你们推广所学。”
藤原纪香惊喜不已,再次拜谢。
离别的那天,长安城的百姓,自发地来到街道两旁,为使团送行。藤原纪香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象和一张张友善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
她知道,这次大唐之行,不仅改变了她自己,也必将改变她的国家。
船缓缓驶离码头,藤原纪香站在船头,回望长安的方向,久久伫立。她手中紧紧攥着一本《大唐律疏》和一把大唐的折扇,那是她此行最珍贵的收获。
她知道,一个属于倭奴国的“新篇章”,即将在她的手中开启;而大唐与东瀛之间,一段更加密切、更加友好的交流史,也随着她的离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长安的繁华依旧,朱雀大街上的人流如织。秦武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去的船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大唐的强盛,不仅仅在于疆域的辽阔和武力的强大,更在于文化的吸引力和包容力。
让先进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国家感受到大唐的善意与文明,这本身就是“续写新篇章”的重要一笔。而藤原纪香和她的使团,便是这新篇章中,一抹来自东海的、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