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又一个晚上,顾顺章接到伍豪的指示,要求组织营救被关押在龙华监狱里的革命者。然而,顾顺章刚刚接到一位名为“书寓里小姐”的电话,正值关键时刻。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是国家的重任,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社交困境。经过一番思虑,他决定将这项任务委托给李士群,临时让他充当一枚“炮弹”。
与此同时,王庸再次找到了李士群和他的妻子。这一次,与上次不同的是,王庸带来了一幅《兰亭序》的摹本,打算借此拉近与李士群的关系。李士群见状,眼睛一亮,迅速走上前,仔细端详那幅作品。
“这幅作品不敢说是赝品,但绝对不是王羲之的真迹。”李士群自信地说道,“全国写《兰亭序》的,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除了琅琊王氏的王怀兰、王光亭和王至诚之外,没人有这样的水平。”
王庸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赞许:“我本以为李记者的文笔了得,没想到您对书法的鉴赏也不亚于专家!”
李士群略显得意:“当年我在上海美专跟刘海粟校长学习,虽然书画创作水平有限,但鉴赏能力还是有的。”
王庸微笑着回应:“此作品确实出自琅琊王氏的王怀兰之手。”
“不是王怀兰去年被东京带走了吗?”李士群对此表示怀疑。
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追溯到1927年4月26日。东京借助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计划扩大华北的驻屯军。王怀兰当时正忙于收回山东大学主权的事务,未能等到吴稚晖关于孙子王至诚在东京留学的任何消息。
随着国民政府北伐的脚步临近,东京田中义一策划日军于6月初出兵2000人登陆青岛,进占济南。王至诚在逃离东京回到上海之前,曾带走一幅特殊的《兰亭序》。可在他被捕前,这幅作品便不在他的身上,让人怀疑其最终去向。
王怀兰曾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自称是王至诚在东京的女同学,因卷入政治旋涡而被捕。王怀兰心急如焚,随后写信给吴稚晖,附上自己收藏的王羲之《兰亭序》,恳求帮助。然而,这封信石沉大海,王怀兰在绝望中,意外被两名不明身份的人秘密劫走。
藤原朴田作为佐藤松本的助手,潜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他原本是来加强日中文化交流的,却因王至诚与王怀兰的遭遇而心生忧虑。他通过接触张作霖,试图将王怀兰母子被捕的消息悄然传递。
时间流逝,王怀兰被关押的消息传到李士群耳中,激起了他的同情与愤怒。王庸对此深知,李士群的心态对革命事业至关重要。“像王至诚这样被关押的文化教育者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发起呼吁,施加压力。”
“王先生,请下达命令吧。”李士群回应道,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利用你的身份,发表文章,给国民政府施加舆论压力。”王庸布置任务时不无担心地叮嘱道,“务必小心,强调低调,绝不能暴露身份。”
李士群点头,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会尽最大努力救出被关押的进步师生!”
王庸随即离去,心中已经开始策划第二套施救方案。李士群送走了王庸之后,满心斗志地准备一展身手。然而,几天后的生活却令他陷入了困境。
因频繁光顾歌舞厅和咖啡馆,加上对记者身份的揄扬,李士群的生活方式引起了敌特的注意。他的奢侈与放纵最终在一次突发事件中暴露无遗。在一次娱乐活动中,李士群因言辞过激,被几名特务盯上,暗中调查。
“李士群,最近你的消遣太多。”朋友们暗示,试图点醒他。
“我只是在享受生活。”李士群自信地回应,但内心深处却难以抑制不安。随着敌特的调查,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场危机之中。
一夜之间,李士群的奢靡生活成为了他被关注的焦点。他在意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已晚。王庸的担心果然应验,李士群的真实身份在敌特的压力下岌岌可危。
面对随之而来的危机,李士群开始反思自己。他的生活方式与追求,是否真的符合他心中理想的革命者形象?他开始努力转变,试图从这场风波中摆脱出来。
然而,李士群的每一步都显得尤为艰难。与王庸的计划紧密相连,他必须小心翼翼,避免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举动。王庸的警惕与李士群的内心挣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愈发复杂的网。
就在李士群努力调整自己时,王庸再次找到了他。此时,王庸的脸上写满了凝重,显然事情已经变得愈发复杂。李士群的身份被敌特盯上,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自己与周围的人。
“现在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王庸沉声说道,“我们需要更加谨慎,你必须保持低调,暂时收起你的锐气。”
李士群心中一凛,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选择。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命运。在这场危机中,他不仅要为自己,也要为那些被困的革命者而战。
“我明白了,王先生。请您相信我,我会找到出路。”李士群坚定地回应,心中燃起了再次为理想奋斗的火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士群努力收集情报,推动舆论,呼吁社会关注被囚革命者的命运。他不再沉迷于奢华的生活,而是将自己投入到拯救同伴的行动中。
然而,暗流依旧在涌动,李士群的一举一动都被敌特严密监视。他能否逃过这场危机,拯救那些无辜的灵魂,成为了一个悬念。
在这场无形的斗争中,李士群渐渐发现,真正的革命并非光鲜的权力游戏,而是对信仰与理想的坚持。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与使命,决心在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