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胎下血不止血瘀不出症治
独参汤、回生丹
孕妇堕胎后,突然大量出血不止,面色发黄、嘴唇发白,此时宜用独参汤。若有恶血(瘀血)无法排出,凝结导致腹部胀痛,应酌情合理选用回生丹或益母丸。
【注释】女性妊娠期间堕胎后,若出现阴道突然大量出血且血流不止,同时伴有面色发黄、嘴唇发白的情况,此病症称为“脱荣” 。此时适合用独参汤大力补益气,进而促使血液生成,这体现了中医“无形的气能生成有形的血”的理论。若堕胎后瘀血阻滞、无法排出,引发腹胁部位胀痛,应根据患者身体虚实与病情缓急,恰当选用回生丹或益母丸。
(回生丹的相关内容可查看产后汇方)。
子死腹中总括
胎儿死在母腹中必须尽快使其娩出。如果孕妇舌头呈现青色,腹部疼痛,且腹部冰冷如同冰块,时间久了口中还会散发出秽臭气味。具体处理时,对于用药的寒热、峻猛或和缓,要详细斟酌权衡。
【注释】但凡各种导致胎儿损伤、死在母腹中的情况,都必须尽快促使死胎娩出,避免死胎向上冲迫心胸。不过一定要先查验孕妇症状,若舌头青色、面色泛红,肚腹膨胀变大,腹部寒冷如冰,经过一段时间后口中有秽臭气味散发出来,才可以考虑采用促使死胎排出的方法。然而还必须仔细审察孕妇身体的虚实、病症的寒热,或者适宜用寒性药物下胎、热性药物下胎,是用峻猛的药物下胎还是和缓的药物下胎,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实施。
子死腹中症治
促使死胎娩出,缓和的方剂是佛手散,峻猛的方剂是平胃散加芒硝。究竟适合用寒性药物下胎还是热性药物下胎,必须仔细审察。同时,对于产妇身体的虚实情况也要分辨清楚,切不可混淆。
【注释】当孕妇腹中胎儿死亡,需要促使其排出时,若选择缓和的方式下胎,就用佛手散;若采用峻猛的方式下胎,则用平胃散加芒硝。是适宜用寒性药物来促使死胎排出,还是适宜用热性药物,必须详细地审察后再用药。因为产妇身体有虚有实,下胎方式或缓或峻,不能混淆、草率行事,以免出现失误。
(佛手散的药方在首卷可见。)
辫子母存亡
妊娠期间出现各种垂危症状时,母子的存亡情况能够预先推断。如果孕妇面色红但舌头呈青色,那么腹中胎儿必定已死;若面色青而舌头红,孕妇自身生命就面临危险;要是面色与舌头都发青,且口角吐沫,那母子二人都性命难保。
【注释】大凡在妊娠期间出现的所有凶险危急的症状,想要知晓母子是否能够存活,可以依据孕妇面部与舌头的颜色来判定。要是孕妇面部呈现红色,而舌头是青色,这种情况下,她腹中的胎儿肯定已经死亡;要是孕妇面色发青,舌头却是红色,那么这位孕妇自身的生命就处于危险境地;倘若孕妇的面色与舌头均呈现青色,并且嘴角两边还流出涎沫,如此则表明母子二人的生命都无法保全。
胎兼症瘕
孕妇患病若需攻下之法治疗,使病邪衰减大半就应停止。经典上说,有疾病存在,用药就不会对胎儿有太大损害。只要用药与病症相适宜,又何必对此心存疑虑呢。
【注释】若孕妇原本就患有症瘕等旧疾,或者新患疾病,确实需要采用攻下之法来治疗时,用药只需使病邪削弱大半,剩余部分等待其自行消除,不能一味地持续攻邪。经典着作里讲:“有故无殒”。意思是即便药物峻猛,只要体内有疾病,药物就会作用于疾病,而不会伤害胎儿。用药使病邪削弱大半,做到用药与病症相契合,又为什么要怀疑怀孕就一定不能采用攻下之法这种说法呢?
胎不长症治
胎儿生长迟缓,是因为缺乏滋养。若是气血不足导致的,适合用八珍汤;若是脾胃虚弱引起的,适合用六君子汤。脾胃能将谷物转化为精微物质,进而生成气血。
【注释】女性在妊娠五到六个月时,如果出现胎儿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的情况,这往往是由于孕妇自身的体质较为虚弱。倘若这种情况是由气血两方面都不足所造成的,那么就适宜使用八珍汤进行调理;要是因为脾胃功能虚弱而导致的,就适合运用六君子汤。只要能让孕妇饮食状况良好,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使得脾胃能够将食物顺利运化生成精微物质,那么气血就会日益充足,胎儿也就会自然正常生长发育了。
(八珍汤、六君子汤的药方都在首卷可以找到。)
子喑症治
子喑表现为声音嘶哑、微弱几乎没声音,但并非完全说不出话。怀孕九月时,胎儿长大,阻滞相关脉络,等分娩后,声音自然会恢复正常。
【注释】女性怀孕到九个月时,孕妇出现声音变得细微、嘶哑不响亮的情况,这就称为子喑 。这并非像完全失声,一点话语都不能说。因为少阴经的脉络连于舌根,怀孕九个月时是肾脉滋养胎儿,到这个时候胎儿发育较大,阻碍了肾脉,使其不能向上到达舌根,所以声音变得细微嘶哑。等分娩结束后,肾脉畅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正常。
子啼腹内钟鸣症治
黄连煎
孕妇腹内出现如钟声,或者像是婴儿在腹内啼哭的情况,这种病症叫做子啼。古书虽有记载此病症,但并不常见,或许只是偶然出现。古代方剂用空房中老鼠洞穴里的土,与川黄连一同煎汤,名为黄连煎,服用后病症可自行痊愈。
【注释】女性在怀孕期间,若感觉到腹内有类似钟声的响动,又或者好像是胎儿在肚子里啼哭,这种情况在中医里被称作“子啼”。虽然古代医书对这种病症有所记录,然而在现实中并不容易见到,也许只是偶尔会出现。古代的医方会采用空房间里老鼠洞穴中的土,和川黄连一起加水煎煮成汤,这个汤方叫做黄连煎,孕妇服用之后,子啼的病症就会自行好转。
脏燥症治
甘麦大枣汤
脏燥症表现为孕妇无缘无故时常悲伤难过,好像有神灵附身一样,可用大枣汤治疗。方剂由甘草、小麦和大枣组成,出自《金匮要略》,效果显着。
【注释】女性在怀孕期间,毫无缘由地经常陷入悲伤、哀痛情绪之中,仿佛有神灵依附在身上的这种状态,被称作脏燥。针对这种病症,适宜服用源自《金匮要略》的甘麦大枣汤。该方剂由甘草、小麦、大枣这三味药组成,用水煎服后,治疗脏燥的效果十分显着。
鬼胎总括
鬼胎是因女子情思邪念,情感不畅,致使自身气血凝结而生。其腹部逐渐胀大,如同怀有身孕的样子。并非真的是与鬼神交接受孕,而是自身血气凝聚形成的。
【注释】所谓鬼胎,是由于女子内心的想法和期望未能实现,情志受到影响,从而使得自身的气血发生凝结,导致腹部慢慢变大,呈现出如同怀孕一样的形态。古代有种说法,认为真的存在与鬼神交接而受孕的情况,但这种说法似乎缺乏依据。女性所患的石瘕、肠覃这两种病症,也都会出现类似怀孕的症状,它们同样是由气血凝结而形成的,由此便可知,与鬼神交接受孕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肠覃石瘕症治
香棱丸
肠覃和石瘕从气血角度区分,寒邪分别客于肠外与子门。这两种病症都类似怀孕之态,辨别关键在于月经是否正常。石瘕用吴萸汤效果最佳,肠覃用香棱丸疗效神奇。香棱丸由丁香、木香、茴香、川楝子、青皮、广荗、三棱组成。
【注释】《黄帝内经》记载:寒邪侵犯停留在肠外,与卫气相互搏结,气血运行不畅,邪气附着,由此产生积聚,进而生出息肉。起初如鸡蛋大小,逐渐增大到如同怀孕时腹部的大小,按压感觉坚硬,推动可移动,月经仍按时来潮,这就是肠覃。石瘕生于子宫之中,寒邪侵犯子门,子门闭塞,气血不通,应下行的恶血无法排出,瘀血留滞,肿物日渐增大,形状如同怀孕,但月经不能按时来潮。二者都发生在女性身上,可采用疏导之法使病邪下行。从经文来看,这两种病症虽都类似怀孕,肠覃是气病而血未病,所以月经正常;石瘕先是气病,而后影响到血,所以月经不来。石瘕适宜用吴萸汤治疗,肠覃适宜用香棱丸治疗。香棱丸由木香、丁香、茴香、川楝子、青皮、广荗、三棱,用醋煮面糊制成丸剂。
(吴茱萸汤的药方在首卷可见。)
胎前母子盛衰
母亲气血强盛而胎儿弱小,孕期易生病;母亲身体衰弱而胎儿强壮,产后母亲易患病。母亲与胎儿状态平和,无一方偏盛偏衰,分娩就会顺利,无需担忧。
【注释】这里说的是观察孕妇与腹中所怀胎儿,存在盛衰的区别。如果孕妇气血强壮旺盛,但胎儿元气虚弱,那么在怀孕过程中必然容易出现多种病症;要是孕妇身体衰弱,然而胎儿元气壮实,那么产后这位母亲必定容易生病。如果母亲与胎儿都处于平和状态,没有一方出现偏盛或偏衰的情况,那么无论是在怀孕阶段还是产后,都能平安健康,可安心无忧。
通常认为,孕期多有气血充足之象,但也应留意存在气血不足的时候;产后多有气血亏虚之症,不过也要仔细审察是否兼夹有余之证。要明白产后常出现亏损的原因,从孕期母亲与胎儿的盛衰情况去探究,就可预先知晓。
【注释】古人说:“胎前无不足,产后无有余。”这说的是一般情况。然而,虽然孕期大多呈现出气血有余的症状,但也应当详细观察,实际上也存在气血不足的阶段;产后虽然多数是气血不足引发的病症,但同样应当仔细审视,往往会挟带一些有余的病症。想要了解产后常常出现亏损病症的缘由,从孕期母亲与胎儿的盛衰状况去探寻,就能够提前知晓。
胎前门汇方
方保生汤
人参 甘草(各二钱半) 白术 香附子 乌药 橘红(各五钱)
将上述药物切碎,每次取三钱。加五片生姜,煎煮后服用。
加味六君汤
人参、白术(用土炒过)、茯苓、陈皮、半夏(各用一钱五分,需经过炮制)、甘草(五分,炙制)、藿香叶、枇杷叶(各一钱,炙制)、缩砂仁、枳壳(各八分,炒制)。
把以上药材切碎,加入生姜,煎煮后服用。
加味温胆汤
陈皮 半夏(制)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炙) 枳实 竹茹 黄芩(各一钱) 黄连(八分) 麦冬(二钱) 芦根(一钱)
将上述药材切碎,加入生姜和大枣,一起煎煮后服用。
加味平胃散
厚朴(姜汁炒)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把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加入生姜,加水煎煮后服用。
延胡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各七钱五分) 延胡索(二两,酒煮)
将上述药物切碎,用水煎煮后服用。
加味胶艾四物汤
当归 熟地 阿胶 白芍(各二钱) 杜仲(一钱五分) 川芎 蕲艾(各八分)
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入三寸长的葱白,用大豆淋酒煎煮后服用。
蜜硝煎
蜂蜜 芒硝
将上述药物进行煎煮,煎好后使药物成分充分溶解,然后服用。
加味芎归饮
川芎(二钱) 当归(五钱) 人参(一钱) 吴茱萸(五分) 阿胶(二钱) 蕲艾(八分) 甘草(五分,炙)
把上述药材切碎,加水煎煮后服用。
导赤散
生地(三钱) 木通(二钱) 甘草梢(一钱)
取一团灯心草,加水煎煮后服用。
五苓散
白术(土炒)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二钱半) 桂(三分)
将上述药材切碎,作为一剂药,加水煎煮后服用。
茯苓导水汤
茯苓 槟榔 猪苓 缩砂 木香 陈皮 泽泻 白术 木瓜 大腹皮 桑白皮 苏梗(各等分)
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入生姜,然后煎煮服用。若出现腹胀症状,就添加枳壳;若出现气喘症状,就添加苦葶苈子;若腿脚发生肿胀,就添加防己。
知母饮
知母 麦冬 甘草(各五钱) 黄芪 子芩 赤苓(各七钱五分)
把上述药材切碎,每次取四钱。加入一盏水,煎至剩下七分,滤去药渣,加入一合竹沥,温热后服用。
紫苏饮
当归 川芎 白芍(各二两) 陈皮 苏茎叶 大腹皮(各一两) 甘草(五钱,炙) 人参(量虚实用)
将上述药材切成碎块,每次服用五钱。取两盏水,放入五片生姜,一起煎煮至剩一盏,滤去药渣后服用,每天服用两次。如果体内有热,添加黄芩、竹茹;若心烦,添加羚羊角;若有积食,添加神曲、山楂。
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 独活 酸枣仁 五加皮 防风 薏苡仁 杏仁 当归(酒浸) 川芎 茯神(各五分。去木) 甘草 木香(各二分)
把上述药物切碎成小块,加入五片生姜,用水煎煮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