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边,手里捏着一支红色记号笔,目光落在桌面上堆成小山的反馈表上。阳光透过玻璃斜斜地洒在纸上,像是给这些数据镀了层金边。
“刘哥,”小林抱着一摞文件走进来,“这是最后一批匿名意见汇总。”
他点点头,把记号笔搁下,拉过椅子坐下:“辛苦了,咱们开始吧。”
小林把文件摊开,纸张哗啦作响。两人对面而坐,像两个即将拆炸弹的技术员,盯着眼前的“信息雷区”。
“第一步,分类。”刘好仃拿起一张表格念道,“‘产品展示区域灯光太暗’——归到‘现场布置’。”
“还有这个,‘活动节奏太快,没听清介绍’——属于‘流程安排’。”小林一边记录一边说,“我们是不是得做个统一的标签?不然一会儿就乱了。”
“对,颜色区分最直观。”刘好仃从抽屉里翻出一盒荧光笔,“红的标问题,黄的标建议,绿的标表扬。”
小林笑出声:“你这方法有点小学生手抄报的感觉。”
“实用就行。”他挑了支红笔,“走起!”
接下来两个小时,两人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张张翻看反馈,标记、归类、录入Excel。偶尔抬头交换个眼神,全是“这也太多了吧”的默契。
“刘哥,你看这条。”小林指着一页纸,“‘玻璃反光影响展示效果’,但没写具体哪个展区。”
“嗯,先标为‘待核实’。”他记下这一条,“等会儿去现场看看。”
正说着,小赵推门进来,手上也拎着几份资料:“我这边录完了,要不要一起合并?”
“来吧,正好需要人手。”刘好仃拍拍桌子,“不过你得按我们的标签来,别自创。”
小赵耸肩:“放心,我不搞艺术创作。”
三个人围坐在会议桌前,电脑屏幕亮着Excel表格,列名分别是:客户编号、反馈类型、关键词、情绪倾向、优先级。每一行都像是一个微缩的故事,拼凑出整个活动的全貌。
“‘价格偏高’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了。”小赵皱眉,“这都第三次提到了。”
“是啊,而且都是老客户。”小林补充,“不是那种随便逛一圈就走的人。”
刘好仃沉吟片刻:“看来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群体性认知。”
“那要不要调整定价策略?”小赵问。
“先不急。”刘好仃摇头,“我们先把所有数据整理完,再做判断。”
他们继续埋头干活,直到窗外传来食堂打饭的声音。
“吃饭去?”小林伸了个懒腰。
“吃完回来继续。”刘好仃合上笔记本,“今天必须完成初步整理。”
午饭过后,会议室重新热闹起来。大家围在一起,开始第二阶段的工作:分析。
“我把所有负面反馈按频率排了个序。”小李投影出一张柱状图,“‘活动节奏快’排第一,‘价格偏高’第二,然后是‘互动环节不够深入’‘宣传物料花哨’和‘产品细节讲解不清’。”
“这说明什么?”刘好仃问。
“说明我们太想一次讲太多,反而让客户顾不过来。”小林总结。
“没错。”刘好仃点头,“就像一个人说话一口气说太多,别人根本记不住重点。”
“那正面反馈呢?”小赵问。
“虽然数量不多,但有几个高频词值得注意。”小林调出另一张图表,“‘互动有趣’‘产品新颖’‘服务热情’。”
“这三个词,其实可以对应到我们三个核心优势。”刘好仃用激光笔圈住,“一是活动形式有创意,二是产品本身有亮点,三是团队执行能力强。”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放大这些优势,同时优化那些被频繁吐槽的短板。”小李说。
“对。”刘好仃看着白板上的关键词,“比如‘节奏快’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设置‘自由体验时间’,让客户自己决定停留多久;‘价格偏高’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下次活动中加入‘性价比对比’环节,让客户看到我们的价值所在。”
“还有一个点。”小林忽然想起什么,“有个年轻客户留言说,希望下次能有更多动手环节。”
“这个有意思。”刘好仃眼睛一亮,“现在大家都喜欢参与感,不只是看,还想亲手试试。”
“那我们可以在下一场活动中设计一个‘玻璃加工体验区’。”小李兴奋地说,“比如让客户亲自操作简单的雕刻工具,在样品上刻字或者图案。”
“这个想法不错。”刘好仃点头,“既能让客户更深入了解产品,也能增强记忆点。”
讨论持续到傍晚,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关键词和改进方向。
“今天的任务算是完成了。”刘好仃收起激光笔,“接下来就是把这些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上级参考。”
“刘哥,你觉得这次反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林问。
他望向窗外,厂区的灯已经陆续亮起,玻璃幕墙反射着暖黄的光。
“市场不会骗人。”他说,“它告诉你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努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听懂这些声音,然后做出回应。”
小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夜色渐深,会议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墙上的白板上写着几个大字:
听见市场的声音
刘好仃拿起水杯喝了口茶,轻轻放下,转头看向众人:“明天早上九点,继续开会。”
话音未落,一阵风吹过窗帘,带走了最后一丝白天的温度。
他起身关窗,动作干脆利落,像是要把所有的不确定都挡在门外。
而风中,似乎还飘着一句未说完的话——
“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