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厂的清晨,阳光穿过厂房顶上的天窗,在水泥地上洒下斑驳光影。刘好仃站在培训教室门口,手里抱着一沓材料,眼神扫过陆续进来的员工们。有人打着哈欠,有人低头玩手机,还有几个老熟人凑在一起聊天,一副“这又是什么形式主义”的样子。
他不急,也不恼,只是笑着往讲台上一站,把材料往桌上一放,“啪”地一声清脆响动,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拉了过来。
“各位兄弟姐妹,早上好。”他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子不容忽视的劲儿,“我知道有些人觉得来这儿是浪费时间,不如去车间干活实在。但我要说一句——咱们现在干的,比干活还重要。”
台下一片安静,有几个打瞌睡的也睁开了眼。
“你们知道上个月隔壁那家玻璃厂为啥突然关门了吗?”刘好仃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不是经营不善,也不是政策调整,是因为环保不达标,被环保局勒令停产整顿。他们当时也是觉得自己设备没问题,结果一个检测不合格,整个厂就停了,几百号人放假等通知。”
这话一出,底下有人开始低声议论,显然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
“所以啊,别以为环保离我们很远。”刘好仃继续说道,“它就在我们每天的操作里,就在我们打开的阀门、关闭的开关、检查的压力表中。做得好,厂在人在;做不好,厂没人心散。”
这句话说完,教室里的气氛明显变了,原本松散的人群坐直了身子,连最不爱听讲座的老张也认真起来。
接下来的内容,刘好仃准备得很用心。ppt一页页翻过,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环保法规和行业标准,时不时穿插一些实际案例,让大家听得明白、记得住。
“比如这个除尘系统,它就像咱们的‘肺’。”他指着投影仪上的一张图,“如果它堵了、坏了,粉尘排不出去,车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的不只是环境,更是咱们自己的健康。”
有员工点头,有人掏出本子记笔记,还有人小声嘀咕:“原来我昨天那个操作差点超标了……”
到了案例分析环节,刘好仃特意挑了一个跟自家厂情况差不多的例子。这家厂因为废气处理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排放超标,最终被罚款还停产整改。
“你们看,他们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也可能遇到?”他问得直接,“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保养设备、不及时排查隐患,迟早也会出问题。”
“那怎么才能避免?”前排一个年轻工人忍不住开口。
“很简单,四个字:责任到人。”刘好仃答得干脆,“每台设备都要有人负责,每次巡检都要有记录,每个异常都要有反馈。这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咱们自己。”
讨论环节一开始,气氛还有点冷场,但刘好仃不着急,他提了个问题:“如果现在让你们改进一下车间的通风系统,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几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工人也开始发言。有人说可以加装风扇,有人说应该定期清理管道,还有人提出可以安装传感器监测空气成分。
“不错不错!”刘好仃一边听一边点头,“这些都是好建议。我看哪个可以先试点,回头咱们一起评估效果。”
培训进行到中午,大家竟然没人提前离开,反而有不少人主动留下来继续提问。刘好仃一一耐心解答,甚至临时加了一段关于日常环保小技巧的分享。
“其实环保并不难。”他说,“关键是要把它当成一种习惯。比如你洗手关水龙头的时候多拧半圈,省下的水可能不多,但每个人每天多做一点点,积少成多,就是大改变。”
午休结束,刘好仃刚想坐下喝口水,就被几个年轻人围住了。
“刘哥,你说我们提的建议真的能被采纳吗?”其中一人问。
“当然。”刘好仃笑了笑,“我从不画空饼。你们提得好,我们就改,改得好,我们就奖励。环保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咱们所有人的事。”
午后阳光正好,透过窗户照进教室,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一层柔和的光。刘好仃看着这群曾经对环保漠不关心的工人们,心里一阵欣慰。
他知道,今天这场培训,已经悄悄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种子。
培训结束后,刘好仃整理资料时,发现桌上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刘哥,以前总觉得环保是别人的事,今天听完课才知道,原来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改变。谢谢你!”
他笑了,随手把纸条折了折,塞进了口袋。
傍晚下班前,刘好仃走出厂区,远远望着那些已经稳定运行的环保设备,心中踏实了不少。他知道,光靠设备还不够,真正的环保,还得靠人。
而今天,他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刘哥,今晚庆功宴去不去?”小王探头问。
“去。”刘好仃笑了笑,“不过明天早上六点,我还得来巡检。”
“明白!”小王竖了个大拇指,“您真是劳模中的战斗机。”
刘好仃摇摇头,笑着往门外走。身后,厂区灯光渐次亮起,像是夜空洒落的星辰,温柔而坚定。
他深吸一口气,脚步轻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