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会议室的窗边,手里捏着一份厚厚的方案书,阳光从玻璃外洒进来,把纸张上的字迹照得格外清晰。他深吸一口气,转过身来,看着满屋子忙碌的身影,心里踏实了不少。
“大家都到齐了吧?”他开口问了一句,声音不大,但足够让所有人听见。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翻页声和敲击键盘的声音,然后是此起彼伏的回应:“到齐了!”、“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
刘好仃点点头,翻开方案书第一页:“那咱们就开始吧。”
会议桌旁坐着市场部、物流部、售后团队以及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们这几天几乎没怎么合眼,就为了今天这个会。
“我们这次的目标很明确。”刘好仃一边说,一边用激光笔指着投影屏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物流和售后服务的问题,确保国际订单能按时交付,客户满意。”
小李举手:“刘哥,物流那边我们已经筛选出三家合作公司了,其中一家虽然名气不大,但在中东地区口碑特别好,运输时效也比其他公司快。”
“这正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刘好仃点头,“大公司门槛高,服务未必灵活;小公司如果靠谱,反而更容易配合我们的节奏。”
“那售后服务这边呢?”技术部的老王插话,“不同国家客户需求差异太大,光靠一套标准流程肯定不够。”
“所以我们决定分区域定制服务。”小张接过话题,“欧洲强调环保认证,中东要快速响应,东南亚看重配件供应。每个区域都有一套对应的方案。”
“听起来像是给每个客户量身定做西装。”有人打趣道。
“没错。”刘好仃笑着接话,“衣服合身,客户才愿意穿。”
接下来的讨论非常高效。大家分工明确,各自汇报进展,提出问题,再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物流公司那边我们已经谈了几轮。”负责谈判的小周说道,“大公司开出的条件太苛刻,我们很难接受。倒是那家中东本地的公司,态度挺积极,还愿意让我们参观他们的仓库和调度中心。”
“什么时候去?”刘好仃问。
“下周三,上午十点。”
“好,我亲自去一趟。”
会议室里气氛轻松了些,大家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下来。毕竟,找到方向比原地踏步强太多了。
“售后服务培训也差不多了。”负责培训的小赵说,“我们请了两位有海外服务经验的专业老师,带大家模拟了各种突发情况。”
“效果怎么样?”刘好仃问。
“有个小伙子表现特别突出。”小赵笑着说,“他对各国的文化差异了解得很详细,连沙特客户喜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都知道。”
“哦?这可是个宝贝。”刘好仃来了兴趣,“让他重点参与迪拜服务中心的筹建。”
“没问题。”
时间过得飞快,等会议结束时,窗外已经泛起了晚霞。大家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有人开玩笑地说:“这感觉像是一场马拉松跑完了前半程,终于看到终点线了。”
“别高兴得太早。”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后半程才是关键。”
第二天一早,刘好仃带着小周和小李出发前往那家位于龙岗的物流公司。这家公司规模不大,但厂区整洁有序,员工穿着统一制服,看起来训练有素。
负责人是个叫阿米尔的中年人,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中文,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我们公司在迪拜和多哈都有仓储中心。”阿米尔一边带他们参观一边介绍,“尤其擅长处理高温环境下的玻璃运输。”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刘好仃好奇地问。
“温度控制是关键。”阿米尔指了指一台正在装载的集装箱,“我们在每个集装箱内部加装了温控系统,并且配备了实时监控设备,确保货物全程处于最佳状态。”
刘好仃听完,眼神亮了起来:“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当天下午,双方进行了深入洽谈。阿米尔提出的报价合理,服务条款也相对灵活。最重要的是,他对深圳这家玻璃厂的业务前景表现出浓厚兴趣。
“我们可以先签三个月的试运行协议。”刘好仃最后拍板,“如果合作顺利,我们就正式签约。”
“没问题。”阿米尔爽快地答应。
离开物流公司时,已经是傍晚。刘好仃坐在回程的车上,望着车窗外的城市灯光,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几天后,迪拜服务中心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小赵推荐的那个对文化差异颇有研究的年轻人被任命为项目协调员,专门负责与当地客户的沟通。
“刘哥,您猜怎么着?”年轻人兴奋地告诉他,“我在迪拜认识一个做维修服务的朋友,他那边正好缺一批高质量的玻璃配件供应商。”
“这么巧?”刘好仃笑了,“那就联系一下,看看有没有合作机会。”
“我已经发邮件了,对方回复说愿意见面聊聊。”
“很好。”刘好仃点头,“咱们现在每一步都要走得稳,也要走得远。”
夜色渐浓,工厂的灯光依旧明亮。机器的轰鸣声中,新的服务体系正一步步成型。每一个环节都在悄然优化,每一项改进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
刘好仃站在办公室门口,看着忙碌的同事们,心里清楚,这场战役还没有结束,但他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他转身走进办公室,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喂,老王吗?明天咱们开个会,把售后服务的资金预算再细化一下。”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明白,我这就准备资料。”
挂掉电话,刘好仃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灯火通明的生产线,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现在,至少他们已经准备好迎接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