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舒雁用过僧人,若规模不大,幕后者未必会上当。
但这一次不同,是大乾各地的和尚共同行动,虽然每地人数看似不多,但全国总计至少有十几万青壮和尚。
如此规模的行动,哪个野心家会不动心?!
这些青壮和尚不容小觑。
楚稷严肃地问:
“皇爷爷,父皇,各地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雍和帝平静地回答:
“放心,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带头的僧人多被锦衣府收买,所有动向尽在掌控。”
即便有些意外情况,各地大营也能迅速反击,就算他们逃入山林,也会持续被追捕。
待目标达成后,这些青壮将送往边关,按你的方法制定规则即可。
正好三线开战需要大量人力开荒,他们正是合适人选。”
即便没有火器加持,正规军与叛军间仍有显着差异,最明显的是铠甲的不同,其次是武器和阵法,这是叛军难以跨越的鸿沟。
三线开战后,两三万青壮和尚只需两千装备火器的士兵就能应对。
还未等楚稷开口,雍和帝便转移话题,笑着问:
“听说薛家子闹出不少动静?”
楚稷一愣,随即笑道:
“儿臣故意为之,就是要整治戴维斯。
此人欲强行开放海禁,为英格兰涉足大乾领土铺路。
儿臣自然反对,但还需利用这些人,便让他收敛些。”
太上皇与雍和帝闻言皆笑,未再深谈。
依他们的规划,三线开战后需三五年消化战果,再休养生息三五年。
接下来便是进一步扩展至罗刹国及其他方向。
至于具体推进速度与兵力分配,则取决于未来十年大乾人口增长情况。
海外扩张也在计划中,届时移民不会太多,重点在于掠夺人口资源。
小行宫里,
忠顺亲王迈着稳健的步伐进入,气势十足。
楚稷从他眼中察觉到了一抹隐秘的畏惧,这种情绪在他走近到雍和帝十步时便消散得无影无踪。
若非楚稷如今感官更加敏锐,几乎察觉不到。
思索片刻后,他明白了忠顺亲王畏惧的根源——并非雍和帝的武勇,而是他在繁忙政务中仍能坚持锻炼身体的自律精神。
“儿臣拜见父皇,臣参见陛下!祝父皇与陛下万寿无疆!”
忠顺亲王刚说完便起身,雍和帝含笑示意:“皇兄不必多礼,一家人无需这般客气。”
楚稷也上前行礼:“侄儿给王叔问安,王叔,新年快乐!”
这一声“新年快乐”
让忠顺亲王莫名心生警觉,随即又迅速平复。
他笑着回应:“大侄子治理国家有方,众臣皆服。
看来确实是陛下教导得好。
对了,太子册封事宜进展如何?”
楚稷摇摇头:“侄儿不知,皆由礼部和宗人府负责。
王叔也知,这几日侄儿在文华殿忙得脚都不沾地,倒是王叔悠然自得,好生令人羡慕。”
忠顺亲王被噎住,还未回神,太上皇已笑斥道:
“行了,别打趣了。
你怎么这时候过来?”
忠顺亲王忙答道:“回父皇,儿臣思念父皇母后,又逢大年初一,特来请安。”
太上皇并未明确表态,他对这个儿子颇为了解。
当年他安排雍和帝继位时,忠顺亲王始终处于严密监管下,直至今日仍在被监视。
忠顺亲王为人谨慎,王府中几乎无人能获得他的信任,就连监视他的人都难以获取重要信息。
这种状况让太上皇愈发警觉。
好在他已被证实与多年前的神京血案无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雍和帝笑着对他说:“皇兄心意可嘉,母后正在后殿,您不妨先去向母后和太皇太妃问安。”
忠顺亲王含笑点头,再次行礼后便告退了。
待其离去,楚稷调侃道:“王叔来得真巧啊……”
太上皇扬眉反问:“巧在哪里?”
楚稷摊手笑道:“皇爷爷,我只是随口一说,总觉得时间点有些巧合。
我刚到,王叔就到了。”
太上皇嘴角微动,无奈道:“大年初一来请安,难道非要跟着你的时间?别瞎想,赶紧研究火车的事,争取早日铺开,战时也好用来运输物资。”
雍和帝附和道:“通往边关的铁轨已铺设完毕,每一段都有专人维护,火车还需继续试验,但要小心保密。”
如今铁轨主要铺设向边关,南方进展较慢。
许多人好奇这铁轨用途,多数认为与边关及运输相关。
然而未曾见过火车的人,很难想象它的速度与运载能力。
多数聪明人认为铁轨是为马车设计的,毕竟铁轨表面光滑,与车轮完美贴合,由马拉着速度自然快。
由于思维局限,人们难以理解超出认知范围的事物。
楚稷点头回应:
\"皇爷爷和父皇不用担心,冶造局已升级了火车,速度更快,载重量更大。
儿臣打算在外城建个密闭车站,晚上试验铁轨。\"
尽管铁轨铺设顺利,且工部严格监管,但仍需试验以确保安全。
无论运送人或物,安全性始终最重要。
雍和帝点头,若有所思地说:
\"真希望能早日实现那天,朕倒要看看蒙元、满金、南越三族的皇室跪在朕面前的模样!\"
楚稷大笑:
\"父皇必定能威震天下!\"
雍和帝回过神也大笑,毫不掩饰雄心。
太上皇笑着摇头:
\"若是在从前,这确实算是威震天下,但看过海外地图后,觉得还不够。
满金、蒙元、南越只是癣疥之疾,大乾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稷儿说得对,当海上航行不可阻挡时,侵略便成了时代主流。
何况大乾觊觎他们,他们也觊觎大乾。\"
\"仅从各国使节来看,就知他们在打大乾的主意。
皇帝,你需谨慎权衡其中利弊,在未彻底消化周边土地和人口前,切勿轻率行动!\"
雍和帝郑重点头,笑道:
\"这次刺杀事件,正好揪出了暗中勾结满金蒙元的人。
今后行事不必顾虑太多!\"
太上皇点头,随后阴沉道:
\"还有些漏网之鱼,记下名字,慢慢处理!\"
太上皇和雍正帝目前目标一致,楚稷也成为太子,三代人聚在一起商议事务毫无隐瞒。
太上皇开始逐步将权力向雍正帝倾斜,使他在三线作战后成为真正的武皇帝。
雍正帝指着御案上的地图说道:“各地锦衣卫和大营已准备妥当,但这份功劳还是要分一些出去。
父皇认为该派谁去各地?”
和尚**的事必定会掀起波澜,但只是制造声势而已。
十几万壮丁看似众多,却分散各地,且未经训练。
这些和尚连东汉末年的黄巾军都不如,太上皇和雍正帝对此并不在意。
尤其许多领头和尚还是锦衣卫安插的奸细,这更无需担忧。
即便如此,这件事仍需拿出来让臣子分担功劳与声望。
做皇帝需要权衡利弊,懂得取舍。
太上皇笑着问楚稷:“你怎么看?”
楚稷试探着问:“不如从天子学宫挑选皇亲国戚?”
天子学宫原为**学院,雍正帝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便改为天子学宫。
这里不仅有适龄皇亲国戚,还有勋贵子弟。
雍正帝勉强答应此事……
雍正帝生气地说:“别乱说,在让他们闹出上次的事,那就真的无法保全他们了!”
当初同意这些人去**是为了削减皇亲国戚的供养。
如今供养虽减少,但本质已不同。
目的达成,不必再针对宗室,否则他即便身为皇帝,也会遭到指责。
这个时代,身份越高,顾虑也就越多。
太上皇笑着调侃道:“你这小子可别专挑自己人下手,哪怕他们不成器,也是你的族人。
真遇到难处还得靠他们帮忙,总不能指望外人吧?”
楚稷苦笑不已:“皇爷爷、父皇,我可没那个想法,只是想让他们锻炼一下。
不过权利不能全给他们,可以让他们当旁观者或副手,跟着学点经验。”
太上皇与雍和帝沉默片刻,其实他们并不愿此时放这些人出去。
毕竟“改造”
时间太短,怕他们仍是纨绔子弟。
然而天子学宫本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将才,即使不成,做个百夫长总行……这次“平叛”
虽无太多学习意义,但至少能练练胆量。
太上皇最后点头:“那就这样决定吧。
不给官职和权力,当作是去学习。
读书万卷不如行路万里!”
雍和帝随口应允,接着问道:“那主将由谁担任?”
“你定吧,这些事不必再问我了。”
“父皇……”
“无需多言,本该交给你处理,你是大乾的皇帝,不是吗?”
雍和帝深吸一口气,郑重承诺:“父皇放心,儿臣定不负所托!”
太上皇抚须微笑,当初为何选雍和帝而非忠顺亲王?
虽然怀疑过亲王,但更多是因雍和帝孝顺。
他在皇太后身边长大,这一点让太上皇很安心。
十一年来,雍和帝兢兢业业处理国事,从未有过其他异动。
这也正是太上皇愿意放权的原因,他同样渴望亲情。
雍和帝凝视着楚稷片刻,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审视,缓缓说道:“给你三个名额,回去好好想想给谁。
这件事不必太过在意,眼下你的重点是三线战事与春闱选才,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