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随行的骑兵总计九万,包括五万北辽铁骑和十二团营的四万骑兵,远不及四十万蒙古大军。
贾环皱眉道:“蒙古大军围城,我军骑兵不足,绝不能正面硬拼。\"李泰与王伦深以为然。
李泰坚定地说:“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与蒙古大军一战,唯有取胜才能驱逐敌人。
此战至关重要,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赴国难!”
王伦、贾环等主将齐声道:“谨遵大帅号令!”
次日,大军抵达雁门关外,与蒙古大军对峙。
随着蒙古一方将领挥手示意,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响起,潮水般的骑兵汹涌而来,直奔中军而去。
李泰高踞马背,下令道:“杀敌!”
双方如钢铁洪流般碰撞在一起。
大乾中军前方部署了两万步兵,后方有骑兵压阵。
见蒙古骑兵冲锋,立刻万箭齐发,箭雨倾泻而下,蒙古骑兵纷纷倒地,即便未死也会被后续部队践踏致死。
然而,蒙古大军多着皮甲,对弓箭的防御极强。
片刻之后,他们冲至中军阵前,两侧及后方的骑兵也随之迎击,与蒙古大军纠缠混战。
初战之际,蒙古首领并未倾尽全力,仅出动了二十万骑兵参战,即便如此,已让大乾军队倍感压力。
蒙古首领眼中透着嗜血的光芒,仿佛要一举摧毁大乾,占领其广袤的土地。
尽管蒙古即将统一,但依然保留着部落的特性,私心未除,各部落都只顾自身利益,互相戒备。
这种局面反而使大乾军队得以与之抗衡,也彰显了蒙古军队的强大战力。
李泰目睹战损不断攀升,内心焦虑不已,深知这样下去只会造成更多伤亡。
他转向贾环说道:“宁侯,能否率一支偏军出击,助我军一臂之力?”
王伦闻言心中一惊,临行前弘武帝曾嘱咐他务必保护好贾环,便急忙劝阻:“此举万万不可,宁侯身份尊贵,怎可轻易冒险。\"
李泰脸色骤变,语气坚定:“我若不这样做,只会增加我军损失。
唯有宁侯这样的顶尖将领,才能震慑这些蒙古蛮夷。\"
贾环明白李泰言之有理,便回应道:“本侯身为武将,深受皇恩厚待,此刻正是报效之时,绝不会退缩!”
李泰听后大喜:“好!不愧是荣国之后、宁国传人!我给你五千骑兵,盼你能凯旋而归!”
贾环拱手领命,随后从北辽铁骑中挑选五千精锐,直奔战场而去。
贾环率先冲锋,二百亲兵紧随其后,率领五千铁骑杀入敌阵。
凭借亲兵超凡的能力,他们如一把利刃切入敌军,横扫千军,身后骑兵紧随其后,一同扑向蒙古士兵。
刹那间,蒙古士兵显得有些混乱,对这支突如其来的骑兵部队感到极度恐慌。
贾环挥舞合金刀,一刀便能将敌人连人带武器劈成两半,全身浴血。
亲兵们同样英勇无畏,这支队伍成为蒙古士兵的噩梦,所到之处无人敢迎战。
看到这一幕,大乾将士热血沸腾,齐声高呼:“宁侯威武!”
李泰的脸色愈发阴沉,贾环若想留在雁门关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蒙古军队被贾环吓得退却,身后的将领也只能撤兵,这一场国家间的战斗就这样结束。
贾环回到军营时,众多大乾士兵齐声高呼:“宁侯英武!”
王伦迎上前笑道:“宁侯依然如当年那般英勇,手下的亲兵也更为强悍,无一不是军中的精锐。\"
贾环谦虚道:“镇北公过誉了,这都是将士们努力的结果,与我无关。\"
李泰笑着说道:“宁侯不必太过谦虚,此次能够如此顺利,全靠你的功劳,我定会向陛下为你请功!”
贾环笑道:“英国公过奖了,这只是职责所在。\"
平西侯在城墙上观战后感叹道:“之前常听闻宁侯勇猛无敌,堪称世间猛将,原以为是夸大其词,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身边的副将说道:“侯爷,这样一来,雁门关应该就安全了。\"
平西侯摇头道:“未必如此,朝廷的援军在这次战斗中损失不小,而蒙古军队并未受到重大打击,战局仍然不明朗,还有很多变数,需严加防守关隘,切勿大意。\"
夜幕降临,大乾军营内。
中军大帐灯火辉煌,李泰端坐主位,王伦和贾环分坐两侧。
李泰说道:“虽然这次蒙古军队退去了,但我们损失却比他们更大,这样下去我们必败无疑。
但我们又不能退入雁门关固守,不然一旦蒙古再次围城,就会陷入困境。
但若一直在外,对我们也不利,诸位有何良策?”
帐中众将沉默不语,李泰所言属实,若有五万铁骑支援,加上雁门关的力量,便可彻底击退蒙古军队。
李泰见诸将皆沉默不语,便说道:“眼下蒙古此次南下,兵力约五十万,草原必然空虚。
若有将领率一支偏师直捣其腹地,蒙古必定回军救援。
到时我军可趁机反击,削弱其有生力量,使其数年内无力侵扰大乾。
待国库充实、军备充足后再图后计。\"
帐内一时无人应答,谁都明白,即便蒙古主力倾巢而出,草原上也至少还留有二三十万精锐骑兵。
贸然深入,无疑是送死。
贾环听罢心中一惊,暗忖这老狐狸莫不是想借刀 ** ,让自己去送死?
还未等他细想,李泰已开口道:“宁侯,此重任非你莫属,不知你可愿担此重任?”
镇北公王伦急忙劝阻:“不可!宁侯身系社稷安危,怎能轻涉险境?此等冒险之事怎可用得宁侯?”
李泰冷声说道:“王伦,你以为我愿如此?但试问诸位,还有谁能胜任?若非如此,我大乾如何转危为安?”
王伦连连摇头:“宁侯肩负重任,目前正是抵御蒙古的关键时刻,哪怕损失惨重,亦能从后方增援。
宁侯绝不能深入敌后!”
李泰脸色骤变,厉声道:“本公身为主帅,统帅在外,有权自主决断。
此事已定,不容更改!”
贾环听出弦外之音,明白这是李泰布下的局:不去是抗命,去而未达目标同样难逃死罪。
这老贼显然早有杀机。
贾环沉声问道:“英国公准备给我多少兵力?深入草原又需达到何种程度?”
李泰见贾环答应,心中暗喜,笑道:“宁侯可统领五千铁骑,只需消灭几支蒙古部落即可。\"
贾环暗自冷笑,五千人马去灭几支蒙古部落,无异于羊入虎口。
这李泰果然心思缜密,手段毒辣!
王伦还想说什么,却被贾环阻止。
他知道无论怎样都无法逃避。
转向李泰问道:“本侯何时出发?”
李泰答道:“越快越好,军情紧急,时不我待。\"
第二天清晨,贾环集合了五千北辽铁骑,避开蒙古的势力范围,朝着草原挺进。
进入草原深处后,队伍停下脚步。
贾环走到军队前方说道:“各位都是我的老部下,这次行动也是因我而起,我在此向大家致歉。\"
北辽骑兵中的千夫长说道:“宁侯,李泰分明是要我们去送死,不如我们反戈一击,杀了那个老东西!”
这些骑兵都是曾跟随贾环的老兵,对李泰的行为极为不满,见有人带头,纷纷附和:“对,杀回去,宰了那老匹夫!”
贾环摆手示意安静,笑道:“若我们回去,就变成了叛军,数十万大军足以将我们彻底消灭。\"
千夫长急切地说:“宁侯,既然朝廷抛弃了我们,我们就追随您,您说什么,我们都听从!”
贾环笑着回应:“好,既然如此,我贾环必定带你们平安返回大乾,顺便让蒙古人知道我们的厉害!”
千夫长看着从容自若的贾环,即使在他身后站立的亲兵也面无惧色,仿佛并不畏惧死亡。
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不如放手一搏,于是单膝跪地道:“末将张康,愿誓死效忠侯爷,若有二心,愿受天谴!”
张康表态后,身后的五千铁骑全都下马单膝跪地,齐声高呼:“愿为宁侯效死!愿为宁侯效死!愿为宁侯效死!”
贾环笑了,这五千人将成为他最忠诚的力量。
草原上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那是贾环在系统中兑换的五千燧发枪,此刻正由他指导士兵们使用。
张康试用燧发枪后笑道:“侯爷,有了这样的神兵利器,我们五千人面对五十万蒙古军也不怕。\"对于贾环如何获得这么多火器,张康并未多问,他深知贾环越是神秘,他们就越敬畏,也越坚定了跟随他的决心,有这样强大的武器,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贾环带领的五千骑兵,在亲兵指导下迅速掌握了燧发枪的使用,随即深入草原腹地。
着力特部落渐入黄昏,炊烟四起,半数男丁远征南朝,游骑数量减少。
忽闻远处传来沉闷的马蹄声,众人停下手中的事务,纷纷望向远方,猜测是否征伐南朝的亲人归来了。
然而,视野尽头涌来一片黑色洪流,有人察觉异常,大声呼喊:“不好!是南朝军队,快准备迎战!”
号角随即吹响,男人们拿起弓箭,整装待发。
两千部落战士倾巢而出,面对南朝军队虽心存疑虑,却仍坚信能在草原击败敌人。
两军相距两百米时,燧发枪齐射,冲在前面的蒙古骑兵纷纷倒下。
眨眼间,大部分敌军被歼灭,剩余者也被北辽铁骑击杀。
贾环挥手下令,五千燧发枪的威力令蒙古人难以招架,铁骑突入部落后,妇女儿童惊恐万分。
张康拱手请示:“侯爷,如何处置这些妇孺?”
他做了个暗示动作。
尽管语言不通,但蒙古人显然明白他的意图,恐惧地看着贾环。
贾环摇头说:“我们是人,不是冷血的禽兽,妇孺无罪,不必滥杀。\"
接连数日,贾环攻陷多个小部落,仅留妇孺为证,消息迅速传开,让蒙古人既惊且惧,一方面加强戒备,一方面派人向大汗报信。
收到情报的蒙古大汗震怒:“南人太狡猾,一面与我们交战,一面派兵偷袭草原,实在可恨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