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道:“两位舅舅,近年天灾频仍,国库空虚,朝廷财政困难,圣上已多次削减宫廷开支。
然而那些欠债不还的人家依旧挥霍无度,您觉得圣上心中会有何感受?”
贾赦与贾政听后心中一震,贾政急切地追问:“圣上是否透露过什么暗示?”
林如海摇头道:“并无此事。
但我认为,荣国府若有欠银,尽早偿还为佳,总比日后圣上下令追讨要好得多。
两位舅舅怎么看?”
贾政沉思片刻道:“妹婿所言甚是,回府后我会与老太太商议此事。\"他自然明白,主动偿还与被动执行完全是两种结果。
贾赦迟疑道:“但其他家族还未归还款项,我们荣国府率先偿还,是否会招致怨恨?”
贾环此时插话道:“大伯父不必担心,此事可由我宁国府带头办理,即便有人不满,也不会迁怒于荣国府。\"
“如此甚好!”
贾赦松了一口气,他可不像贾环那样权高位重,能够承受来自旧友亲戚的压力。
林如海也笑道:“我的同年现在任户部左侍郎,到时候打个招呼,悄悄处理即可。\"
黛玉的生辰宴十分成功,当天下午,贾母便带着贾赦、贾政等人返回荣国府。
回到宁府,贾环刚进门,小惜春便急匆匆赶来,扑到他怀里撒娇:“三哥,我也要花露水!”
贾环被她摇得哭笑不得,只能让晴雯拿了四瓶花露水给她,并调侃道:“四妹妹,这里有你二姐姐、三姐姐和宝姐姐各一瓶,可别太贪心哦!”
小惜春嘟着嘴道:“知道了,臭三哥!”
说完便欢欢喜喜地拉着入画走了。
荣庆堂内,贾赦、贾政和贾母齐聚一堂。
贾政问贾母:“母亲,父亲在世时向国库借了多少银子?”
贾母疑惑道:“政儿,你怎么突然问这个?”
贾政于是将林如海的话转述给贾母,“妹婿认为最好主动偿还国库的欠款,免得让当今圣上记恨。\"
贾母沉吟片刻说道:“当年我们府里并不缺钱,但大家都向国库借钱,父亲也不好例外,前后借了三十万两,这些银子一直封存在府库中,父亲临终前也交代过这件事。
既然如海也这样说,那就打开府库核对一下,找个机会还了吧。\"
一旁的王夫人暗自心想:“原来府库还有这么多钱,真是太可惜了。\"
三天后,贾环带着宁国府二十万两的欠银,与贾赦、贾政兄弟来到户部。
一进院子,就看见林如海和一位中年男子站在一起。
众人互相行礼后,林如海介绍道:“这位是户部左侍郎刘文举大人。\"
刘文举仅向贾环行礼,对贾赦和贾政却视而不见,这让两人脸色不太好看。
贾环摆手道:“刘大人不必客气,我们先处理正事吧。\"
“宁侯言之有理。\"话音未落,等候多时的吏目们便上前清点银两。
银子清点完毕入库后,刘文举也在户部销掉了宁荣二府的账。
贾环拱手道:“今日多谢刘大人协助,我请大人一同用餐,不知您是否赏脸?”
刘文举本来就想结交贾环这样的皇帝近臣,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笑着答道:“那下官就不客气了。\"
皇城。
大明宫养心殿内,戴权悄然步入,弘武帝正专注批阅奏折,眉间微皱,未及抬头便问:\"何事?\"
戴权恭敬答道:\"陛下,户部传来消息,宁侯今日携荣国府贾赦兄弟归还了国库所欠银两。\"
弘武帝叹息一声:\"朕知道了。\"随后挥手示意戴权退下。
他每日为政务奔波,连喘口气都难,但朝中多数官员仍只顾自身利益,何时有人真正为大局考虑?想到这些年孤独的境遇,不禁喃喃:\"贾环,希望你别辜负朕的期待……\"
忽听戴权急匆匆赶来:\"陛下,太上皇病危!\"
弘武帝大惊,急忙起身往太上皇寝宫赶去。
至宫门时,梁九功跪迎:\"老奴给陛下请安!\"弘武帝摆手示意,快步进入寝宫。
他心中暗忖,军权尚未完全掌控,若太上皇此刻驾崩,对他绝非好事。
太上皇静静躺在软榻上,面色惨白毫无血色。
见弘武帝到来,勉强振作精神:\"皇儿来了,坐下吧。\"
弘武帝望着虚弱的太上皇,眼眶泛红,道:\"父皇,您务必保重龙体,天下离不开您。\"说着看向御医,御医跪地摇头:\"陛下,太上皇外邪侵体,加之年迈体弱,已是回天乏术。\"
太上皇听后并不在意,对含泪的弘武帝淡然一笑:\"皇儿无需难过,父皇此生无憾,北辽一战令罗刹人闻风丧胆,也算文武双全。
父皇此生唯一遗憾的是未能善待你二哥,皇儿答应我,无论如何都要为他留下后代。\"太上皇紧握弘武帝的手,目光始终注视着他。
弘武帝泣不成声:\"父皇,儿臣定当遵从您的嘱托。\"
太上皇凝视着弘武帝许久,才松开他的手,喘息着说道:“皇儿,目前你的军权尚未稳固,凡事都需谨慎行事。
朕不担忧元兴勋臣 ** ,却害怕他们扶持他人。
玄儿表面上易于防范,但当年害你二哥之人至今未被查出端倪,足见其藏匿之深。
皇儿,你必须提防。\"
弘武帝见太上皇临终前仍挂念自己,不禁哽咽道:“父皇,您先休息,有什么话待病愈后再谈也不迟。\"
太上皇艰难地摇了摇头,“皇儿,朕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尚有一事嘱咐:贾环此人非同小可,若能效忠,则为良臣;一旦察觉他有二心,务必果断处置,否则后患无穷!朕知贾环对你帮助颇大,亦是忠厚之人,但人心难测,皇儿, ** 生涯孤独,你要懂朕之意。\"
弘武帝陷入沉思,太上皇的话他岂能不懂?皇帝没有真正的朋友,但他对贾环始终感到亲近,也坚信贾环不会背叛自己。
最终他说道:“父皇,儿臣还想试试,希望与贾环共创一段君臣和谐的佳话。
但父皇放心,若贾环辜负期望,儿臣定不会手软!”
太上皇叹息摇头,“自古无绝对的君臣和睦。
既然皇儿执意如此,朕也不再多言,但还是要提醒你多加防备。\"他知道,待自己离世后,弘武帝执掌大权时的心态将与今日不同。
“太上皇,陛下,宁郡王、康郡王、忠顺王在外候旨!”
梁九功入内禀报。
太上皇虚弱地说:“宣宁郡王进殿,其他人暂候。\"
“遵旨!”
梁九功退出。
“皇爷爷!”
宁郡王跌跌撞撞地冲入,跪在太上皇面前泣不成声。
太上皇轻抚着这个今生唯一令他愧疚的孙子,老泪纵横道:“玄儿,皇爷爷一生问心无愧,唯独对不起你父亲,也对不起你可怜的母亲,让你幼年失去依靠,切莫怨恨皇爷爷。\"
一旁的弘武帝看着这对祖孙痛哭,心中一阵酸楚。
当年太子二哥待他极好啊!
宁王刘玄忆起父母及幼年在冷宫的艰辛岁月,心中满是怨恨。
然而他口中却说:“皇爷爷,孙儿不恨他人,只恨那些躲在暗处算计的卑劣小人!”
太上皇泪流满面地说:“皇孙,你能如此想,我也可以安心离开人间了。
希望到了地下,你的父母亲能够宽恕我……”
话音未落,便永远合上了双眼。
弘武帝也随之跪下痛哭:“父皇……”
皇城方向传来钟声,连续敲响二十七次,正在东顺赶来的贾环等人听闻后大吃一惊,这表明有国丧发生,难道是太上皇或太后驾崩了吗?
贾环急忙向林如海等人告别,带着亲兵迅速抵达锦衣亲军都指挥司,命令常贵、郭达:“所有人严阵以待,违令擅自行动者,格杀勿论!”
随即带人朝皇城疾驰而去。
此时,街头已布满步军统领衙门的士兵,开始封锁神京城各条街道。
贾环马不停蹄赶到皇城,身为锦衣亲军指挥使,他顺利进入大明宫。
远远看到弘武帝扶持着太上皇的灵柩悲泣,下方跪满了皇室宗亲。
贾环只能在外头跪候弘武帝召见。
许久,戴权才引领贾环来到御书房。\"臣,贾环叩见陛下,愿陛下珍重龙体。\"
弘武帝疲惫地挥挥手:“贾环,目前神京城内的兵力似乎仅靠步军统领衙门不够妥当。
你让牛继宗调遣两万京畿驻军入城,稳定局势。
锦衣卫要严密监控元兴一脉掌兵之人的一举一动,若有人私自调动军队,定斩不饶!”
贾环领命道:“臣,遵旨!”
离开御书房后,贾环来到宫外找到牛继宗,嘱咐他调拨两万京畿驻军进城加强防卫。
随后,他快马加鞭返回锦衣亲军都指挥司。
校场上,贾环俯视着黑压压的五千名锦衣校尉,对常贵和郭达吩咐:“你们二人务必派人盯紧那些元兴勋臣中掌管兵权的人,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本侯汇报,切记不可出错!”
两人互相对视一眼,齐声道:“谨遵侯爷号令!”
安排妥当一切后,贾环返回宁国府,叮嘱几个丫头严守门户,随后前往荣国府。
踏入荣庆堂,贾母即刻询问:“环哥儿,宫中何人驾崩?”
贾母忧心忡忡,若逝者是当今圣上,贾家多年努力恐将化为泡影。
贾环沉稳答道:“老祖宗,是太上皇!您嘱咐府中近期勿要外出,京中恐怕不会安宁。\"听到此消息,贾母终于安心,说道:“我知道了,家中之事不必挂念,有我在。
你在外亦需谨慎。\"贾环听后心头一暖,承诺道:“老祖宗放心,我身边皆为亲兵,定无差错,除非天灾人祸。\"言毕即刻离开荣庆堂,赶往锦衣亲军都指挥司驻地。
待贾环离去,贾母唤来贾赦与贾政,安排府中事务。
因她们这些内命妇需入宫吊唁,此事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