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我站在窗前,望着那轮半掩于云间的月亮。墨羽带来的消息让我彻夜难眠——有人正暗中收集景轩推行新政时的“疏漏”,准备在皇帝面前参他一本。
这一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阴险。他们不再直接攻击景轩的人品,而是从新政本身下手,试图将他的努力曲解为“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甚至可能被解读为“擅权”。
“我们必须阻止他们。”我对墨羽说,声音坚定,却压不住心底的寒意。
他点头:“我已经安排人手追查,但此事牵涉极广,对方行事极其隐秘。”
我沉默片刻,缓缓道:“若无法阻止,便只能正面迎战。”
翌日清晨,宫中传来了风声。几位老臣再次上奏,指责景轩新政推行中有数处失误,导致地方官员执行混乱、百姓怨声载道。虽未明言,但字里行间皆是弹劾之意。
我心中一凛,知道这是他们精心策划的一击。皇帝昨日已对景轩有所疑虑,如今再添几把火,局势恐怕会失控。
我立刻召来身边的宫女小荷,她与御膳房的小太监阿福交好。阿福虽职位低微,却是宫中消息最灵通之人之一。
“你可否帮我探听些事?”我低声问她。
她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姑娘要打听什么?”
“我想知道,是谁在背后煽动这些老臣,在皇帝面前诋毁七皇子。”
她迟疑了一下,低声道:“这事儿……听说是有人私下给了阿福一笔银子,让他留心七皇子府上的动静。但他不肯说是谁。”
我心中一动,轻声道:“那你可愿帮我套出他的口风?”
她咬了咬唇,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傍晚时分,她悄悄回来,脸色有些苍白。
“姑娘……阿福说,那些银子是一个戴着斗笠的男人给的,只说是‘为了朝廷大义’。”
我皱眉,继续追问:“有没有留下其他线索?”
她犹豫了一下,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的金丝绣花耳坠:“这是那人不小心落下的……阿福没敢声张,偷偷藏了起来。”
我接过耳坠,指尖微微发颤。这耳坠样式精致,针脚细密,绝非寻常人家能有。我认得这种绣工,是皇后身边贴身侍女惯用的手艺。
果然,幕后之人,是她。
我握紧耳坠,心中已有计较。
然而,此刻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皇帝那边的风向。若让那些老臣的谗言继续发酵,景轩的处境将更加危险。
我决定亲自进宫,面见皇帝。
可当我抵达皇宫外时,却被御林军拦下。
“陛下今日心情不佳,不见外臣。”守门的将领语气冷硬。
我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封早已写好的书信,递给身旁的大臣:“烦请大人转呈陛下,我只是想陈述新政成效,并无冒犯之意。”
那位大臣看了我一眼,神色复杂,最终还是接过了信。
两日后,我终于收到召见的消息。
踏入宫殿那一刻,我感受到四周投来的目光。那些老臣们坐在殿侧,神情各异,有的冷漠,有的幸灾乐祸。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面色沉静,眼神却透着一丝疲惫。
“云溪见过陛下。”我恭敬行礼。
皇帝淡淡地看了我一眼:“你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我抬头,直视他的目光,语气平稳而坚定:“回陛下,臣妾只为陈述新政施行以来的真实情况,以及七皇子为此付出的心血。”
皇帝眉头微蹙,示意我继续。
我从怀中取出一叠厚厚的文书,展开后一一呈上:“这是各地官府上报的新政成效记录,包括新增田亩、赋税增长、边境安宁等数据。此外,还有百姓自发写的感谢信,表达对七皇子推行新政的感激之情。”
我指着其中一封信,声音柔和却有力:“这位老人曾因旱灾失去家园,如今靠着新政修渠引水,重新种上了庄稼。他在信中写道:‘七皇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吾等百姓得以安居,感念终生。’”
殿内一时寂静。
皇帝低头翻阅文书,神色逐渐缓和。
我趁势继续说道:“七皇子并非不知变通之人。他深知改革需循序渐进,也曾在多处调整政策以适应地方实情。那些所谓‘失误’,不过是新政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磨合期,而非有意为之。”
皇帝抬眼望向我,目光中多了几分审视,也有一丝动摇。
我上前一步,语气恳切:“陛下,七皇子一心为国为民,从未有过私心。若有怀疑,不如派专人核查地方新政实施情况,便可知真假。”
皇帝沉思良久,终是缓缓点头:“朕相信景轩的用心。但也希望诸位卿家,不要因私怨而误国事。”
那几位老臣面色微变,低头不语。
我松了一口气,却依旧警惕。
散朝后,我走出宫殿,阳光洒在石阶上,温暖却不耀眼。
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
皇帝虽未责罚景轩,但心中的疑虑未必彻底消除。而那位躲在暗处的幕后之人,也不会就此罢休。
回到府中,我将那枚金丝绣花耳坠交给墨羽:“去查清楚,这个耳坠的主人究竟是谁。”
他接过耳坠,眼中闪过一抹冷意:“属下明白。”
夜幕降临,我独自坐在灯下,手中仍握着那封百姓的感谢信。
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我回头望去,只见景轩悄然推门而入。
他走到我身边,轻轻握住我的手:“谢谢你。”
我摇头,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他看着我,眼中满是温柔:“但你总是做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我靠在他肩上,轻声道:“只要能护住你,我就安心了。”
他沉默片刻,低声说:“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
我闭上眼,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心中却一片清明。
是啊,风暴才刚开始。
而我们,必须比它更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