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我独自坐在书房的案前,手中握着一封刚送来的急报。纸张微凉,字迹潦草,却字字惊心——江南又有地方官员暗中篡改新政条文,百姓怨声载道,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景轩的用心。
我深吸一口气,窗外的风裹挟着初春的寒意吹入屋内,吹得烛火微微晃动。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几个贪官作祟那么简单,而是保守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他们不愿失去旧日的特权,便用谣言与手段搅乱民心,试图将新政扼杀于摇篮之中。
“不能再等了。”我轻声自语,心中已有了决断。
翌日清晨,我便召墨羽前来商议。他神色凝重地递上一卷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江逸与几位世家子弟近日频繁往来的情况。“他们在茶楼、私塾散布流言,煽动百姓对新政的不满。”墨羽低声说道,“更有甚者,已在私下串联,意图联合朝中老臣,联手压制殿下。”
我看着密报上的名字,眉头越皱越紧。这些人,不是皇亲国戚,便是百年望族,一个个根深蒂固,盘根错节。若贸然出手,只怕适得其反。
“我们需要一个策略。”我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既要稳住民心,又要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墨羽点头:“属下愿听姑娘调遣。”
我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晨曦中的宫墙。昨夜那封急报仍在眼前挥之不去。百姓的鼓声还在耳边回响,那是他们对新政的期待,也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
“先从情报入手。”我转身看向墨羽,“你去市井间走一趟,查清哪些世家最反对新政,尤其是那些表面上支持,实则阳奉阴违的。”
墨羽应声而去。我则提笔写下几封密信,分别派人送往各地,嘱咐亲信官员密切观察新政推行情况,并及时回报民间反应。
午后,我召集了几位支持新政的谋士,在景轩府中商讨对策。众人围坐案前,气氛凝重。
“新政本是为了百姓,如今却被曲解成祸国之举。”一位年长的谋士叹息道,“若再不澄清,恐怕民心尽失。”
我点头,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不能被动应对,必须主动出击。我建议,先从最容易推行的新政入手,比如减免小商户赋税、改善基层吏治,这些政策见效快,也能让百姓最先感受到新政的好处。”
一位年轻谋士皱眉道:“可这样一来,岂非避重就轻?真正触动世家利益的部分反而暂缓执行。”
“并非避重就轻。”我语气平静但坚定,“而是以退为进。我们必须让百姓看到新政的成效,才能让他们相信我们是真心为民。唯有民心稳固,才有底气对抗那些阻挠之人。”
众人陷入沉思,片刻后纷纷点头。
“另外,”我继续道,“我们可以对一些影响较小的世家给予适当的安抚,比如赐予荣誉、赏赐财物,以此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待大局稳定后再逐步推进更深层的改革。”
“此策可行。”另一位谋士抚须颔首,“毕竟,人心最难收服,而利字当头,总有愿意妥协之人。”
会议结束后,我将整理好的策略呈递给景轩。他看完之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你果然比我想得更周全。”他轻声道,“那就依你的意思办。”
次日,景轩便发布诏书,宣布新政分步实施,并强调此次变革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长远之计。同时,他也下令对率先配合新政的地方和世家予以奖励,以示恩威并施。
诏书一出,坊间议论纷纷。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冷眼旁观。但无论如何,新政的推行终于有了起色。
然而,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几天后,墨羽带回了一个重要消息:有一位原本态度暧昧的世家,表面答应配合新政,却在暗中加快转移资产,似乎早已预料到风向将变。
我听完后并未惊讶,只是冷笑一声:“看来,他们是想留条后路。”
“要不要派人盯紧些?”墨羽问道。
我摇头:“不必打草惊蛇。让他们以为我们还被蒙在鼓里,反倒能让我们看清更多人的真面目。”
夜深人静时,我又一次站在窗前。远处的灯火星星点点,像是黑夜中不肯熄灭的希望。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昨日百姓敲鼓的身影。他们的眼神中充满期待,也有不安。
“云溪,你说我们真的能改变这一切吗?”景轩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轻声问我。
我回头看他,月光落在他的肩上,映出他疲惫却坚定的轮廓。
“只要我们不放弃,百姓就不会放弃。”我低声道,“他们会看到,谁才是真心为了他们。”
他沉默片刻,轻轻握住我的手:“那你呢?你会一直在我身边吗?”
我怔了一下,随即浅笑:“我一直都在。”
他说不出更多的甜言蜜语,只静静地看着我,仿佛要把这一刻的模样牢牢记住。
风起了,吹动了我的衣袖,也吹散了心头的一丝疲惫。
这一战,尚未结束。而我,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