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的宣和8年也就是1127年如果没有赵翊的到来,那就是靖康2年,金兵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大宋的山河,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狼藉。
东京城危在旦夕,新郑门成为了这场生死较量的关键战场。
刘延庆带领着五千忠勇之士,在那里拼死抵抗,他们的身影在血雨腥风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毅。
十日有余,每一寸城墙都浸染着战士们的鲜血,每一次金兵的冲击都伴随着生命的消逝,但他们从未退缩,心中怀着对家国的赤诚坚守到底。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尽管求援的信号一道道发出,却如石沉大海,周边竟无一支援兵前来相助。
这背后,是朝堂之上的人心冷漠与自私自利,众人皆抱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任由新郑门的将士们独自承受着灭顶之灾。
赵翊,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在得知新郑门的危急情况后,心急如焚,率领部队马不停蹄地赶来支援。
当看到金兵终于退走,他高悬的心才稍稍放下,长舒一口气。
但回首望去,那满目疮痍的战场,让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不敢想象,如果自己晚来一步,等待这座城市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破城之后,那便是靖康之耻的重现,繁华的东京将化为废墟,百姓会遭受金兵的肆意屠戮,男子被掳去为奴,女子沦为玩物,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皇家尊严扫地,那是一幅惨绝人寰、令人痛心疾首的画面。
每每想到此处,赵翊便不寒而栗,他紧握着拳头,心中暗暗发誓:绝不能让这靖康之耻再度上演!
赵翊深知,如今的守城将领大多是朝臣们为了各自利益安排的贪生怕死之徒,这样下去,迟早还会有城门被破的危险。
若不改变这一局面,当金兵再次来袭,仅凭自己的力量,哪怕有九条性命也难以挽回大局。
于是,他果断决定,先回朝联络苏大人、李纲等爱国朝臣,希望他们能说服徽宗,务必任命一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将领全面负责守城之事,避免再次出现如新郑门之战这般因权责不明、相互推诿而无人支援的悲剧。
赵翊留下李勇带领一万精锐,协助刘延庆处理战后的善后事宜,并加强后续的守卫力量。
而他自己则带着剩余的部队返回军营。刚一踏入军营,李纲便匆匆赶来,神色凝重地与他商议弹劾蔡九丢失城池之事。蔡九,这个在金兵来袭时胆小怯懦、不战而逃的家伙,致使重要城池落入敌手,此等罪行简直不可饶恕,按照军法,理应判处死刑。然而,命运似乎总是被权贵所左右,蔡九乃蔡京的爱子,而蔡京又是徽宗身边的宠臣,这一层复杂的关系让徽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次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
弹劾蔡九的议案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交锋。
李纲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痛斥蔡九的罪行,他言辞恳切,眼中闪烁着悲愤的火花,恳请徽宗以国法为重,严惩此等败类,以正军心,以平民愤。
李纲的身后,几位爱国老臣也纷纷附和,他们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声声震耳,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然而,蔡京一方怎会轻易妥协?他们极力为蔡九开脱,声称蔡九只是一时失误,况且他也有诸多功绩,不应处以极刑,仅仅主张对其免职罚款了事。
蔡京坐在那里,表面上镇定自若,心中却在盘算着如何保住自己的儿子。
双方你来我往,起初还只是言辞上的激烈辩论,渐渐地,情绪愈发激动,言辞愈发犀利,甚至开始互相指责、谩骂。到最后,场面彻底失控,文斗演变成了武斗。
有人怒目圆睁,挥舞着衣袖,推搡着对方;有人面红耳赤,扯着嗓子大声争吵,整个朝堂一片混乱,仿佛一锅沸腾的热粥。
徽宗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混乱的一幕,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满是烦恼与无力。
他深知蔡九罪不可恕,但蔡京的势力以及自己对蔡京的宠信,又让他难以决断。
最终,他只得宣布退朝,将此事拖延至明日再议,企图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寻得一丝喘息的机会,找到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办法,但他心里也清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赵翊在一旁冷眼旁观,心中早已洞察一切。他明白徽宗有意袒护蔡九,毕竟之前童贯损失惨重,丢失幽云十六州这般重大的罪责,也只是被免职罚款了事,蔡九的结局恐怕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思索良久,赵翊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找到李纲等人,低声商议道:“如今局势危急,蔡九之事已成僵局。我们不妨以对蔡九从轻发落为条件,换取蔡京支持抗战,并推举我担任守城总统领。
我虽不才,但这些年在抗金战场上也积累了些许经验,愿为大宋竭尽全力。”李纲等人听后,起初有些犹豫,但在赵翊的一番劝说下,也深知这或许是当下最为可行的办法,便点头同意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蔡京的耳中,他心中一震,开始权衡利弊。
蔡京并非完全糊涂之人,他也清楚抗金对于大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些年,金兵的残暴行径他也有所耳闻,只是内心的恐惧以及对徽宗心思的迎合,让他一直摇摆不定。
如今,儿子的性命危在旦夕,而支持抗金既能顺应民意,又能救儿子一命,他内心的天平渐渐倾斜。
于是,蔡京迅速安排人手与赵翊等人进行谈判。
谈判桌上,气氛紧张而微妙。赵翊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蔡京则皱着眉头,心中虽有不甘,但形势所迫,也不得不认真考虑。
他知道,自己如今骑虎难下,如果不答应,不仅儿子性命不保,自己恐怕也会陷入舆论的漩涡。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蔡京等人全面支持抗金,而赵翊也会在蔡九的处置上尽量争取从轻发落。
第二天的朝议上,徽宗宣布了对蔡九的处置结果:免去官职,罚款十贯钱。
这一决定虽然让许多人不满,但也在意料之中。紧接着,徽宗任命赵翊为东京城守城总统领,负责全面的守城事务。徽宗看着台下的赵翊,眼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
赵翊这些年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听闻东京有难,便能迅速赶来救援,这份忠诚和能力让徽宗颇为赞赏。而且,不知为何,徽宗总觉得自己与赵翊之间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种感觉不同于对宠臣的喜爱,也不同于对爱妻的眷恋,反倒像是一种深藏在血脉中的联系。他心中暗自疑惑,自己的儿子都在身边,为何会有这样奇怪的感觉呢?突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难道……但他没有声张,强压下心中的震惊,匆匆任命赵翊后,便宣布退朝。
徽宗的脚步略显沉重,他独自一人走向那座多年未曾踏足的小宫殿。
这座宫殿,承载着他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也隐藏着他多年来深深的愧疚。
遥想当年,他还只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端王,与爱妻向妃的生活幸福而甜蜜。他们在王府中吟诗作画,赏尽人间美景,每一个日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那时的他们,天真地以为这份幸福会永远持续下去。
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那是一次出游,还是端王的他玩性大发,非要带着年幼的嫡子一同前往。谁曾想,就在游玩的过程中,一个疏忽,嫡子竟然不见了踪影。
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崩塌了。向妃听闻噩耗,当场昏厥过去,醒来后便整日以泪洗面,对徽宗充满了怨恨。
尽管徽宗动用了所有的人力物力去寻找儿子,但始终一无所获。
从那以后,向妃便心灰意冷,不再与徽宗有任何往来。
哪怕徽宗后来登上皇位,想要立她为皇后,想尽办法讨好她,她都无动于衷,只是默默地住在这座小宫殿里,沉浸在失去爱子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徽宗站在宫殿门口,犹豫了许久,才缓缓推开那扇陈旧的门。
宫殿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向妃静静地坐在窗前,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曾经的美貌如今已被无尽的哀伤所掩盖。徽宗走上前去,轻声唤道:“爱妃……”向妃却仿若未闻,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徽宗的心中一阵刺痛,他知道,自己犯下的过错难以弥补,但他还是忍不住想要靠近她,想要为她分担痛苦,哪怕只是一点点。
“爱妃,这些年是朕对不起你。
朕知道,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弥补当年的过错。
但如今,金兵肆虐,大宋危在旦夕,朕希望你能振作起来,与朕一起共度难关。”徽宗的声音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泪光。
向妃转过头来,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那眼神中没有一丝爱意,只有深深的绝望和怨恨。
“共度难关?你有何资格说这样的话?当年,你若不是那么贪玩,若不是那么疏忽大意,我们的儿子怎会失踪?如今,你又有何颜面来见我?”向妃的声音冰冷刺骨,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利刃,狠狠地刺在徽宗的心上。
徽宗低下头,无言以对。
他知道,向妃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事实,他的悔恨如潮水般涌来,几乎将他淹没。
但他也清楚,现在不是沉浸在悔恨中的时候,大宋的命运还掌握在他的手中,他必须振作起来,做出改变。
“爱妃,朕知道错了。
但现在,朕已任命赵翊为守城总统领,他是一位有能力的将领,朕相信他能够守住东京城。
朕也会全力支持抗金,弥补过去的过错。”徽宗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向妃冷哼一声:“希望你这次是真心的,不要再让大宋的百姓失望。
至于我,你不必挂念,我早已心如死灰,只愿在这里陪着我那不知身在何处的儿子。
”说完,向妃又转过头去,不再理会徽宗。
徽宗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转身离开。
他知道,向妃的心结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开的,但他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
回到朝堂后,徽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他意识到,过去的自己太过昏庸,为了一己之私,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导致国家陷入如此困境。
如今,他要改变这一切,全力支持赵翊的守城工作,整顿朝纲,抗击金兵,为大宋的未来拼尽全力。
赵翊领命之后,深知责任重大如山。
不知怎么的,这次他总感觉徽宗对他很亲近,而最后退朝神情更不对可是他没想到这么多,只以为是错觉,因为他要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守城的准备工作中。
他亲自巡查每一段城墙,检查每一处防御工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他重新调配兵力,将精锐部队合理分布在各个关键位置,确保城防无懈可击。
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士兵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的战斗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他的带领下,东京城的守军士气大振,百姓们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而蔡京等人,虽然心中对赵翊担任总统领一事仍有些不满,但在大局面前,也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小心思,全力支持抗金工作。
他们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为守城部队筹集粮草、物资和兵器,确保了守城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这风云变幻的宣和年间,赵翊成为了大宋最后的希望之光。
他肩负着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承载着无数爱国之士的期盼与信任。
东京城的城墙之上,军旗烈烈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不屈与坚韧。
赵翊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心中暗暗发誓:哪怕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守住这座城,守护大宋的尊严与百姓的安宁。
而这是他才有空想起以有身孕的爱妻:宗晴琳,曾来她也应该跟他一起来的可临走是突然呕吐起来,经过医生的诊断,是喜脉,于是他无论如何也要她在家好好安胎,作为穿越过来的现代人,他知道古代由于条件限制,女人生孩子可以是九生一死的危险,特别是没注意保养,孩子还没出生就出生夭折的情况屡屡发生,而怀孕头三个月是重要之重,所以赵翊说服她好好在家,而宗晴琳也对这个还没出生的孩子很期望毕竟这是他们两这么长时间的结晶和证明于是只能乖乖的在家养胎。
而徽宗,也在这场危机中逐渐清醒过来,开始了他艰难的救赎之路。
大宋的命运,在这重重危机之下,悄然发生着改变,未来的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他们都已做好了准备,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