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尽管母亲沈念与苏然勇敢地选择了重新在一起,但他们前方的道路,却如布满荆棘的荒野,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险阻。这段感情虽美好,可一旦面对家庭琐事与世俗观念,便显得格外脆弱。在世人眼中,沈念是带着三个孩子的母亲,而苏然是单身帅气的男子,这种差异所引发的世俗偏见,如一座无形的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沈念不仅要面对自己母亲和苏然母亲的态度,还要应对外界异样的眼光。苏然的母亲,是个精明的老太太,在那个每家普遍有五六个孩子的年代,因文革时期生活困苦,她选择只生了三个孩子。苏然的弟弟妹妹由于特殊原因,没有下放去乡下接受知青锻炼,一直被留在身边,自然备受宠爱。沈念将要面临怎样的局面,实在难以预料。
在父母办理离婚手续时,赵悦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她考虑到中国当时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将自己和两个弟弟的户口办在了一个户口本上,父母则各自持有单人户口。如此一来,母亲和苏然结婚时,两人名下看似没有孩子,日后若想要孩子,从政策层面来说,也具备一定的可能性。安排好这些后,赵悦便专注于自己的学业。
与此同时,家里的门面楼也顺利建成。赵悦原本按四层的标准打下地基,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最终只盖了三层。“小姑,这地基按四层下的,要是以后有需要想加层还能加,不想加的话,这样三层也挺好。盖太高了,没有电梯,人上楼累,还怕挡住后边的阳光。”赵悦对小姑解释道。校门口的房子也依照同样的规格建造。这些房子盖好后,都租赁给了两位嫂子。起初,两个嫂子一同经营生意,但难免产生摩擦,后来便各自经营,一个开小吃铺,一个卖书。
赵悦积极帮忙,不仅指导卖书的嫂子寻找进货渠道,在北京这边也协助她发书。对于开小吃铺的嫂子,赵悦也给出不少经营建议。
随着家庭规划的推进,赵悦打算让哥哥们前往深圳发展。“大哥,你把店转给你妻子那边的亲戚,比如妻弟或者妻妹。然后让嫂子去深圳,再带个亲戚一起,到那边开个小吃铺。”大哥听从了赵悦的提议,然而二嫂却有自己的想法。二嫂高中毕业,自觉有文化、有头脑,认为留在本地经营小书店也能有一番作为,便没有听从赵悦的提议前往深圳。赵悦虽有些惋惜,但也并未强求。
果然,1984 年初,随着时代的变革,小姑所在的厂子经营愈发艰难,面临倒闭。小姑既要拉扯婆婆家一家子人生活,又要应对厂子的困境,日子过得十分不易。好在每年赵悦都会给她提供诸如毛线之类的货物,帮她增加收入来源。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赵悦一家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亲沈念和苏然努力突破世俗的束缚,试图为他们的感情寻得一片安稳的天地;赵悦在学业上继续奋进,同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家庭的发展出谋划策;哥哥嫂子们则在各自的选择中探索着未来的道路。